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支持对城乡老年人精神贫困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2-01-08 11:43张谦谦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亲代工具性子代

张谦谦

(河海大学理学院,南京 211100)

中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1],2019 年末,中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54 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6 亿,占总人口的12.6%。庞大的老年人口意味着关注老年人生活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在社会物质资料大大丰富的今天,精神层面的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也意味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变得比物质需求更强烈也更重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取决于社会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注。

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老年人意味着其陷入精神贫困。目前,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老年人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且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镇老人与农村老人在经济物质条件、养老观念以及与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交换上,均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因此,了解代际支持对城乡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影响,有利于老人摆脱精神贫困,使老人过上健康、幸福的老年生活。

1 文献回顾

贫困泛指个体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和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状态。目前,基本需求的清单从物质层面拓展到了精神层面[3],贫困也从基本的物质贫困拓展到了精神贫困。对于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一些学者做了相应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陷入精神贫困的原因,包括生理健康[4]、心理健康[5]、社会经济[6]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二是老年人精神贫困具有高度的群体异质性,农村[7]、女性[8]、高龄[9]、独居[10]、失能[11]的老年人精神贫困发生率较高[12]。城乡老人的社会保障、经济基础和养老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意味着他们的精神贫困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学界对代际支持如何影响老年人精神贫困也有一定的研究。由于代际支持的复杂性,其对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影响效果也具有复杂性。一方面,代际支持具有经济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支持3 个维度,不同维度的支持对于老年人精神状态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Cong 等[13]认为代际支持可以改善老人的精神状态,且情感支持比经济支持和工具支持的作用效果更好。宋璐等[14]探究发现老年人接受子女的经济支持可以提升其生活满意度,且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数量成正比。唐金泉[15]对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在由低龄老人向高龄老人转换的过程中,代际支持的3个维度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代际支持并非单向的支持,不同方向的支持也会有不同的影响效果。王萍等[16]发现老年人接受子女的经济支持、代际间双向的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提升其生活满意度。孙鹃娟等[17]发现老年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工具性支持有利于心理健康,但子女需求过多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许琪等[18]则指出双向代际支持只有在形成互惠的情况下才能显著提高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此外,当下人口流动规模逐渐增大,导致家庭结构逐渐转变,城市化不断冲击着农村家庭养老,城乡老人能够接收、给予以及所需求的代际支持都会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经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精神贫困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分析与描述。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精神贫困有影响,但对于影响效果存在着分歧。同时这些研究及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现有对于代际支持的研究仍以单向居多,双向代际支持的研究略显不足;二是没有关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精神贫困影响的城乡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全国性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城乡差异,探索从双向代际支持方面缓解城乡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可行性措施。

2 数据、变量及模型

2.1 数据和变量

本研究综合使用了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CLASS)2014 年的基线调查样本和2016 年的追踪调查样本数据。CLASS 对年满60 周岁的中国公民采用分层多阶段的概率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对缺失严重的变量进行均值插补后,共获得样本量17 650 人,其中2014 年调查样本为8 804 人,2016 年追访样本8 846人,2 年重复调查到的老人样本有3 435 人。

因变量是老人的精神贫困程度,采用孤独感作为衡量指标。问卷中使用了“过去一周您觉得孤单吗?”对老人的孤独感进行测量。如果被调查的老人回答“没有”,赋值为0,回答“偶尔”或者“经常”,则赋值为1。

核心自变量为双向代际支持。支持维度包括3个,分别是经济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支持。子代对亲代的经济支持采用问卷中“过去12 个月,这个子女有没有给过您(或与您同住的、仍健在的配偶)钱、食品或礼物,这些财物共值多少钱?”进行测量,亲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采用相似的问法。对于与子女没有经济支持关系的老人赋值为0,否则赋值为1。子代对亲代的工具性支持采用问卷中“过去12 个月,这个子女多久帮您做一次家务?”进行测量,亲代对子代的工具性支持采用相似的问法。将与子女没有工具性支持关系的老人赋值为0,否则赋值为1。情感支持从见面频率和通话频率2 个方面进行测量,采用问卷中“过去12 个月,您与这个子女多久见一次面?”和“过去12 个月,您与这个子女多久打一次电话?”2 个问题分别进行统计。加总老年人与这个子女的见面次数得分和通话次数得分,然后进行二次分类。最终将见面频率(通话频率)分为少和多两大类,将见面频率分类为少的老年人赋值为0,否则赋值为1。

此外,本研究还控制了老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安排、文化程度、是否工作等个体特征,自评健康、患慢性病状况、活动能力等健康特征,以及老年人缓解精神贫困可能用到的社会网络、社区活动场所或设施。以往的研究表明,这些变量不仅会影响老人的精神,而且会影响老人与子代之间的代际关系,所以在分析时必须加以控制。

2.2 统计模型

使用随机效应Logit 模型进行回归,具体表达式如下:

3 研究样本基本特征

研究样本均为老年人,其中低龄(60~69 岁)老人占54.1%,高龄(80 岁及以上)老人占13.8%;女性和男性分别占50.1%和49.9%;有70.1%的老人有配偶;仅与伴侣同住的老人最多,占44.8%,仅与女儿同住的老人最少,占3.0%;有71.7%的老人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83.5%的老人不再进行有收入的工作;80.2%的老人社会网络状况良好,可以与较多家人朋友交流;56.9%的老人生活的社区有至少一项娱乐活动场所或设施;76.4%的老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66.7%的老人能够完全自理;65.8%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

对于老年人的精神贫困状况,有37.4%的老人处于精神贫困状态,且农村老人精神贫困发生率更大。在双向代际支持方面,接受子代经济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的样本分别有86.2%和75.5%,给予子代经济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的样本分别仅占36.2%和41.7%,说明反馈模式仍然是中国家庭代际支持的主要模式[19]。此外,与子女见面次数多的老人占55.8%,与子女通话次数多的老人占40.0%。

对城镇和农村老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卡方检验。由表1 可知,被访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安排、文化程度、是否工作、社会网络、社区活动场所或设施、自评健康、活动能力、慢性病、与子代之间进行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以及精神贫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与子代的工具性支持上,亲代对子代的工具性支持在城乡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子代对亲代的工具支持则差异并不显著。

此外,对总体老年人精神贫困发生率的分析发现,老人的精神贫困状况不容乐观,且产生了较大的波动。2014 年有30.94%的老年人表示过去一周感到孤单,到2016 年这一频率上升到43.57%。老人们陷入精神贫困的概率较大,且老人们的精神贫困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可能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好的满足后,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慰藉,从而使精神贫困的态势不降反升。此外,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加剧了这一态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为谋发展离开原住地,致使居住方式发生变化,“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淡化,家庭养老模式遭受冲击[20],老人精神贫困的概率不断加大。

4 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影响分析

表2 为双向代际支持对城乡老年人精神贫困影响的随机效应Logit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 为双向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代对亲代的经济支持会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贫困,且对城镇老人的作用更显著;亲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可以降低老年人的精神贫困。能对子女给予经济支持的老人,经济上更有安全感,生活质量较高,且能够更好地维持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减少了精神贫困的发生。且城镇老人的经济状况较农村老人好,子代给予其经济支持反而暗示着两代之间的情感距离较远,从而产生精神贫困。

模型2 为双向的工具性支持对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代对亲代和亲代对子代的工具性支持都会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贫困,且将老人分城乡分析仍有相同的结果。老人所能给予的工具性支持大多为子女外出工作期间单调枯燥的家务劳动或照料孙辈,这使老人拥有较少的闲暇时间,精神生活单调,增加了精神贫困发生的可能性。

模型3 为双向的情感支持对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见面能够降低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通话会增加城镇老年人的精神贫困,但会降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城镇老人一般和子女生活在同一城市,在感到孤独时,可以与子女进行日常的见面,通话频率高可能暗示着见面频率低。但对于农村老人来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青年劳动力进城,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与子女分离两地,日常生活中只能通过通话的方式暂时缓解相思,从而降低精神贫困。

模型4 将双向的经济、工具性和情感支持都考虑在内,分析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代对亲代的经济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亲代对子代的工具性支持会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贫困,亲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与情感支持中的见面能够降低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通话对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没有显著影响。对城镇老年人而言,子代对亲代的经济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亲代对子代的工具性支持以及通话会增加其精神贫困,亲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和见面能够降低其精神贫困。对农村老年人而言,子代对亲代和亲代对子代的工具性支持都会增加其精神贫困,亲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见面以及通话能够降低其精神贫困。

5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面板数据,考虑到老年人作为代际支持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角色,探讨了双向代际支持对城乡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子代对亲代的经济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亲代对子代的工具性支持会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贫困,亲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与情感支持中的见面能够降低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通话对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没有显著影响。②城乡对比分析显示,子代对亲代的经济支持对城镇老人精神贫困的影响更大;通话会增加城镇老年人的精神贫困,但会降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

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的精神层面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并不全是积极的。子女与父母之间进行代际支持的交流,不应盲目支持,要从实际出发,为老人提供其需要的支持,同时也要适当接受来自父母的支持。与父母同住的子女要时常与父母谈心交流,不与父母同住的子女要时常去探望,无法时常探望的子女也应经常与父母通话。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子女可适当接受老人的经济支持,提升老人的自我效能感,但不可要求过多。老人应有自己的娱乐时间,尽量减少老人做单调枯燥家务劳动的时间。子女与社会都应养老、爱老、敬老、慰老,帮助老人身心健康的生活。

猜你喜欢
亲代工具性子代
乡土社会中家庭权力的转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望子成龙”不如“望己成龙”
火力楠优树子代测定与早期选择
24年生马尾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家系选择
杉木全同胞子代遗传测定与优良种质选择
火力楠子代遗传变异分析及优良家系选择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生代葬甲的亲代抚育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