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为中国的黎明培养新人

2022-01-06 05:24董艳芳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11期
关键词:路易新西兰学校

文/董艳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友人亲属复信中指出:“20世纪上半叶,斯诺、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艾黎、爱泼斯坦等一大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我们始终铭记他们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宝贵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著名的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他一生积极投身于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工作、生活整整60年。他发起工合运动,积极支援抗战;创办培黎学校,培养技术人才;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友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发起工合运动,积极支援抗战

1927年,时年30岁的路易·艾黎来到上海,自此在中国工作生活整整60年,直至逝世。艾黎青年时期就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中国劳工勤劳质朴的特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艾黎关注中国革命,同情劳苦大众,经常帮助华洋义赈会救济灾民,组织修建民生渠,为灾区人民运送救济粮。1934年,他参加了上海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积极支持党的地下斗争,他在上海的住所成为党组织的秘密碰头地。其间,艾黎还和史沫特莱、刘鼎等多方设法为红军购买医疗器械和药品。西安事变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太原为中国共产党兑换在山西缴获的地方钞票。此外,艾黎还是美国友人格兰尼奇夫妇主办的进步英文刊物《中国呼声》的撰稿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黎积极支持抗日斗争。为促进中国后方工业生产以便支援抗战,艾黎与埃德加·斯诺等人联合爱国人士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成员包括孔祥熙、宋美龄、董必武、林伯渠、邓颖超等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的一些知名人士,艾黎担任行政院技术顾问兼代理总干事,鼓励难民和失业工人生产自救。工合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发挥了联系国共两党和民主势力共赴国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合通过组织工业生产、谋求国际援助,有效地支援了抗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新西兰著名教育家、作家

1939年年初,宋庆龄等人在香港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简称“工合国际”),艾黎担任委员和实地秘书。工合国际负责中国工合运动与国际社会的联系,统一分配国际社会给中国工合运动的捐款。工合国际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工合运动从此纳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艾黎是个说干就干、深入一线的领导者和实干家。工合成立的最初两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东西南北,在全国18个省份(民国时期全国设有23个省份)成立了工合组织。艾黎和他的同事们发扬“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在整个非敌占区建立了2000多个大小不同的合作社和作坊,生产数十种民用消费品和部分军需品,以独特的形式筑起了一道经济抗战的钢铁长城。工合组织一度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群众组织之一,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艾黎也被亲切地称为“工合之父”。毛泽东同志非常赞同他们的事业,并鼓励他们要坚持下去。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回信中指出:“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他和宋庆龄、斯诺等发起成立的工合国际,为支援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办培黎学校,培养技术人才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山丹培黎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职业学校。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艾黎把西方先进的工农业科学技术带到我国大西北农村地区,“为中国的黎明培养新人”,培养的毕业生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技术骨干,创造了西北教育史上的奇迹。

1942年年初,艾黎与英国人乔治·何克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著名的培黎工艺学校,命名为“培黎”学校,一是纪念艾黎的老朋友、美国传教士约瑟夫·培黎,二是“为黎明而培训”,学校旨在吸收贫困子女学习工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为生产自救和支援抗战而努力。1942年9月,国民党解除了艾黎的行政院技术顾问一职,他清醒地认识到,“创办培养人才的学校,才是开展工合事业的基础”,依靠宋庆龄、工合国际及美英工合促进会支持,艾黎在陕、甘两省创办工合培黎工艺学校。

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培黎工艺学校西迁至甘肃省山丹县。办学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艾黎倡导“半工半读、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他带领师生开荒地、建学校、办医院,开设了运输、纺织、陶瓷等20多个专业,有近30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学校一度发展到约600人的规模。学校生产的陶瓷、布匹、粮食等产品,基本保证了生产生活自给,剩余产品还在市场销售,广受欢迎。农业机械、印染、陶瓷等技术在山丹得到推广。艾黎还在学校设立山丹第一所医院,为周边群众免费治病。在玉门解放时,艾黎还组织师生帮助解放军运送人员和物资,彭德怀曾发布命令保护学校,并对艾黎创办培黎学校的业绩和大力协助解放军西进给予了高度评价。1953年,该校迁至甘肃兰州,后更名为兰州培黎石油学校,艾黎任名誉校长,“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培黎人”,学校为新中国石油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友好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开始松动,新西兰也在这一年的12月23日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艾黎的帮助下,包括新西兰外交官在内的很多外国大使很快地了解了中国。一位新西兰驻华大使在回忆艾黎时说:“他对中国了解那么多,又广受尊重。我们得到了他最热情的指点和帮助。”艾黎倡导成立了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如今仍是两国关系持久发展的重要纽带。

艾黎常到各地参观访问,掌握第一手资料,用客观报道和新旧对比的方式,宣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他还写下了大量诗文,一生共出书70余部,其中的《有办法》《人民有力量》《六个美国人在中国》《山丹》等作品深受欢迎,为促进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特殊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新西兰访问时指出:“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先生1927年远赴中国,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艾黎在中国,怀着对人民的大爱、对共产党的真诚、对中华文化的无限热爱,跨越国界、超越民族,不顾个人安危荣辱,同白求恩、斯诺、马海德、史沫特莱、何克等国际友人一起,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广泛宣传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参加世界和平会议、亚非团结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广泛宣传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支持中国的建设发展,艾黎将毕生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作出了突出贡献。

路易·艾黎见证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他同中国人民感情深厚,也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建立了深厚友谊。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祝贺艾黎80岁生日时高度评价:“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五十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他逝世后,邓小平亲笔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1982年,路易·艾黎获得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2009年,路易·艾黎被评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路易新西兰学校
新西兰兔
臭臭的路易
新西兰不仅有羊毛,更有教育
新西兰央行宣布降息 拉开发达市场宽松序幕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真情本无语
每个小孩都能说出天使一样的句子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