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三部曲:助推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提升

2022-01-11 23:10吕向萍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审题题目解题

吕向萍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要求下,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审题方面存在困难,学生的审题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解题结果。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准确理解和分析,通过实现审题能力的提升来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审题能力是一种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分析、推理等综合性的能力,良好的审题能力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条件、找到重要信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匹配,从而准确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会关注到学生在审题时的思考过程,忽略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审题的时候很容易会因为马虎粗心而出现错误,所以小学生审题能力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探究如何高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仔细阅读,进一步分析推理,理解题目深意,获取有用信息,找出正确有效地解题方法。

一、提升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一)保持兴趣,数学学習添动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几乎全部来源于实际生活中,我们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追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样,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的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追求成绩的高底,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审题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使学生的学习感到轻松,乐于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对数学感到畏惧。充满兴趣是学习的关键,这对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注长远,数学学习增活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出现了“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等不良的教学模式。说到底,这些方法都是以学习成绩为导向,片面追求高分而出现的结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这种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开始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是帮助学生在任何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避免无效信息干扰,能从中快速、高效地索取到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审题能力的培养大大丰富了教学内涵,不仅要关注学生此刻的成绩,更要看到他们长远的发展。

(三)促进发展,数学学习显魅力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数学思维全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通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审题时,学生需要根据所给的数学信息,通过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点,找出两者间的共同之处,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灵活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此审题能力的高低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科知识,更要着重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良好的审题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数学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大一线教师都在极力探索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有效审题的习惯,但依然表现出不够完善的现状。

(一)读题,掉入文字陷阱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读题时往往无法投入其中,快速看一遍题目大意后,便开始着手解题。解题时完全是凭借以往经验或是自己的主观想法,而忽略了题目中蕴含的重要信息,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由于小学生读题过快,一则会出现少读、漏读某些字词的现象;二则对于一些长难句,小学生初读时不会断句又没有深究的态度,便会错失很多信息;三则即使读题正确,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是嘴上读了一遍而并未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依旧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读题,以防掉入出题者设置的陷阱之中,真正读好题,读懂题,才能为顺利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分析,进入公式围城

小学生在审题过后,会对题目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究竟是用加减乘除哪一种符号连接条件中的数字,抑或是用哪一个公式进行计算,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这仅限于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解题方向,要想得出正确的答案,还需要学生对题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深刻领会关键字词、细致分析数量关系、反复推敲题目含义,才能正确列出算式,解题才算成功一半。然而学生在实际解题时,往往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提笔就开始套用公式,将数据代入便开始解题,完全不顾数量间的关系,导致解题时与题意不符,错误百出。究其原因,还是主观意识太过强烈,进入了公式搭建的围城,无法正确分析问题,导致解题困难重重。

(三)理解,踏入题型迷局

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他们积累的题型也越来越多。但并非接触的题型越多,学生的解题能力便会呈正比例提升。相反,如果在某一时间内大量接触同一题型,学生极易在审题时出现思维定势,导致在之后解题时,盲目判断题型,影响正确解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学生的答题正确率来判断学生对于新授内容的掌握情况,但事后我们会发现,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并没有作业反馈的那般良好。因为教授新课时,每一课的解题思路及其单一,甚至有些学生扫一眼问题就能列出算式,求出答案,并没有按照常规解题步骤一步步审题、分析、再解答。这一问题会在后续的综合练习时暴露无遗,学生判断不出每一题属于哪一课时的题型,会给解题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以上三个方面是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最常出现的问题。这或许和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分不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方法,从外在出发,弥补内在的不足。

三、提升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读准,保证正确阅读与标记

小学生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数学题目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联想,匹配知识点,从而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从读题开始,就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为数学思考做好准备。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不同的能力水平,要求学生进行大声读、默读、请一位学生朗读等读题方式来弄清条件和问题的结构,确保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做到不添字不少字,保证学生对题目的完整把握。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读准题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对条件进行初步分析,加强对知识点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做好标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的习惯,通过这种重点标记可以使学生排除一些无效信息的干扰,进而提升审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求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有一个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1.6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如果瓷砖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至少需要这种瓷砖多少块?条件中蕴藏着许多的重要信息,容易为学生所忽视:一是单位陷阱,瓷砖的边长以分米做单位,并未和泳池的单位保持一致;二是贴瓷砖的位置,在“四周和池底砌瓷砖”,总共求五个面的面积和。这些信息只要在审题时稍加注意,便容易发现,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等问题,经常出错。

因此这题可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做好标记,“四周和池底”、“边长1分米”等,都是极其重要的信息,醒目的标记相当于帮助学生进行二次阅读。在解题过程中,也会时时刻刻提醒孩子在这些方面需要多加注意,而不至于在读题时注意到了关键,却在解题时抛之脑后。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重视,通过做标记等方式对题目进行初步解读,有助于学生找到解题思路,求出最终答案。

(二)转化,力求多样分析与表达

良好审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将题中的条件有序地输入大脑、进行分析后、再借助各种表示方式有序地输出,将繁琐的数学题变得精简。特别对于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图像,在情景中对数据获得更深入理解。教師要不断地强化学生转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策略的意识,将文字语言输出为符号语言,要求学生边读边分析,更好地理解问题。数学本身是一门具有抽象意义的学科,由大量文字信息所组成的数学问题,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感到烦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来进行题目的解读,将文字信息转化为简单的符号信息,提高学生审题的效率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求“在直径4米的圆形花坛外,铺一条环形石子路,路面宽2米,这条石子路的面积是多少?”这一题学生极容易想到考点为圆面积公式的运用,将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即可求得圆环(小路)面积。但学生往往提起笔就开始套用圆面积公式,将有限的数据带入其中,得出答案。小圆面积容易求得,但大圆的半径不容易思考,这是本题的一个难点。而且学生解完后还不容易发现其中的错误,甚至检查时也难以发现。

这时不妨组织学生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表达,将条件和问题在图上呈现,不难发现小圆的半径是4÷2=2米,大圆的半径是2+2=4米或(4+2×2)÷2=4米。学生想当然的以为大圆半径是(4+2)÷2=3米,借助图像,学生便直观感受到思考过程中,哪一环节出现了偏差。与文字相比,学生对图像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明显更胜一筹。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时时刻刻要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题目有更加全面地把握和分析,才能在选对公式的基础上,正确解出答案。

(三)归类,实现有效整理与分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各个学段中分别包含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因此教师在对每册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可按这四个方面先初步进行知识点的分类整理,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单元中的具体问题并进行有效地比较、归类,使学生能够减少审题当中的负担。在日常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强调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在拿到题目时,首先对题目进行归类和分析,再做出判断进而有效地完成审题,避免学生出现解题思路混乱的问题。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中,也经常将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类型放在一起:学校食堂计划十月份用煤[45]吨。(1)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了[18],实际用煤多少吨? (2)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了[18]吨,实际用煤多少吨? 这两个小题看似只差了一个字,然而解决方法却大不相同。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分数的双重含义不甚了解,分数既能表示一个具体的量,也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准确判断两者的差异。

这时教师就需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虽然两个问题用的是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但是第二问中节约的煤是具体的重量[18]吨,直接用“计划用煤量-节约用煤量=实际用煤量”即可求出答案;而第一问中的[18]指的是“计划的[18]”需要先求出节约的用煤量,再求实际用煤量。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只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就容易陷入题型的困惑中,因此平时的归类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可以借助个别典型的例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引导学生对题型进行观察和分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题技巧,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得出答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审题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数学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数学语言,做到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分析,从而实现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升解题能力。此外,严格有效地审题习惯和能力培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待数学问题更加严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今后也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审题题目解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