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实践价值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表现性评价

2022-01-13 09:16刘洁晶
地理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摘 要:科学评价研学旅行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效果,是当前研学旅行教育深入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本文以珠海淇澳岛地理研学为例,从知识的实践价值视角出发,探讨基于问题情境和真实任务的地理研学课程实施表现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淇澳岛地理研学课程实施评价的标准和方案进行了初步构建。分别从“个人探究”和“合作互动”两个过程维度以及地理观察、地理操作、地理探究、地理表达与交流四个能力维度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进行了水平等级划分与设计,旨在为进一步优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开展地理实践力素养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研学旅行;知识与实践;课程设计;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2-0064-04

知识源自实践,实践出真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对于中学生而言,增强以概念思维为核心的学科知识与非概念表征的生活世界(实践)之间的联系,是知识得以迁移、转化和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基本保障。[2]自2016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颁布以来,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开始被众多学者和一线地理教师公认为是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地理研学旅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研学的课程化建设方面开始涌现大量的设计方案与案例,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这些方案与活动在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4]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如何突显知识的实践价值,如何评判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获得感,如何评价学生在研学实践中的知识应用、能力与素养提升效果,是当前研学旅行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答的问题。目前,在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尚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每个研学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5]在多数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方案中,由于评价部分不受重视、不易设计而导致内容空泛,无论是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还是学生自评都令人无所适从,陷入困惑。鉴于此,本文基于知识的实践价值视角,依托珠海淇澳岛地理研学课程实践,提出研学课程实施评价的指标和初步方案,以期为优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研学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一、珠海淇澳岛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1.淇澳岛地理研学条件评价

广东珠海淇澳岛具有开展研学旅行的地理资源和条件。从地理区位来看,淇澳岛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东北部13千米处,珠江口内西侧,与深圳隔海相望,地理区位优越。從地质和生态环境来看,淇澳岛的地质为花岗岩结构主体,表层为黄沙黏土,生长有红树林、灌木丛林、茅草和松林等,林木覆盖率达90%,是体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典型区域。从地貌环境来看,淇澳岛地势南北两端高,中间平坦,岛上既有海拔不高的连绵山地,又有平坦的滩涂海岸,红树林湿地广布,处于保护和限制性旅游的半开发阶段,开展研学旅行的可进入性较强。

2.淇澳岛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此次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以“自然尊重、培育乡土情怀和地理实践力”为主题,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学生视角,突显课程知识的实践价值。结合问题情境和真实(活动)任务完成问题分析、探究、解决和互动交流。具体通过学生对淇澳岛海岸地貌、海水环境、红树林保护区、白石街抗英历史、苏兆征故居等地理景观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深入观察、记录、调研和体验,来实现知识的实践验证、迁移、转化与应用。分别设计三个活动主题,按照“问题情境牵引—真实(活动)任务—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地理实践力”四个环节来呈现。

(1)研学主题——淇澳岛海岸环境的观察与解释

问题情境牵引。淇澳岛的海岸环境具有何种特征?东西两岸的海岸有何差异?

真实(活动)任务。带领学生穿越淇澳岛东海岸,沿途观察和体验基岩海岸的形态,思考其成因;徒步进入西海岸红树林保护区,沿途观察和体验滩涂海岸的形态,思考其成因;借助手机导航和草图资料,确认和绘制淇澳岛的地理位置、海岸轮廓、海岸纵剖面图等地图信息;采集海岸带上的沙粒和石粒样本。

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结合海岸地貌的成因及河流对泥沙冲刷、侵蚀和淤积的影响等知识,对现场的海岸地形地貌进行知识迁移、转化、验证和思考。

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操作能力、地理探究能力。

(2)研学主题——淇澳岛植被与生态环境的记录与解读

问题情境牵引。淇澳岛常见的植被类型有哪些?东西两岸有何差异?红树林具有何种生态特征与生态功能?

真实(活动)任务。在穿越淇澳岛东西海岸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沿岸植被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尤其是对西岸红树林景区植被类型的记录和认识,结合位置、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思考其成因;借助红树林宣传手册完成对红树林物种的识别,记录并探究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与价值;通过摄影、望远镜等观察和记录红树林景区的土壤、林下生物(招潮蟹和滩涂鱼)、鸟类等。

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结合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地貌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以及红树林生长的气候、水文与土壤条件进行知识迁移、转化、验证、应用和思考。

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操作能力、地理探究能力。

(3)研学主题——淇澳岛地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调研与理解

问题情境牵引。淇澳岛当地可以看到哪些文化习俗?当地抗英历史的记录有哪些?当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联?

真实(活动)任务。参观淇澳岛抗英文化广场、白石街、苏兆征故居等,记录淇澳岛抗击英国殖民入侵的历史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调研、走访当地村民,了解白石街的历史演变。借助访谈录音和故居石刻、石碑等记录,了解当地的地理文化特点和发展经历。

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由学生的先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对地域文化、区域历史的情感认知,促进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迁移、转化、验证、应用和思考。

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

二、淇澳岛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表现性评价方案

表现性评价被认为是适合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6]。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表现性评价的界定是:对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定,也是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价。本文针对淇澳岛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设计。

1.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1)过程性原则

注重学生在研学实践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基于学生在情境中展现出来的想法、知识、态度、能力以及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反思、合作探究和交流等多方面的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兼顾学生的个人表现和集体表现。

(2)问题性原则

全面评价学生的问题情境意识,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

(3)实践性原则

基于研学课程设计过程,充分评价学生对研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操作性、完成度等,兼顾学生个体在研学实践过程中达成目标的创新性与差异性,在评价中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与方法创新的培养。

(4)激励性原则

以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促进学生对自我潜力与能力的认知,促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7]。

2.评价实施方案设计

按照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要求,研学旅行过程中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8],具体实施如下:定性评价主要包括“个人探究”和“合作互动”两个维度。“个人探究”是指在完成具体的研学情境任务中,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具体包括观察淇澳岛海岸地貌并绘制区位图、海岸地貌图、海岸纵剖面图以及观察和记录红树林景区的土壤、林下生物、鸟类等。“合作互动”主要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部分,具体包括绘图与访谈方案策划、海岸带的沙粒采样、小组探究成果汇报等。

在定量评价方面,参考课程标准对地理实践力及地理实践活动水平划分的要求,结合本次研学课程设计的原则,分别按照“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操作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四个维度进行定量评价设计。各维度分别包含水平1(1~2分)、水平2(3~4分)、水平3(5~7分)和水平4(8~10分)四个水平等级,按照分数由低到高分别指向四种不同层次的地理实践力,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地理观察能力表现及其水平分级

地理观察能力水平是操作、探究与表达交流能力的基础,是指学生能够对地理现象加以关注、综合相关地理要素、提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事物特征与本质的能力。研学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海岸地貌,学生能够识别出东西两岸的差异,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地理观察能力,体现出水平2(3~4分)的能力等级;学生能够结合海岸沙粒的分布与特点,关注海岸地貌的成因,并对其进行有逻辑且深刻的解释,其地理观察能力应是水平4(8~10分)等级,如图1所示。 <E:\钟兴贵\220109-\地理教育2022第2期\刘洁晶-1.eps>[图1 地理观察能力表现及水平分级]

(2)地理操作能力表现及其水平分级

地理操作能力水平是指学生熟练地利用工具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实践力最重要的培养维度之一。在研学过程中,为探究海岸地貌特征、紅树林生态功能与当地文化历史等地理问题,学生借助他人帮助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如海岸地貌图绘制、红树林物种识别等活动,则对应水平1(1~2分)或水平2(3~4分)的等级。学生能够独立且熟练地使用地理工具,如卫星地图、手机App等,来获取上述信息,进而通过独立思考和方法创新挖掘地理问题的实质,则达到了水平4(8~10分)的等级,如图2所示。

(3)地理探究能力表现及其水平分级

地理探究能力水平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指学生在面对地理现象时,能够敏锐地找出与已有经验不符的地方,即通过认知冲突形成问题意识;其次是基于问题,学生能够到自然或社会环境中开展考察或调查,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学过程中,关于淇澳岛独特的抗英和反殖民文化,若学生仅仅对其怀有兴趣,但没有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不擅长将地理现象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则其探究能力只停留在水平1(1~2分)的等级。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提出其地域文化的成因这一地理问题,进而通过已有知识和资料,组织同学进行信息挖掘与资料讨论,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与访谈提纲,则该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应在水平4(8~10分)等级,如图3所示。

(4)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表现及其水平分级

本研学旅行方案中的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水平是指在地理实践中,学生能够正确表达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以及对解决问题方案的想法,能够与组员、村民进行友好交流以达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研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条理清晰、流畅完整地表达访谈方案设计的想法,与组员讨论问题时能提出关键性意见,与村民交谈时能够尊重当地习俗并深入挖掘生成性的访谈资源,则学生的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在水平4(8~10分)等级。反之,学生只能按照他人想法进行实践,在访谈中依赖既定访谈提纲,则其地理表达与交流水平在水平1(1~2分)等级,如图4所示。

三、结语

实践证明,研学旅行除了体现知识性教育,更需要突显实践性知识的渗透与提升。只有借助研学旅行将理论知识应用至实践过程,才能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和技能,这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保证。

从本文所设计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方案来看,尽管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地理实践力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要求提出研学课程评价的技术标准,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会遇到诸多不确定的问题。表现性评价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侧重对学生表现性、问题性与实践性的全面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素养。该评价方案为地理研学课程实施的分类评价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支撑,但依然需要地理教师在研学过程中全程观察每位学生,针对学生在研学课程中的地理实践能力表现程度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价记录。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案例较少以及实践限制,本文的评价标准还不全面,尚需在研学旅行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地理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评价,一方面需要在研学课程设计中突出效果与质量评价的环节,另一方面也要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余文森. 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 4-12.

[3] 李盼盼.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案例[J].地理教育,2021 (2): 59-63.

[4] 谭玲,余光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20 (8): 4-7.

[5] 马磊,苗天青.例谈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缺失与补位[J].地理教学,2016 (20): 13-15.

[6] 梁秀华,李家清.我国学生表现性评价的探索过程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地理教学,2020 (11): 11-14.

[7] 王雯欣.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表现性评价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8] 黄雯君,林惠花.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研究[J].地理教学,2019 (20): 36-38.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