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对话文本教学转化价值与路径

2022-01-15 00:48党越陈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预设文本教材

党越 陈鹏

摘      要 以互动交往、创造生成为特征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诉求。教材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每一部分都蕴含重要意义,教材对话文本具有确定教学探究问题、生成师生对话预设、引领对话教学走向的价值。可以通过提升文本转化意识、挖掘对话教学素材、联动对话教学实践来推进教材对话文本的教学转化,扩展对话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  数学教材  对话文本  教学转化

引用格式 党越,陈鹏.小学数学教材对话文本教学转化价值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03):69-72.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究,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自主成长 [1]。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以对话理念为指导,创设充满希望和爱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展开对话,让对话主体在开放、尊重的氛围中进行交流,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开展对话教学,对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材对话文本的分类

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使用卡通形象营造不同的人物角色,教材对话文本即教材基于卡通形象设计的内容丰富的对话,分为以下五类。

1.提出探究问题的文本

数学课堂围绕问题展开,探究问题既是对话教学开展的基础,也是对话教学前进的动力,因此教材对话文本包含许多探究问题。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为例,教材通过创设医院的生活情境设置了如下对话文本。医生:每次吃半片,每天吃3次。学生:这盒药共12片,可以吃几天?”本节课的探究问题就在上述对话文本中得以展现。

2.提示解题思路的文本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为例,两个学生针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展开探究,男同学提出:“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女同学回答:“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计算?”上述对话文本突破思维限制,提供解题思路,推动对话的顺利进行。

3.展现思考路径的文本

由于思考角度和方向不同,面对同样的数学问题会出现不同的思考路径。教材对话文本预设了多层次的思考路径,促进对话教学有序开展。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为例,针对卡通白菜提出的问题“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与同学交流”,卡通青椒、蘑菇和番茄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思考路径:“我在方格纸上画”“我用量角器画”以及“我用三角尺画”。

4.呈现问题结论的文本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例,针对卡通茄子提出问题:“观察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卡通蔬菜呈现不同的结论:“量角器被平均分成180份”“上面有很多指向量角器的中心的刻度线”“上面的数排成两圈”……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数学问题往往呈现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教材设置此类对话文本展现问题结论的多样性。

5.进行总结归纳的文本

回顾总结有利于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也是开展对话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材通过对话文本设置总结性话语,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为例,在学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之后,教材设置了下列对话文本进行回顾。针对问题“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总结:“整数运算顺序和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算,再点上小数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通过上述对话文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归纳。

二、教材对话文本的教学转化价值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学习主题和知识体系,是组织数学活动、开展数学教学的依据。对话文本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对话理念以及对话素材為教学提供了重要参照。

1.确定教学探究问题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产生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动力和创新。教材对话文本为教学探究问题的确定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教材对话文本呈现的数学问题遵循概括性、梯度性、延展性的原则。概括性的问题可以清晰简明地反映出教学重难点;梯度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延展性的问题可以连接不同层次的知识[2]。基于上述原则,教材对话文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数学问题的生成。

(1)对话文本转化为探究问题

教材对话文本呈现的问题立足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指向明确而且简明扼要,因此可以直接在对话教学中将问题呈现给学生。

(2)对话文本指导数学问题预设

在每一节内容中,教材会呈现若干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和层次,从而预设问题串逐步开展对话教学。

(3)对话文本调节课堂生成问题

师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会生成的很多问题,教师可参照教材对话文本呈现的问题判断生成问题是否有价值,进而决定是否对生成问题进行延展。

2.生成师生对话预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但是要想获得精彩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明确的预设,优秀的预设才能形成有效的、精彩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成[3]。师生对话预设是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经途径。

(1)系统对话预设

教材对话文本不仅包括教学探究问题的预设,而且涵盖教学各个环节,从情境导入、问题驱动、交流探究、展评答疑、总结反思等各个环节预设了对话,为教师提供系统全面的对话预设,让教师在预设对话时可以思虑周全。

(2)层次对话预设

教材对话文本不仅限于单一对话预设,而是展现学生多向度的思考路径,教师在参照教材对话文本时可以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想法,从而使对话预设更加有理有据、切实可行。

(3)弹性对话预设

教材对话文本在呈现时留有一定的空白,不把每一部分的对话预设都框住,留给教师一定的弹性空间,这样教师的对话预设才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从而更加贴合课堂实际。

3.引领对话教学走向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面对数学问题展现出独特的思考角度,师生对话具有开放性和创生性特征,导致对话的开展具有不确定性。学科内容因其学科逻辑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影响课堂对话的运行,所以有效的课堂对话需要立足学科内容[4]。教材对话文本作为具体呈现的学科内容引领对话教学走向,推动对话教学循序渐进、稳步前行,确保对话教学走向符合教学目标的达成。

(1)引领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分析问题、理清脉络,提炼出教材对话文本的呈现路径,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环节,规范课堂对话教学走向。

(2)引领教学目标

当师生对话出现插曲,偏离既定方向时,教材对话文本背后指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可以引领教师将对话拉回正确方向。同时教材对话文本还可以补充对话教学,当对话忽视某部分内容时,教材对话文本可以引导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对话内容,顺势推进对话走向。

(3)引领对话扩展

教材对话文本可以引领教师扩展对话,帮助教师把握对话延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让师生对话既切合教材,又灵活开放,既符合对话走向,又体现自主生成。

三、教材对话文本的教学转化路径

教材对话文本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因此,可通过提升文本转化意识、挖掘对话教学素材、联动对话教学实践来推动教材对话文本的教学转化应用。

1.基于对话理念,提升文本转化意识

(1)明确对话内涵,建构对话思维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明确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5]。然而教师面对对话文本缺乏钻研意识,忽视教材中的对话素材,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乏“对话”理念。明确对话内涵、建构对话思维是提升教师文本转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基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了解对话的原则、特征和目的等,明确数学学科背景下的对话内涵。教师对对话内涵有了深入的认知后,就能主动用这些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融会贯通中逐步建构对话思维,进而从对话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教材,挖掘教材对话文本背后蕴含的对话理念,培养研读、转化对话文本的意识。

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鼓励教师加强对理论研究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对话理念的理解和感悟,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从而基于对话的实质内涵和独特价值提升对教材中对话文本转化的意识。

(2)明晰文本价值,丰富教材認知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由专家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凝聚着他们的专业智慧和学术结晶。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认为“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6]。教材对话文本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在内容上涵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四大领域,在空间上跨越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因此明晰文本价值、丰富教材认知是提升教师对话文本转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应完善对教材对话文本的内涵解读。教师在已有的教材认知基础上,发现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尚不深入透彻,就会进行自我反思,在思想上做好应用教材对话文本的准备,从而实现转化意识的提升。其次,教师应进一步了解对话文本的特征。其蕴含的互动性、引导性、探究性等特征符合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理念,建立起教材和教学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效提升对话文本转化意识。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对话文本的作用。教师意识到对话文本的作用就会自主寻求实现其功能的方式,这也是教师对话文本转化意识提升的外化过程。

教师明晰了对话文本的价值,对教材了解得更加全面透彻,其对话文本转化意识就会基于教材的权威和对话文本的价值显著提升。

2.基于对话文本,挖掘对话教学素材

(1)联系知识脉络,整合对话文本

小学数学教材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在编排教材时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地合并,将难度较大的内容适当地向前延伸,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7]。四大领域的知识由浅入深地分布在各册教材中,教材中的对话文本也在各册教材中相互联系、彼此勾连。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关联,思谋整合,重组教材,为教学开展积累素材。因此基于教材的知识脉络整合对话文本成为挖掘对话素材的有效途径。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小学高年级的六册教材中,都出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分别展示了列表、画图、列举、转化、假设等方法。在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节中,对话文本指出“画图、列举、先假设再调整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即教材的对话文本是前后相联系的。这就启示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对话文本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挖掘对话素材。对话文本的整合主要体现为向前渗透和向后归纳。向前渗透是指教师将更高层次的知识向前渗透,这种渗透首先源于对话文本的高关联性,其次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向后归纳是指学生在学习较高难度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入手,将低难度的知识向后归纳到高难度的知识中。

教师基于教材的知识结构整合对话文本,不仅限于对话文本的表意合并,还立足于其蕴含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真正实现对话素材的深度挖掘。

(2)扩展应用路径,挖掘多元素材

每个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都是从自身视角来理解对话文本,对教材的解读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在不同教师眼中就会看到不同的对话素材。教师应该扩宽视野,打开思路,从教材中挖掘多元的对话资源,将其转化为对话素材。

在教材中,立足于师生角色的卡通对话是最突出、最典型的对话文本,但是在此之外,还有许多文本可以转化为对话素材。例如教材中的扩展栏目“你知道吗”,它以文本框的形式出现,所展现的是数学史、数学知识、数学与人文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教师完全可以对此模块进行挖掘,将其提取为对话素材转化应用到教学中。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为例,在学习“比的性质”之后,“你知道吗”介绍了“黄金比”,教师可以基于这个栏目挖掘对话素材,设计“黄金比”的特点、意义等对话素材,并找寻生活中的黄金比例子进行补充,从而实现在教材中挖掘多元素材,丰富教材对话文本的转化路径。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扩展思路,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对话素材,同时要注意渗入自己的经验、意识,使对话素材的挖掘更有力度、深度和厚度。

3.基于对话素材,联动对话教学实践

(1)把握应用时机,激发学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否则知识只能得到冷漠的回应,只会造成学生的疲劳。”[8]因此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应合理掌控对话文本的呈现时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动态的对话情境中。

以教材对话文本中的“提出探究问题”为例,教师应注意提出探究问题的时机应该是在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时并且具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去解决问题时,过早或过晚提出问题都可能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在抛出问题之后,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想出解决思路,有些学生需要经历一定的尝试摸索,此时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回答问题的时机。过早出现最优算法会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过晚出现最优算法会消磨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氛围平淡枯燥,师生的对话索然无味,因此把握学生回答问题的时机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状态至关重要。当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在进行归纳总结时同样要注意教材对话文本转化时机,教师应确保学生此时对本节课的知识理解不存在疑问或争论,再让学生总结收获,否则不仅不会理清知识脉络,反而会导致学生更加混乱,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把握对话文本的应用时机,确保时机的出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对话文本的最大效能。

(2)提升应用高度,培养学生思维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高级心理发展是两种心理机能依次出现并转化的结果,第一次是作为心理间机能的社会活动,第二次是作为儿童内部思维方式的个体活动。”[9]为了实现“间”与“内”的转化,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材中的对话文本并不是都直接适用于转化应用到对话教学中,因此教师应对其进行调整和改编,提升对话文本应用高度,使其变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对话资源。

首先,教师应基于对话文本,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对话素材,确保对话素材符合互动性、引导性、探究性等特点,同时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从而在对话中推动学生数学理性思维的成长。其次,教师应灵活运用对话素材,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对话素材,适当删减改编预设的对话素材,确保对话素材符合当下的教学进程,真正实现以对话素材高位引领对话的作用。最后,教师在转化对话文本时应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当增加对话深度。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简单说出解题思路,而应该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反问、追问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在进行归纳总结时,教师不能简单提问“你有什么收获”,而应联系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真正谈收获、悟感想。在此过程中教师由表入里、由点及面,提升对话文本应用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364/moe_302/moe_309/tnull_4672.html.

[2] 沈利玲.基于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9(29):45-47.

[3] 牛蕊.共享:促进学生参与的课堂预设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5):46-48.

[4] 张光陆.有效的课堂对话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3):52-57.

[5]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4.

[6] 王建輝.教育与出版——陆费逵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1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2-63.

[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5.

[9] 黄春梅.“最近发展区”的多重动态关系解读与澄清[J].教育科学研究,2016(12):65-67.

[作者:党越(1996-),女,山东成武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陈鹏(1982-),男,山东单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预设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