人才赋能,为成都迭代更新加速

2022-01-06 05:24李浩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创成都市成都

文/李浩

9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9月28—30日,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与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联合开展了“走进魅力成都”央媒采访调研活动。通过采访调研成都市科研院所、引智项目单位及高新技术园区等,聚科技人才、展科技形象、扬科学精神,为加强科技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示范作用。

以才引才

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成都市正在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导人才向产业功能区及重点企业集聚,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才服务体系。从2016年开始,成都实施外国人“家在成都”工程,为外国人才来蓉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成都正更好地与世界连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陈钢指出,成都市坚定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提升。成都目前是国内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通用机场的城市,在蓉外国领事机构有20家,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了104个,世界500强企业305家。成都对海内外人才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吸引力,四年来已吸引超过54万海内外青年人才落户,各类人才总数已经超过了500万。

“成都对我而言,越来越像我的家。我也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成都、留在成都。”9月29日,在由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指导、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主办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目前就职于成都大学奥地利籍专家帕特里克·莱齐纳这样说。对于成都如何持续营造有利于国际人才发展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人居环境,他建议,成都可以通过颁发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证等方式,帮助外籍人才在成都简化来华工作流程,实现比肩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9月30日,央媒采访调研团走进苑东生物制药。据苑东生物制药研发中心总经理陈洪讲,他和创始人王颖女士谈了几个小时,就决定从海外回国加入,负责公司整体研发工作。“成都是个有活力的城市”,陈洪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电子工业、生物医药是成都市的优势产业。两个月后,公司就会搬入新的厂区,将解决目前生产研发空间不足的难题。

“苑东”两字取自“苑育万物,东风化雨”。苑东生物制药成立于2009年,聚焦麻醉镇痛、心血管、肿瘤、儿童用药、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先后实现20个化学药制剂产品和14个化学原料药产品的产业化。苑东生物制药创始人、董事长王颖作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之一,他认为,我国的健康中国战略,已将先进技术作为引领,把生物医疗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陈洪组建的包含来自加拿大、法国、印度、新加坡等国来华工作的外籍人才的研发团队,正在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正与国内的沈阳药科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两所大学联合培养研发人才。他坦言,医药科学是全球性的,也是国际化协作的,将带领研发团队一起做造福人类健康的有价值的事业。在技术应用的国际化布局方面,苑东生物制药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原料的国际化,第二步是制剂的国际化,第三步是创新药的国际化。

产业协同

成都市正打造集成化、可视化的科创资源“一图尽览”,已完成包括专家人才、创新企业、高校院所、研究机构、投资基金、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重大科技成果等在内的两万余条科创数据集聚入库,初步实现分区域、按领域、集中展示科创资源的功能。

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曾蓉指出,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创通”围绕创业者、科技型企业的刚需,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通过“科创通”平台,革新了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拨”改“贷、投、贴”模式,设立“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以及“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曾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平台把政策扶持嵌入科技金融服务板块,比较高效地解决了初创团队缺钱的难题。

苑东生物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工作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例如,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来华创业的德国籍专家吴卫平博士。他在2008年创办了成都四平软件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吴卫平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平台用户,“科创通”可以给团队及时提供各类扶持政策。政策落实时,平台上的流程非常清晰。快速地、扁平化地获得资金支持是该平台的最大吸引力。希望平台进一步加强和科技人才的互动。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建立的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产业协同的典型模式之一。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聚焦生物兽药、生物发酵、生物育种、中医农业等行业领域,着力聚合高校院所的创智之脑、政府的引导之手和企业的市场之手,努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智库平台、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器,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负责人党志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产研院瞄准都市现代农业、数字农业、科创服务业三大方向,打造“川农牛”IP,做实农产品单品,搭建农科e站、川农牛e购、蓉e检“3e”平台。值得一提的,成都现代农业产研院在全力构筑农业现代化的应用场景,其倾力打造数字化科创服务平台——乡村振兴科创云超市通过“聚合资源、链接主体、裂变企业、赋能品牌”,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提供互联化、一站式集成科创服务。

笃定前行

科技人才、科技主体和科技载体三者有效、有力衔接才能激发创新的内在价值和引擎功能,陈洪点赞成都高新区的支持政策,尤其是人才方面。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创业培训处处长魏谷指出,《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国家高新区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并对外国人才在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工作、居留、签证等方面提供特别的政策安排。

麓湖公园社区是成都市国际化示范社区,是天府新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公园城市的首个典范社区。麓湖公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徐棠棣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为了实现麓湖永续发展,成立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实现社区的共创共治。基金会旨在推动社区自我管理与服务,促进社区公共管理与活力,塑造社区公民精神,打造社区共同体,以期实现“社区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从实际效果看,涉及多元主体的麓湖社区治理模式既是一种前置的创新型探索,也是一场社会实验。

“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应用。软件定义协同一定能够实现。”海外回国创业人才王献昌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信心满满地说。他创办的成都软智科技有限公司及成都凯斯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为机场、空管等领域用户提供面向复杂、实时应用领域决策支持和优化调度解决方案的软件公司。

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专家工作通讯》总编辑徐庆群在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外人才研究中心的研究职能、以两本杂志为载体的宣传职能以及科普职能,更好地服务国际人才交流、国际科技合作和科技对外宣传,并且从外国专家建言、外国专家书屋、外国专家讲科普、外国专家讲中国故事等方面支撑上述职能和服务功能。

当下,成都正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作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成都会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友好的姿态迎接每一份善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让这个过去的内陆城市,正在转身为开放创新、发展的国际门户。

猜你喜欢
科创成都市成都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成都生活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