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的精神书写

2022-01-13 17:13张付红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旷达荔枝苏轼

摘要:苏轼作品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苏轼作品的教学一直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点。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生活阅历,教师在进行苏轼作品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积累的苏轼的诗词知识和相关的历史背景来对苏轼其人其作进行解读。

关键词:  苏轼 精神抒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宋代,三教合一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苏轼作为有宋一代的集大成者,其作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个性自由兼容并蓄,表现在文学思想上文、道并重,儒、道、禅融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此在苏轼作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古典文化知识的同时,理智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困境。

一、苏轼的人生阅历和北宋的人文背景。

苏轼年少时生活在眉山下,“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年少的他健康、快乐、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轼一次次贬谪生活的开始,苏轼的精神备受摧残,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贬谪生活一直贯穿于苏轼的人生和诗词之中, 高中教材选编的苏轼诗歌内容也都是苏轼贬谪之后的诗词,如果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当时的生活背景,那么苏轼诗词的“豪放”、“爽朗”和“乐观”便容易留于表面。据考证,苏轼是被贬到岭南的活着回来的第一人,与其豁达心胸密不可分。

苏轼一路被贬的过程也是一路发现美情美景美食的过程,一路照顾着自己的身心,一路上享受着自然的过程。

苏轼一生经历了“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极度的富贵和极度的贫寒的两极分化严重的人生,富贵显贵之时,他可以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地处偏远生存窘迫之时,他亦甘之若饴。“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二、苏轼诗歌的艺术价值

苏轼才高行程远,但却从未目空一切。凡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在他的笔端生机勃勃地出现,具有生命的活力,阔达的视野和宽旷的心胸,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

学生们熟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往往流于荔枝之鲜美,而忘却徭役之繁重,苏轼在由衷赞叹美味的同时,不忘民生的疾苦。“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荔枝叹》),荔枝之祸,自古有之,祸不在美味荔枝本身,而是穷尽人力、物力想要贡献美味于朝堂的争宠献媚的官僚和不管民生疾苦的朝堂之主。只为“宫中美人”一笑,荔枝冲破关山万隘,绝尘而来,饱含苍生的饥寒。诗歌感叹是汉唐荔枝之祸,实则隐射当日茶叶之现实。

人教版语文教材有苏轼三过赤壁,留下的旷古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苏轼初到黄州,居无所,不得不携家眷住到驿站,面对破壁残垣,苏轼很快忘却痛苦,惊喜并宽慰于滚滚长江这个三国时的古战场,面对无数的英雄曾经驻足过的地方,苏轼有感而发,将浩澜的风景记于笔下,追述着英雄们曾经的传奇,也感概着自己人生的失落,但他很快回到现实中来,享受着大自然慷慨的赠与。这是苏轼诗歌和人生的一大讴歌,他总能由衷赞叹着古人的丰功伟绩,也宽慰着自我怀才不遇的悲伤。

三:苏轼诗歌的深情与旷达。

苏轼诗词中含有一些琐碎的生活题材,不易于通过诗歌表现的,但是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泛爱之情给我国古代文学留下一抹亮色,让读者领略自然和旷达之美。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随遇而安,尽情享受。

苏轼诗歌抒发感情之自然,刚强又不失通透,总能在最平凡的风景徜徉中寄托深厚的人生哲理,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的哲理是通过浅显生动的景物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对异性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苏轼诗词中有着人世间最厚重的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将最深情的思念和积年的沧桑娓娓道来,融入梦境,寄于妻子梳妆情境之中,千百年来为读者所共鸣。生离死别,情真意切,是中国人共同的经历,如此平淡而深情地道来,让人泪目。

绝大多的人的一生都是平淡而仓促的,苏轼是一个少有的“旷达”之人。少年苏轼“奋厉有当世之志”,但成年之后经常处于外部政治的打压之下精神的自我修复之中,诗人是必须找到一个宣泄口的,这个宣泄口便是文学创作,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苏轼通过旷达的诗歌创作来排解着他在精神上的苦闷。“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此时苏轼已是中年,在打猎的过程中依旧少年情怀,雄姿英发,勇往直前,希望为国建功立业,只是怀才不遇,但依然热情地等着朝廷的驱使,壮怀激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寄情山水之时发“人生如梦”之感慨,即使是壮志未酬,苏轼也毫无小儿女的悲戚之情,取而代之的是物我两忘、超然舒适之境。他以宽泛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读者的普遍热爱,实是文学的必然。

结语

古人云:人生不得意事十有八九。纵观中国历史,踏上仕途的文人,没有个人的一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当他们面临人生的选择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道德得失的评判标准,来决定人生的取舍。纵观苏轼的人生轨迹,苏轼诗词的精神抒发,具有代表性意义。他一生宦海沉浮、热闹凄苦,无论何时何境,他都能从中抽离出来,做一个难得的乐天主义者。人生越有苦难,他活得越洒脱,他的文字越发有意思。

高中生学习苏轼诗歌,不仅是徜徉在古典诗词的海洋, 更是品味苏轼将生活和疾病都过成诗情画意的人生态度,直到生命的终点,毫无遗憾地离去。

参考文献

[1](宋)苏轼 《苏轼集》黑龙江人们出版社 2005年版

[2](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王水照,崔铭《苏轼传》.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簡介:

姓名:张付红,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安徽滁州,出生年月:1980年10月,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中级

猜你喜欢
旷达荔枝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旷达者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苏轼吟诗赴宴
荔枝熟了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