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有活力 青年创业有底气

2022-01-06 05:24周围围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成都人才

文/周围围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在成都凯斯人工智能研究院,王献昌的博士研究生现场演示:六台机器人整齐排列,一个指令发出,依次有序出动,如若其中一台机器人遇到故障,在有效时间内仍未能正常工作,后面一台机器人将自动补位,形成新队列,继续正常执行任务。

王献昌,国家侨联特聘专家,这款自主环境认知能力、跨异构无人系统就是他的团队历经5年打磨,自主开发设计的产品,目前主要用于国防安全和应急救援场景,将极大地提高精确度和应急能力。

据王献昌介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变革着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为了争夺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世界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不断布局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落地。

成都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拥有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关于副省级城市创新创业发展情况对比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成都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48家,高出副省级城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值58%,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

越来越多的像王献昌这样的顶级技术专家扎根成都,一个又一个“高精尖特”中小企业孵化出道,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创业者在成都建功立业。

科研接力让创新创业“生机勃勃”

四川省承担着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成都作为省会城市主动担当,科技创新在城市处处焕发生机。

位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内,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上,汇聚科技型企业(团队)近3万家、服务机构835家、孵化载体261家、科技服务产品2635款。

这是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主导,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采用“线上平台+品牌活动+孵化载体”服务模式,以创新创业服务和科技金融为特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曾蓉介绍,科创通围绕创业者、科技型企业的刚需,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通过科创通平台,革新了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拨”改“贷、投、贴”模式,设立“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以及“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平台把政策扶持嵌入科技金融服务板块,比较高效地解决初创团队缺钱的难题。

在中韩创新创业园,颇具规模的成都·韩国国际客厅格外引人注目。开放式的会谈空间,传统韩式建筑风格的屋檐装潢搭配韩式榻榻米,让前来交流、学习的创客们可以放松交流。

中韩创新创业园是根据2015年10月中国科技部与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签署的《关于创新创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立的国别合作园区,依托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的菁蓉汇,统一布局打造。

近年来,依托于中韩创新创业园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孵化和项目合作日益走深走实,成果显著。自开园以来,中韩创新创业园累计举办各类中韩交流活动近50场,对接效果明显。成都高新区与韩国最大风险投资机构——韩国投资伙伴株式会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中韩创新创业基金合作协议》,在成都高新区设立8.7亿元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基金,目前已投资30家企业,总投资金额5.06亿元。

相关企业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中韩创新创业园中韩未来革新加速器会长朴元书感慨万分。已经在成都生活了25年的他,见证了高新区蒸蒸日上的发展。“与2016年相比,高新区不仅在配套基础设施上日益完善,落地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逐步提升。”

“很多韩国企业家向我表示了对加入创新创业园进行孵化的愿望,园区也有望进一步为重庆、昆明等西南地区的企业提供服务。不仅如此,园区孵化企业的类型也逐渐拓展到电子信息、医疗美容和泛娱乐等多个领域。”朴元书表示。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支撑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坐拥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和人才资源,具备良好的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致力于医疗领域的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进行“生态融合”,集各方之力推进医药健康生态圈成型成势发展。

三医创新中心作为成都医学城重点打造的高品质科创空间,不仅是成都医学城所在地,还是成都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在“三医融合”的发展理念推动下,目前已聚集医药健康企业480余家,“6类500强”和医药工业百强企业23家。2020年培训雏鹰企业45家,瞪羚企业12家,56家新经济企业入选2021年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库。

三医创新中心多年来紧跟国家创新战略部署,陆续荣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称号。截至目前,园区已孵化上市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雏鹰企业6家,入库科技型中心企业20家;陆续引入聚集各级各类人才160余人。

三医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医药健康有望成为成都市第三个迈进万亿级的创新产业。”

人才引进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陈钢在外国专家座谈会上介绍,长期以来,成都市积极引进外国人才,来蓉工作的外国人才总量逐年增加。

近几年来,成都对海内外人才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吸引力,目前已吸引超过54万青年人才落户,各类人才总数已经超过了500万。

吴卫平博士是一名来华创业的德国籍创业者。2007年,他供职的思爱普公司全球云计算中心落户成都,吴卫平毫不犹豫要求调来中国。在成都,他被这里优良的创业环境和政府相关部门热忱的服务深深吸引。

2009年8月,两年工作期满,他放弃在德国的工作选择在成都扎根创业,以自己的乳名“四平”命名,创建成都四平软件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及汽车和高铁智能软件的咨询与研发,先后服务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填补了国产信息化软件相关空白。

“软件行业最缺的就是人才,而且是世界各国的人才。”他说,创业以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特别是成都引才环境优渥,甚至一些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问题,都得到了人才部门的帮助。

“现在我们公司已被列为四川省、成都市引才基地,来自德国、美国、挪威、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都能够留下来发挥作用。”吴卫平说。

成都凯斯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王献昌

近年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不断深化创新外国人才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一窗式”办理服务工作流程,实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行政审批事项无纸化办理;二是为应对疫情防控的需求,推行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全程网上经办和“不见面”核验;三是推进“一窗式”办理的升级版,实现高端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一窗接件、一窗取证,申请人只跑一次。

从2016年开始,成都开始实施外国人“家在成都”工程,为外国人才来蓉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就职于成都大学的奥地利籍专家帕特里克·莱齐纳扎根成都11年,他说:“成都对我而言,越来越像我的家。”

陈钢向记者介绍:“就在两周前在成都举办的‘家在成都·一起运动吧’中秋趣味运动会上,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了外籍人才代表队参加运动会,并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让外国人才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在成都有家的感觉,和中国人一起欢度中国的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显示,成都人才净流入率位列全国第三,在海归创业最爱城市、大学生理想就业城市榜单中均名列前茅,连续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两次入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城市,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新一线城市”榜首,荣获“2020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称号,在2020GaWC世界城市评价中跃升至第59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1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成都排名全球第39位,这个排名比上年上升了8位。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采访中,陈钢还向全球青年发出诚挚邀请:“我们的发展需要广聚天下英才、广汇四海力量、广集先进要素。真诚地邀请来自各领域的外国人才相约中国西部、相聚最美蓉城,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2020年成都市第四届金沙友谊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莱齐纳(奥地利籍)

担当中国—东盟“交流使者”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拥有4500多年的文明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人文胜迹享誉中外,川剧、蜀绣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坚定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作为中国—东盟开展“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枢纽和国家泛欧泛亚开放门户城市,成都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区位、全面多能的产业布局等复合优势,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7年11月19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将成都与东盟的关系在“一带一路”人文合作新平台的推动下实现升级。

今年的中秋佳节,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邀请外国专家、留学生与线上的300余名学生共同体验中秋沉浸式文化活动。让国际友人通过写毛笔字、完成传统文化习俗对答、望月对诗等环节,获取找寻“消失的嫦娥”的线索,并通过制作冰皮月饼、点亮兔子灯等方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一直以来,文化、艺术不仅作为城市与人民之间的黏合剂,为城市居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更为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

来自奥地利的外国专家帕特里克·莱齐纳说:“奥地利是一座充满着古典艺术的国家,但今天我在遥远的东方,却感受到了全新的古典文化氛围,通过这次‘文化之旅’,让我对中国的中秋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年来,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坚持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并重,坚持艺术传承与艺术开放并重,建设非遗艺术研究中心、东盟艺术研究中心等学术交流机构,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发挥学院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中的独特作用。

学院成立以来,共招收泰国、马来西亚、老挝、菲律宾、越南、缅甸、英国、韩国、俄罗斯等近30个国家的学历类国际学生425名,其中本科生298名,硕士研究生127名,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

6月27日11时24分,随着首班民航四川航空3U8001从成都天府飞往首都北京,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启航。至此,成都是中国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通用机场的城市。

未来,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成都正聚焦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战略定位,力争到202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50年,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成都还将大力发展现代时尚、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创重点领域,旨在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对于创业者而言,机会就在眼前。

猜你喜欢
成都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成都之旅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