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创业指数在高职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

2022-01-18 08:02楼晓阳罗晓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商学院个体高职

楼晓阳,罗晓芳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浙江 义乌 322000)

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常态化教学内容,高职当前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培育、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教学中较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学院”)聚焦于学生在创业教育上的个体发展潜质差异,提出“个体创业指数”,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就其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高职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个体创业指数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在组建创业班时,工商学院根据学生在性格、爱好、创业资源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出了个体创业指数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了当前创业教育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弊端。

(一)提出的背景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但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的性格特征已形成,其在创业意愿(是否愿意尝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能力(是否具有从事创业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已趋于稳定,学生个体之间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为提升育人成效,工商学院通过组建创业班形式,招收有意向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给创业班挑选出合适的学生,学校制定并在教学实践中完善了《创业班学生面试评估表》(表1)。根据面试中学生创业潜质上的差异,学校提出了个体创业指数,用以评估学生个体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上的差异。个体创业指数是学生的创业意愿(是否有创业愿意)、创业能力(是否有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与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可利用创业资源等存在密切关联。通常情况下,个体创业指数与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若个体创业指数较高,则其比较适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若个体创业指数较低,则不太适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1]。

表1 创业班学生面试评估表

个体创业指数以现实测量数据为支撑。在创业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创业能力的测评系统日趋完善。由上海某教育咨询公司推出的“创业能力测试评估系统”佐证个体在创业潜质上具有差异性。该测评软件通过问卷等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作答,能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创业潜质进行测量。该系统认为人群中约10%的个体适宜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界定为狭义的创新创业活动,即自己创办企业)。根据测评经验,该测评系统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能较好地评估个体的创业品质。

(二)提出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上讲,个体创业指数能丰富高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合理评估学生个体在创业教育发展上的具体差异,成为深化高职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个体创业指数关注学生个体创业潜质上的具体差异,能为高职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从实践层面上讲,个体创业指数能指导高职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当前,高职创业教学内容整齐划一,学生大多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不易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成效相对较低。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让学生接受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但当前在实践教学中较少关注学生的具体差异。个体创业指数将学生进行初步分类,从特征上选择出适合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为院校开展创业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个体创业指数的影响因素

课题组在分析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工商学院的教学实践,通过访谈该校师生(表2),同时对比该校与浙江省内相关高职院校,从个体性格特征、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创业指数的影响因素。

表2 访谈表

(一)创业指数与性格特征等存在密切联系

工商学院在每学年初,会通过创业班载体进行招生,入选创业班的首要条件是学生自身具有创业意愿,并愿意尝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意愿指学生对创业的主观想法,包含对创业活动的认识、个体创业素养等方面情况。

在性格特征上,课题组利用师生访谈、心理普查、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在访谈中,18名(90%)创业导师反馈,个体创业指数与性格特征的独立性、目标性维度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在独立性上,过于依赖他人的、缺乏自主意识的学生不倾向于从事创业活动,在创业活动中也难以做出较好成绩;独立性较强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会积极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在目标性上,目标较为明确的学生往往在创业活动中更易取得成功。创业班学生目标都十分明确,如18名(60%)创业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或改变家庭经济状况,22名(73%)创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有较为清晰规划。课题组结合入学初的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对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创业班学生在独立性、目标性等维度上的得分要明显高于非创业班。已有研究对创业意愿与个体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王志坚、徐玉成(2015年)对200余名创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从事创业活动,认为创业是一件折腾的事情,而会倾向于听取父母意见去选择较为稳定的工作岗位[2]。师生访谈、心理普查、已有研究三者之间高度吻合。

在性别维度上,查阅工商学院的已有资料可知:男生个体创业指数要明显高于女生。工商学院近五年来(2016.09—2021.07)在校男女学生比例在2:3左右,女生在数量上要多于男生,但创业班男生、优秀创业毕业生中的男生在数量上远远高于女生。以2018级为例,2018级共有4个创业班,121名学生,其中男生为84人,女生为37人;2021年毕业时,学校评选1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男生8人、女生2人(表3)。师生访谈显示: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获取一份稳定工作,在校期间不愿意尝试创业实践活动,相对男生而言更“遵守纪律”,家人大多不支持其创业;男大学生更愿意去尝试“折腾”,希望能赚更多的钱,家人更多支持其创业。

表3 性别对比表

(二)创业指数受外部环境影响

除性格特征外,个体创业指数与外部环境存在关联。课题组将外部环境归纳为家人对创业的接纳度、创业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个人知识储备与创业项目的关联度、院校的创业氛围、户籍地域等方面。

在接纳度上,若家人对创业持鼓励态度,则学生更倾向于去尝试创业活动。经商家庭的学生对创业更了解,更乐于从事创业实践活动;若家庭中无成员从事创业活动,父母对创业活动不支持,则学生不倾向于从事创业活动。在资源上,家中创业资源较多的学生,其更愿意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家境贫寒的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也相对较多,其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内驱力更高。个人知识储备与创业项目的关联度也对个体创业指数产生影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比文秘等相关专业学生更乐意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院校创业氛围与创业指数存在正相关。用在线问卷的形式对比工商学院与省内其他三所院校,结果显示:工商学院在校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要高于所调研的高职院校。访谈者倾向于认为,工商学院对创业教育扶持力度较大,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倾向于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因而,课题组提出“若院校对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持支持态度,出台大量的扶持性政策,则学生更倾向于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其学生的创业指数相对较高”的观点。此外,创业榜样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大学生创业易受身边人影响,工商学院存在较为明显的“同寝室效应”。即寝室中有同学创业业绩突出,则会带动寝室的其他人或相临寝室的人从事创业实践活动[3]。一方面,创业产生经济效益,会促使学生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创业所带来的自我成就感会促使学生更积极地从事创业活动。

此外,个体创业指数还与地域存在一定关联,商业越活跃的地区学生个体越倾向于从事创业活动。根据工商学院近五年(2016-2020年)统计的数据,来自创业氛围浓厚的东部沿海地区(如浙江)的学生个体创业指数得分远远高于创业氛围薄弱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如甘肃);浙江省内温州、义乌等地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得分明显高于省内丽水、舟山等地区。

三、基于个体创业指数的高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在创业教学中,工商学院基于学生在个体创业指数上的差异性,通过建立个体创业教育档案、开展分层创业教育教学、提升学生个体创业指数等方式,对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评估创业指数,建立个体创业教育档案

在创业教学中,工商学院首先分析学生在创业教育上的个体差异,通过心理普查、专业测评软件、日常观察等方式多渠道地评估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其一是心理普查法,采用CPI、SCL-90等问卷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评,筛选出具有创业心理特征的学生,在新生入校初期,针对冒险精神、创业积极性等因素筛选出创业潜质较好的学生,并对其进行重点关注[4];其二是专业测评软件法,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开发了相关系统软件,在人力资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对个体创业潜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工商学院在创业班招人时会引入测评软件对学生的创业特质进行全面测评;其三是日常观察法,在教学中观察学生创业上的表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详细了解学生在创业教育上的需求,在专业教学中植入创业教育内容,更好地对个体创业指数进行有效评估。需明确的是,在确定个体创业指数时,工商学院充分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分析学生个体创业指数。

在对个体创业指数评估的基础上,工商学院尝试建立学生的个体创业教育档案,其包括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方向、兴趣爱好、可利用创业资源等基本信息。在向学生本人反馈相关信息的同时,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均有权限获取学生的个体创业教育档案。教务处、所在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的个体创业教育档案,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提出建议。

(二)依托创业指数,开展分层创业教育教学

根据个体创业教育档案,工商学院以因材施教为理念,通过分层来开展创业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在创业指数上的差异,学校将创业指数从低到高分分等级为创业指数一般、创业指数较高、创业指数很高三个等级。针对创业指数一般的学生,学校普及创业基础类课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创业指数较高的学生,学校注重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沙盘模拟等创业模拟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创业指数很高的学生,学校为其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从事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并做好其创业孵化工作。

鉴于个体创业指数在专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工商学院还基于专业、家庭资源等方面的创业指数差异来开展相应层次的创业教学。在专业维度上,优秀创业毕业生来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工商学院以专业为依托,在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中挑选出个体创业指数较高学生,组建专业创业班,并开展“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专业创业班的学生开展系列的创业指导、实践活动,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服务。在可利用创业资源上,工商学院还筛选出家中有创业资源并有意向从事创业实践的学生,组建“创二代”实验班,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利用创业资源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企业接班人。

(三)提升创业指数,完善内外联动机制

个体创业指数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工商学院从完善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发挥学生的先锋示范效应等方面入手,通过推进校内教育教学改革来提升个体创业指数。在管理制度上,工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分认定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真正解决学生的创业所需,从行为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氛围营造上,工商学院通过开展创业大赛、校外企业家进校园、创业人物展等形式,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5]。在示范效应上,工商学院尊重学生的创业行为,通过开展创业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安排创业学生在校内开展讲座,树立“学业好是好学生、创业好也是好学生”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的创业行为合规、合法,营造出宽容的创业教育氛围。

在进行校内改革的同时,工商学院还通过校地联合开展创业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个体创业指数。高职院校办学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工商学院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举办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与地方产生密切联系[6]。学校还全面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主动与具备开展深度紧密型校企合作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联合当地人社局、商务局等部门开展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体创业指数。

四、小结

基于个体创业指数的差异,工商学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应层次的创业教育,在教学中做到了有的放矢,在提升了学生对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同时,还培养了大量的创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商学院个体高职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