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之关系辨析

2022-01-12 23:55袁尔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四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

袁尔纯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全局思维,辩证思考课程体系内必修课与必修课、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四史”选择性必修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的关系为例,从课程类型、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辨析,从而为深入透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提供启示。

关键词:“四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性必修课;必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03

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定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体系很大程度的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确定增设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这一课程改革举措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课程类型如何定位、课程目标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如何编排等问题,还必须厘清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以“四史”(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例,《实施方案》确定将“四史”以选择性必修课的形式构成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对“四史”主题教育的深化和拓展。“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必修课均属于以历史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如何厘清两者的关系,尤其是交叉重叠的部分,是承担“四史”课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也是有效发挥“四史”课铸魂育人功能的必要前提。

一、“四史”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充分融合的历史使命

一方面准确把握“四史”课的政治性,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高校推进“四史”课与《纲要》必修课之间的充分融合,首先必须要准确把握“四史”课的教育政治性,具有清晰的政治方向。借助于整体全面地呈现新中国建立史、共产党成立史与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史等相关资料信息,指导当代大学生研究分析其理论原则,从而更好地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分析,这是“四史”课开设的关键目标之一。在引导大学生进行理论原则的研究时,应当更为关注站在历史层面研究为什么历史与实践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1],进而明确“四史”选择性必修课与《纲要》必修课的关系。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四史课的历史性,让大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推进“四史”课与《纲要》课的充分融合,必须要准确把握其历史性。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处于两个大局的变革阶段,多元化思潮风云汇聚,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思政教育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纲要》课的推进落实,对强化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助于“四史”课与《纲要》必修课之间的有效联系,让大学生可以主动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特别是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确保大学生能够拥有科学的历史观。落实“四史”课教育即针对各类错误观点予以反驳,积极宣扬主旋律,把中国梦、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以及国家富强等在“四史”课中体现出来,提升大学生爱党、爱国的自觉性。

二、课程类型:“四史”选择性必修课是对《纲要》必修课的拓展

课程类型,又被称为课程种类,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相同属性或共同特征的课程形成的种类。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划分,课程类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侧重于基础性、均衡性、完整性;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2],侧重学生的个性。就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实施而言,突出问题是必修课过于呆板而忽视了学生个性要求,选修课过于随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改变这种局面,选择性必修课的设置无疑是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之举。一方面,选择性必修课中的“选择性”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是适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的拓展和延伸,改变思政课必修课在青年学生心中的呆板形象;另一方面,选择性必修课中的“必修”又秉承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使选修课始终在该有的轨道上运行。“四史”作为选择性必修课进入高校思政课堂,从“选择性”限定而言,意味着《纲要》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是以一种“既严肃又活泼”的方式展开的。从“必修”限定而言,意味着《纲要》必修课需要拓展和延伸,同时意味着“四史”教育进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近代中国的历史,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这种转变过程本应使中华民族无比自豪,中国人民无比自信,但是现实中总弥漫着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杂音。就历史根源讲,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个在失败打击下不断摸索的时代。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都是在失败的打击下,先驱们不断摸索而采取的救亡图存运动,这些运动自有其历史功绩,但这些运动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到近代,器物不如别人,制度不如别人,文化不如别人,而这种自我否定导致的结果很容易使民族走向虚无而自卑,又由自卑走向盲目崇拜。如何使中国人坚持对自己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自己选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对自己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对自己创立的文化自信?自信意识的自觉需要历史的基础,一方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要强化“四史”主题教育,两手都要抓,同时并举。“四史”主题教育深入人心,则历史虚无主义自会遁形;“四史”主题教育缺失,则历史虚无主义会泛滥成灾,所以强化“四史”主题教育是“四个自信”自觉的根本。

如何加强“四史”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3]。强化“四史”主题教育,这是新时代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这不是单靠《纲要》必修课能完成的,因为《纲要》必修课只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纲要,故顺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四史”有必要以选择性必修课的课程类型进入高校思政课堂。总之,從课程类型来看,“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和《纲要》必修课在课程定位上是相对独立的,“四史”课在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中具有与《纲要》课同等的存在价值,两者不能互相替代,与此同时,“四史”课又是《纲要》课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延伸和拓展。

三、课程目标:“四史”选择性必修课是对《纲要》必修课的深化

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在《实施方案》中,对《纲要》必修课教学内容的规定中提出了《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5]。《纲要》课程目标中有两个关键词,即“了解”和“领会”。将课程目标设定在了解基本的历史和领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这显然只是一个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远远没有把历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历史“清醒剂”的教育作用,需要深化《纲要》必修课的课程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通过深入把握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脉,以此深化《纲要》课程纲要式的了解;其二,通过深入把握中国近代以來历史发展的主脉,达到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的目标,以此深化《纲要》课领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目标。因此,“四史”以选择性必修课进入高校思政课堂,便是以此为使命。

一方面,“四史”突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脉而不是纲要式介绍。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伟大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这里很明确地界定了近代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三件大事,而这三件大事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的,所以“四史”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主脉的精准把握。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除了纲要式了解之外,更应深入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脉。另一方面,在深入学习“四史”中,逐渐做到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对历史必然性的领会深化到自觉行动中,必须经过以下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四史”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二是在正确的历史观引领下获得内心价值认同;三是在价值认同中增强使命意识。这三个环节不是《纲要》课能达到的目标,因为今天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大多都是“00”后,他们在多元化激荡的社会中,在自我意识增强的个人成长时期,在生活中钟意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不愿认同主流历史观点,而且还怕被贴上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四史”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获得对自己民族、国家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和情感归属,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6]。总之,从课程目标上讲,“四史”课和《纲要》课都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课,而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两者同属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两者的课程目标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辩证统一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显然,《实施纲要》确定增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更强化了历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功效。

四、课程内容:“四史”选择性必修课是对《纲要》必修课的强化

课程目标是选择和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8]。因此,《纲要》课等必修课和“四史”课等选择性必修课的课程内容的构建都应与每门课的课程目标相匹配。

在全国统编的《纲要》教材中,将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三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年),此为上篇,教材用三章的篇幅,概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间的历史;翻天覆地三十年(1919~1949年),此为中篇,教材用四章的篇幅讲述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间的历史;辉煌的历史进程(1949~2018年),此为下篇,教材用四章的篇幅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四史”课目前尚未有相应的教材,大致而言,党史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关于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为民族复兴而不断接续奋斗的历史,也是共产党持续推进自我革命和自身建设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相关的历史[7],讲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如今整个中华民族富起来、站起来的飞跃历史;改革开放史讲述的是新中国走向富强的开始,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不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的成长史,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成功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7]。

从上述情况来看,《纲要》课内容涉及“四史”课的基本知识,“四史”课不能脱离《纲要》课而单独存在;两者是先后衔接关系,《纲要》课应该是先修课程,“四史”课是后续课程;两者各成体系又相互交叉。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避免简单重复,应力求叠加效应,即构建“四史”教学体系的时候,需要强化《纲要》课的内容。首先,应把握历史主脉,强化历史叙述的主体。《纲要》课程叙述主体是“中国”,而“四史”课程的叙述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叙述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叙述主体不同,叙述的背景和主题便不同。《纲要》以“中国”为叙述主体,其叙述背景是几千年传统中国,主题是回答几千年中国在近现代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四史”以“中国共产党”为叙述主体,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这也是在《实施方案》中规定“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的原因。其次,应强化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时代是开创出来的,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出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出来的。强化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并不是仅仅结合当下实际,而是在这种结合中阐述、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创出崭新时代的。开创时代又是艰辛的,强化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就是要突出开创时代的艰辛,从这份艰辛中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纲要》必修课和“四史”选择性必修课都属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课程内容具有相通性,在课程实施中应将所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教学内容实现深度融合。

五、结语

贯彻落实《实施方案》中关于高校思政课新的课程设置,首要任务是全面掌握每一门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深入理解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的联系与区别、形成课程共同体理念,实现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上的和谐统一,在同向同行中提升铸魂育人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国义,王凯凯.习近平历史论述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13-18.

[2]杨文娟,蒋秋平,王润平.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开设与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1):124-125+127.

[3]袁秉达.学习“四史”的深刻意蕴和战略意义[J].党政论坛,2020(7):11-14

[4]林加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惩戒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71-74.

[5]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9):75-80.

[6]闻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N].人民日报,2017-09-12(6).

[7]孙艳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四史”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101-105.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四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窗外的世界
凉山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