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大学生荣誉评选机制的研究与分析

2022-01-12 23:55郑权代纯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荣誉高校

郑权 代纯菲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学生在校人数持续攀升。为褒扬优秀学生和集体,发挥引导示范功能,与其相关的荣誉评选机制也随之建立。但伴随时代变化,荣誉评选工作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许多高校荣誉评选机制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如忽略实际、缺乏规范性和学生参与度。分析原因既存在辅导员、高校管理层等人为因素,也包括整个荣誉分配机制不健全等。所以,高校要创新思维,建立礼让递补机制,加强学生群体参与力度,让荣誉评选机制“活”起来,从而发挥真正效用,为学生、班级和学校发展助力,促进教育公平落地生根。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大学生荣誉评选机制的价值,然后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阐述了高校荣誉评选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大学生荣誉评选工作的方法,旨在推动学生、班级以及学校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高校;荣誉;评选机制;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3

高校实行荣誉评选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贯穿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具有褒扬、引导和激励功能,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荣誉主要包括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个人荣誉包含优秀学生、学业奖学金以及先进个人等,集体荣誉包括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等。荣誉评选得当会激发正向功能,促进个人和集体全面健康发展。反之,荣誉评选不公平,不仅不利于学生和班集体的进步,还会对辅导员乃至院系的威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笔者通过对高校荣誉评选机制问题的研究,分析其原因,提出创新性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荣誉评选机制的价值

为何学生荣誉评选制度一直都没有被废除,并且相应的荣誉称号还在不断完善,高校设置庞大学生荣誉体系的初衷是什么,即学生荣誉的价值有哪些?通过对教育发展史的考察能够发现,荣誉是指导学生追求卓越以及积极向上的主要动力,其在学生精神构建与价值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学生荣誉直至今天依然存在,且应用广泛。同时,如果价值取向能够向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那么在此社会环境中,榜样能够发挥出引导示范作用。以上观点体现出了学生荣誉评选制度的价值指的是利用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制定好的目标作为基础。针对此方面,部分学者是这样阐述的:学生评价活动在目的方面十分明确,即榜样的引导以及激励作用,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健康、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学生荣誉评价制度就是在评价活动过程中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会被许多要素影响,进而让学生荣誉评选的具体状况和最初的价值预设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那么学生荣誉评选制度的具体发展方向是什么呢?对学生荣誉称号而言,包含许多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评选领域多元化让学生获得荣誉的可能得到了拓宽,荣誉称号越多,学生服从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2]。每名学生在学校中均希望被表扬和认同,为了得到认可,他们就需要服从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则。荣誉称号蕴含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但是,为何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主要以碎片化的形态出现在学生个体意识以及行为中,没有广泛地扎根、渗透到个体意识与行为之内,这里缺失一个重要的价值,即管理人員认识到学生荣誉评选对个体的约束规范作用时,忽视了它应通过学生行为价值的认同与赞赏,起到激励与示范引导作用。

二、高校荣誉评选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荣誉评选工作脱离实际,程序缺乏规范性

高校辅导员推进荣誉评选工作时,一般是依照学校相关文件的要求,逐步实施。但某些高校出台的荣誉评选文件,用词模糊,旨意不明,评选标准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评选程序中没有公示、异议处理等环节,流程混乱[3]。比如,评选文件要求当选人员性别均衡,但在男多女少的专业中,竞争激烈程度明显不同,势必会存在影响公平的因素。所以,倘若辅导员按照不清晰、不规范的文件开展荣誉评选工作,就会产生不公平的结果,难以让学生从内心中认同。另外,公开透明是荣誉评选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始终贯穿评选工作的各个环节。反观目前一些高校的做法,为缩短评选周期,直接跳过公示、监督等环节,既违背荣誉评选制度的原则,也未保证学生群体的知情权。

(二)评价体系混乱化,学生难以获取追求荣誉的精神动力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荣誉称号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也得到了拓宽,进而呈现出了混乱与无序的情况。并且,未制定明确规定限制学生的荣誉称号,为了让学生更具竞争力,学校用各种荣誉称号来管控学生变得堂而皇之。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荣誉评价体系涉及许多问题,整个评价过程不重视学生的现实意愿以及成长需求,学生难以获取到追求荣誉的精神动力[4]。一方面,学生荣誉评选制度设置的程序较为简单。除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涉及文件规范的荣誉表彰称号之外,其他主要由学生进行制订,荣誉称号涵盖的领域越宽,那么管理就越高效。另一方面,学生荣誉的制订缺乏商谈过程,如果学生在此种荣誉评价体系中受到规训和被漠视,那么只能将自己真实意愿埋藏在心里。通常情况下,学生属于荣誉授予的主要对象,但荣誉要么指向学习好的学生,要么作为约束学生的一种有效“规训手段”指向深谙“荣誉修炼”之道的学生,即只有学习好与服从管控的学生才可以获得荣誉。另外,学生荣誉评价执行过程错位。对于学生荣誉评价而言,过于注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强调结果忽视过程。对学生来讲,荣誉评选不应该是一个既定结果,而是正在发生的过程,要在这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努力的方向。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缺少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大学生人数年年攀升,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妥善地解决新问题,开展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需要辅导员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荣誉评选工作中,一刀切及追求平均的做法,正是缺乏创新意识的体现。面对不同情况,采用同一方法处理,未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会导致荣誉评选缺乏公平性。从长远来看,片面化地看待荣誉评选工作,以及绝对化处理学生事务,都无法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造成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二)高校管理层与学生群体缺乏沟通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旦个别辅导员存在不负责、不履职等行为,这个“桥梁”就变得不再通畅,学生群体关于荣誉评选的建议和声音,未能及时传递到高校管理层。从而所制定的荣誉分配名额、标准等,也难以让多数学生认同。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管理层的决策,倘若不能顺应社会进步和学校发展需求,不能倾听广大学生的声音,便会成为无根之木,难以顺利实施。荣誉评选制度的建立,初衷是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该制度的服务对象也应是学生群体。但许多高校往往为了省时、省事,由共同协商变为一方主导,双方沟通聊胜于无,学生主体地位被边缘化,褒扬的意义也逐渐变为高校管理层的意愿。

(三)荣誉评选机制不健全

高校荣誉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如先进个人、奖学金等,大到集体、专业,如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等,各种荣誉褒扬的人群、含义不同。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制定了相关评定办法,但在公开性、合理性、连续性等方面还存有一些不足。部分高校同一荣誉的评选一年一变,未形成连续模式;也有高校的荣誉评定程序缺少公示环节,缺乏公众监督、异议,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结果;甚至有的高校,直至荣誉评定时才公布评定程序,辅导员在未能准确把握荣誉评定细则、方法和意义时,只能仓促实施,从而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增加荣誉评定难度,并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此外,也存在对上交的荣誉评选材料,审核不细致,出现以假乱真的情况。以上问题,均凸显了荣誉评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未形成全面、连续、严谨的评选流程。

四、创新大学生荣誉评选工作的方法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创新意识

为了能够促进荣誉评选工作质量的提高,辅导员需要不断调整、改革以及创新工作内容,重视学生普遍关系的疑点、热点以及难点问题,将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作为立足点,加强评选工作的针对性。例如,不同时间、不同学生群体,在荣誉评选方面会涉及不同的要求,进而需要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对荣誉评选工作进行优化和改写,制定形式多样的评选方法。

(二)建立健全荣誉评选标准制定机制,加强学生群体参与力度

高校决策协商民主机制,是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荣誉评选旨在鼓励优秀,引导学生、班级健康全面发展,评选对象也多为学生群体。这意味着荣誉评选标准的制定需要民主协商,听取学生代表、辅导员代表的声音。反观部分高校的荣誉评选标准,由管理层单方面决定,整个过程缺少学生群体的“声音”。所以,应在荣誉评选标准制定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群体的地位,让其有机会、有条件、有途径表达诉求和建议。另外,由于学生所在系院、专业、班级不同,所表达的需求和反映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人数较多的专业,可先由辅导员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建议,再由学生代表统一汇总后,向学校管理层反映。这样,学校管理层在收集到不同专业、班级所反馈的建议后,再制定荣誉评选标准,会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5]。

(三)针对某些特殊荣誉,可建立礼让递补机制

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传统美德的继承,而高校又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地。因此,应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高校日常建设,润物无声,统筹大学生传统美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其中,高校荣誉评选可作为传统美德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集体荣誉评选中,如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等,一般名额有限,常常会出现同一班级,连续多个学期获得同一荣誉,其他班级“长期陪跑”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辅导员可采取礼让递补机制,召开学生交流会,了解该班学生是否愿意让利他班。如果班级学生一致同意,可按排名递补到下个班级;反之,则继续将荣誉授予该班级。但要注意的是,召开交流会时,辅导员要向学生清晰阐述礼让递补机制的意义,不论礼让与否都不能存有偏见。同时,辅导员也不能采用引导、暗示等言语,要始终秉持自主自愿的原则,真正将礼让这一传统美德与实践教育相结合[6]。

(四)荣誉评选中展现学生主体性

开展学生荣誉评选的过程中,不应有强烈的控制性信念,也不可将学生荣誉作为控制学生观念、行为的工具[7]。对于学生荣誉评选机制而言,属于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的,并非服务于控制者的利益。所以,荣誉评选需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出来。对于负载荣誉称号的个体来讲,应是有个性的、自主的、会选择的,如此一来学生才属于教育语境之中的理想个体意象。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其基本含义表现为评选活动过程中人所具备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强调对人的尊重、解放、发展属于评价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的情感、态度则是评价的内容要求。学生荣誉评选在管理功能的主导下,让学生演变成“标准化”“驯顺”以及“同质化”的个体,学生在评选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等被忽视,未占据主体地位[8]。因此,创新高校大学生荣誉评选机制,需要做到唤醒“人”,尊重学生情感以及态度,让学生能够发展成意义性、自然性、生存性的个体。首先,解决学生在荣誉评选方面存在的不公,不可盲目地通过增设荣誉称号的方式进行解决,不然不只会导致荣誉称号的神圣性、权威性受到挑战,还会使学生被束缚、操控的可能性升高。其次,不能以“为学生好”的口号去管控学生,通过荣誉操纵他们的行为,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适量而科学有效地实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评价的导向、激励效用,使学生荣誉评选机制不仅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五)搭建高校荣誉评选信息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支撑,他们根据自身需求,建立起日常事务管理、教育教学等多方平台。荣誉评选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其程序一般分为申请、审查和公示三个环节,以往主要由辅导员线下收集和初审,限于信息发布渠道较为单一,有些学生因未及时关注信息,而错過申请阶段,遗憾不已。也有学生反映荣誉评选结果公示不及时,当注意到时,公示时间已过,即便有异议,也无法反馈。笔者认为,建立高校荣誉评选信息平台,可有效解决评选过程中的问题,提高评选效率[9]。首先,利用线上平台,发布荣誉评选相关文件和事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阅;其次,有意向申请的学生,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填报,并拍照上传有关证明和材料,由辅导员在线审核;最后,荣誉评选结果也应借助平台,线上与线下同步公示,如有异议,可通过线上线下双重渠道进行反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创新大学生荣誉评选机制的过程中,不能够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管控学生,通过荣誉操控他们的行为,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建立健全荣誉评选标准制定机制,严格评选审核流程,并搭建高校荣誉评选信息平台,以此发挥出荣誉评选的导向、激励效用,使学生荣誉评选制度不仅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文杰,李娜.新时代优化大学生榜样选树与培育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9(3):4.

[2]杨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机制——评《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5):97.

[3]易兵,等.去行政化背景下完善地方高校决策协商民主运行机制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58-61.

[4]杨颖琪,等.关于促进大学城内平台信息无“栅栏化”的研究——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19,3(6):110-113.

[5]王颖.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8,20(14):104.

[6]王瑞,刘成柏,迟晶.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誉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20,36(1):137-140.

[7]柏大鹏.学生荣誉评选制度的实践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8(12):18-21.

[8]王贤娴,许庆豫.美国高校荣誉制度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20(6):8.

[9]邵忠银.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公平原则[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10):80-84.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荣誉高校
荣誉时刻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荣誉背后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