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滑雪场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思辨和路径探蹊

2022-01-20 10:02张泽君纪剑秋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雪场滑雪场滑雪

张泽君 张 健 纪剑秋

(1.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2.闽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滑雪场作为发展滑雪运动的基础,更是推进冰雪产业发展、普及冰雪运动、实现三亿人冰雪梦的基础保障[1]。2020年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为我国滑雪运动发展创造历史机遇。国家体育总局等23部门联合印发《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政策指出:“大力普及群众冰雪运动、提升滑雪场地设施网络、加推冬季群众体育运动开展”[2]。又如规范冰雪场地建设的指导文件《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表明:“各区位依托地貌、气候、生态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的建设滑雪场,到2022年建成雪场800座、雪道面积超10000万m2、雪道长度达3500km,其中新建雪场≥240座、雪道面积≥7000万m2、雪道长度≥2500km的总体规划”[3]。面对冰雪市场巨大的场地需求,全国雪场建设迎来井喷式扩充。对此,本研究以2019年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数据为基准,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滑雪场的实际发展现况、现存困境进行梳理与剖析,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进路,以期为我国雪场科学规划、滑雪产业升级、冰雪运动普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 中国滑雪场的发展规模与分布厘定

1.1 雪场建设与滑雪人数规模迅速扩充

滑雪人次与滑雪场地(户外雪场、室内雪场、旱雪场地、模拟滑雪健身馆)是构成整个滑雪产业整体业务活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在搭乘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与2020年北京冬奥会的优良契机,滑雪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迎来“井喷式”发展规模,其参与人次和雪场建设规模持续飙升(图1)。据研究数据显示:在雪场规模层面,2008-2010年滑雪场总量270家;2015年升至568家,其中室内滑雪馆9家、旱雪场14家。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建成770家雪场(室内滑雪馆31家、旱雪场45家),同比上年增幅3.77%。而拥有架空索道的雪场数也由2015年的109家升至2019年的155家,增幅42.2%。在参与人数层面:2018-2019年雪场滑雪人次有1970万上升至2090万,同比增幅6.09%。其中一次性滑雪体验人数较2018年的75.38%降至72.04%,且滑雪爱好者比例稳固上升。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出现初学者转化率显著提升,人均滑雪场次同比2018年的1.49次提升至1.63次。在冰雪产值层面:“2017年冰雪总产值2700亿元,其中滑雪产业市场规模136.5亿元(包含滑雪器材14.3亿元、服装23.7亿元、雪场收入96.8亿元),2018年滑雪产业突破150亿元,预计到2021年实现300亿元的大关”[4]。可见,冬奥会承办与“三亿人上冰雪”的历史机遇为我国滑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机,造成滑雪场建设数量与滑雪人次呈规模化递增。

图1 2008-2019年中国滑雪场及滑雪人次规模

1.2 多重利好叠加催化产业高景气发展

“冬奥契机、政策支持、资本入局等多重红利的持续释放,为国内滑雪产业、雪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输入持久动力”[5]。近些年,由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门联合颁布如《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的系统性、指导性规划政策(表1),这为加速推进国内滑雪产业结构升级、冰雪运动普及的快速化发展及滑雪场地(馆)建设规模持续化扩充提供动源[6]。同时,如万达体育、安踏体育、波司登、三夫户外、华录百纳、万科、长白山等房地产、纺织服装、文化传媒及餐饮旅游行业的社会资本也纷纷入局“滑雪+装备用品、竞赛表演、体育旅游、雪场建设”等滑雪产业布局。其中万达体育(盈方)在媒体制作、版权分销及营销方面与冬奥会赛事联盟、FIS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打造拥有自主IP产权的国际级单项滑板赛事。探路者、波司登充分受益滑雪产业高景气增长,成为滑雪服、滑雪镜、滑雪器具等用品的最大供应链,并涉足雪场建设与运营来谋求多元化转型。而万科、莱茵体育及华录百纳则瞄准冰雪富集的哈尔滨、北京等地建设如“帽儿山、石京龙、渔阳国际”等高规格滑雪场地(馆)、滑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培育和运营、精品滑雪旅游开发及品牌赛事运作等。由此可见,在国家政策利好和大量社会资本入局的催生下,我国滑雪产业步入高景气发展,并使短期内滑雪场建设规模、滑雪经济增幅显著。

表1 中国滑雪产业相关发展政策一览表

1.3 省域内“簇”“点”相间非衡分布

利于GIS技术醒目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从关联、密度、色彩等方面直观反映各省域内滑雪场空间布局。通过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现有的770家滑雪场进行可视化处理(图2)。依据省域色块深浅度辨析雪场分布数量的多少;其中省域着色越深、表示雪场分布量越大,反之亦然。研究显示:我国省域间滑雪场分布呈“两极分化”的显著性失衡特征,具体表现为“簇”“点”相间的团状分布。而以秦淮线北端的东三省、环渤海湾、新疆等地区依附优越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和冰雪资源等有利条件形成了3个高密度核心集聚区、且数量密集居多。而以南地区则为滑雪场低簇值分布区,分布数量稀疏零散。其中黑、京、冀、鲁、新5个省域的连片“簇”状面积最大,滑雪场分布规模为342家,占比44.42%。 蒙、 吉、 辽、晋、陕、豫、 甘等7个省域雪场

图2 中国滑雪场的省域分布图谱

分布“簇”状面积适中,滑雪场分布总量为275家,占比35.71%。而青、川、贵、云、桂、湘、粤、闽、赣、皖等省域中的滑雪场规模最为稀疏且呈散点状分布,总规模为61家、占比仅为7.92%。而其余省(直辖市、自治区)并无团状分布格局形成。总言之,我国滑雪场的地理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性,整体布局以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为核心区域发展。

2 我国滑雪场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思辨

高标准、大规模的复合型滑雪场是满足开展民众滑雪运动、培育冰雪文化、普及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要素。目前,随着各城市滑雪场的盲目“上马”,且忽视雪场自身建设规模、安全防护、利基营销、产业布局等要素组构的相关配套系统服务支持和可行性方案。对此,在面对雪场建设数量和滑雪人次的激增,滑雪“热”背后所涌现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具体分析如下:

2.1 雪场规建精准布局紊乱,规模狭隘受阻

面对日益剧增的滑雪市场需求,小规模滑雪场迎来快速扩充的背后,诸多壁垒日益凸显:一方面,滑雪场精准规建布局紊乱。国内雪场因开发初期,缺乏选址勘探、落地运营、规划论证的标准性决策文件,加之多数投资经营者注重短期经济回报,出现大规模滑雪目的地选址不当、布局紊乱的风险,造成现阶段雪场全局空间混乱、滑雪器械选配简陋、基建配备设施不足、管理经营理念落后,以及交通、医疗、装备、食宿等配套产业服务不佳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现况普存。同时,雪道设计取决于冰雪、气候、地形及等先决条件与社会经济要素的把控。国内大部分滑雪场傍山而建,坡度较陡,且存在雪道设计不合理、防护设施不健全的境况。譬如滑雪资源丰富的黑龙江、吉林两省,未在雪道底端设置足够缓冲区,雪道两侧所配备的安全警示牌、提示标识及防护隔离等设施的不完备和器材的不合规,极易造成高速滑雪者无法减速而冲撞人群或冲出雪道的风险加剧。其次,雪场规模建设狭隘。雪道面积、架空索道、雪场落差是用以衡量雪场规模、经济效益大小的指标。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建成滑雪场568家,其中雪道面积大于50公顷的大型雪场8家、10-50公顷的中型雪场25家、小于10公顷的小型雪场535家”[7]。而拥有架空索道雪场122家,雪场落差超300m的仅19家,2017年突破700家。截至2018年底建成雪场742家,但大型雪场仅14家,占比1.89%,而中小型雪场规模728家,占比98.11%,其中小型雪场数量高达678家,占比超90%,近4年增幅125.44%。建成架空索道雪场149家,垂直落差大于300m的仅26家,占3.37%,而落差小于100m的雪场达602家,占78.18%。可见,当前国内冰雪市场供给主体受地貌、环境、气候等自身条件约束多以单雪道小型雪场为主,而单一化雪场开发模式使滑雪配套项目设置完备性不足,极易造成雪场规模狭隘、同质化发展的局面。此外,据数据统计:“我国约30%的天然雪场资源主要集聚在黑、吉、新等省域,70%的雪场经营过度依赖人工造雪”。其中人造雪是顺延雪场经营时间、提高创收利润的首选,但二者在颗粒大小、冰晶类型、滑行质感及软硬度间存有差异性,加之国内近90%的造雪设备重点依赖国外进口。譬如瑞士圣莫里兹、新西兰皇后镇、加拿大惠斯勒等国际著名滑雪旅游胜地,针对“混合雪”制造加工、铺设养护已出台整套行业标准及管理方案,而国内多数滑雪场在“混合雪”铺设并未遵循行业准则和经过特殊化护理,易造成雪道内压雪不实、雪层薄弱、冰雪夹层等问题出现,这对滑雪民众的安全性带来多重隐患,并从一定程度削弱自身竞争力和降低游客消费潜力,影响整个滑雪产业的高效率发展。

2.2 雪场利基营销宣传模糊,产业功能欠佳

务实滑雪场推广宣传和丰富的附加产业配套服务是推进滑雪场建设、运营及发展的关键。然而现有雪场发展困境频现。首先,雪场宣传模糊,品牌支撑薄弱。目前,国内满足赛事承办、冰雪旅游国际化标准的大型滑雪场较少,加之管理者并未对雪场的良性循环发展的宣传策划活动、主题特色打造、利基营销策略等进行规制,使雪场“软竞力”的整体建设相对落后。纵观雪场营销发展:例如多数不良商家利用政府官方新闻、旅游APP、公众号、城市广告牌等自媒体宣传渠道及移动平台,肆意对滑雪场实际建设、运营规模的宣传内容进行如“XXX西北最大滑雪场、XX冰雪顶级乐园、……”等虚假性、误导性、欺骗性的广告宣传包装,并造成滑雪者多以一次性体验式消费颇多,重复消费力度削弱。其次,多数地区依赖粗放式发展布局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并未依附地貌特征、民俗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市场需求等属性,盲目开发过程中“效仿性、同质化、低端化、单一性”现况普存,缺乏集滑雪体验、冰雪竞技、旅游度假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新颖独特等功能一体化的高定位、高标准的精品雪场建设,极易造成雪场品牌支撑薄弱和软竞力落后,进而影响整个滑雪行业形象树立。第三,雪场附加产业缺失、综合服务功能欠佳。国内多数雪场受地形、气温、降雨等外力影响存在“一年闲三季”的窘境。在雪场建设初期,开发者在追求经济、效益及名誉化基础上,并未依附“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原则和“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建设主题对滑雪场及相关配套产业进行精准布局,造成雪场盈利、滑雪项目、服务功能单一化,以及围绕滑雪为主线所衍生在装备制造、餐饮住宿、旅游度假、产品开发、教育培训等综合性、多样化的上下游联动配套产业链不完备。譬如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雪场功能单一、滑雪产品项目雷同、盲目恶性竞争现况普存。又如北京滑雪场门票、雪具租赁的经济创收达90%。而崇礼冰雪小镇则以相对完善的产业化配套服务功能完成盈利,其中餐饮住宿收入44%,雪场门票和雪具租赁收入46%,滑雪学校收入10%。对此,如何完善雪场产业配备,提升服务欠佳的问题是当前滑雪场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

2.3 雪场安全保障督效不足,混道经营丛生

滑雪场可持续循环发展运营过程需要健全的安全保障为支撑。纵观当前国内滑雪场实况,其一,滑雪者运动伤害频现。近些年,随着冰雪运动普及,滑雪过程中因场地防护、人群冲撞、技术缺陷、场地器具不合规等因素,致使意外受伤人数持续递增。譬如冰雪覆盖率高、积雪消融期长、冰雪文化浓厚、滑雪产业发达的黑龙江省,“在2016年雪场运营过程中发生意外伤亡533例,其中因冲撞、技能因素受伤人数最多,有303人,占56.84%,器材与防护缺陷因素受伤者183人,占34.33%”[8]。相比其余省(直辖市、自治区)在雪场建设经验不足、设施保障欠佳、安全效能低弱的基础上,盲目性开发创建、落地运营的滑雪场,在场地设施、技术人员、滑雪器材、附属措施及运动安全保护层面的不规范管控。加之国内雪场紧急救助多以参考性文件为主,缺乏如雪场安全救助站、紧急救护能力的整套安全保障链,这势必造成雪场安全隐患加剧、滑雪伤亡救助不及时的问题屡见不鲜。其二,雪道混合经营乱象丛生。雪道的“宽、高、坡、长”四个维度及走向方位对整个滑雪过程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单雪道是国内多数雪场的经营主体,其中属粗放式、体验型初级雪场比重高达92.13%,且满足滑雪竞技赛事的雪场规模不足7.97%”[8]。面对日益剧增的滑雪参与者,多数雪场并未按照儿童少年、普通民众及专业雪者等不同群体的年龄结构、自身水平、滑雪技术高低等属性,遵循“区别对待”原则和执行国际雪场等级划分标准,恰巧忽略对各雪道等级区划及科学建设的严格把控,加之受雪场小容量、短滑雪间距、设施管理落后等因素影响,在面对滑雪旺季蜂拥而至的不同滑雪运动能力、技术、等级高密度滑雪爱好者远超雪道最大承载量,极易造成雪场混道经营的窘境,从而使雪场安全系数下降、滑雪者碰撞率剧增。

2.4 雪场高端人力资本匮乏,服务管控滞后

滑雪场作为开展民众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的主流要素。一方面,面对滑雪产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据统计:“2016年,我国在滑雪场地机械操作、冰雪场馆建造与维护、管理与服务及滑雪体育教练员技术人才仅存320人、1492人;预计2020年各领域人才需求量分别达4110人和26158人,2022年我国冰雪专业人才缺口突破10万人”[9]。而当前国内滑雪界也仅靠东三省的亚布力、北大湖的老牌雪场和极少数高等院校来完成“滑雪装备制造、雪场运管服务、雪道监制维护、滑雪从业指导、冰雪教育培训、人工造雪及制冷等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团队的培育、输出,且形成二次培训的叠加效应”[10]。另一方面,雪场内有限的滑雪教练、救护团队及昂贵的服务费用,造成小规模雪场的运管效能、滑雪民众对滑雪技术掌握程度降低,错误动作效仿使用、意外伤害事故的增加。加之多数滑雪场为追求经济创收,忽视如高山滑雪、极限滑冰、户外雪地越野等危险度较高的滑雪项目,忽略消费者雪场内滑雪安全防范与巡视、运动损伤分险筛查等因素构成“防护、救助、保障”整套专业医疗救护服务网点组建,及雪场内专业医护救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对此,如何完善雪场设施安全防护环节和注入专业人力资本供给是推动我国中小型滑雪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我国滑雪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蹊

3.1 精准定位全局规划,增进雪场服务潜力

滑雪场规建初期的科学化精准定位是增进、提升落地运营过程中服务潜力的关键。其一,统筹规划、精准定位。各级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在滑雪场建设初期,需对各区域内一定的自然禀赋和冰雪资源、雪场设备和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和民众消费水平、地方政策扶持和消费市场基础等要素构成滑雪场内部、市场及资源储备的发展潜力进行预判,并遵循“因地制宜”开发原则,围绕“要素+市场、要素+资源”及市场、资源、政策、要素为导向驱动的发展模式[11],完成对滑雪场规建及落地运营的精准定位。例如北京市依附政治、经济中心与高密度人群要素;河北省搭乘2020年北京冬奥会契机的政策驱动;黑龙江则依托如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丰富山地资源、高森林覆盖面积(约1962.13km2)、气候寒冷且冰雪消融期长等多重优势,形成“要素+市场、资源、政策驱动”等主导模式来精准定位滑雪场建设;又如GDP总量和人均消费力强的粤、鲁、浙、苏、沪等省域,在面对自然条件和冰雪文化薄弱因素限制、居民高涨滑雪热情的激促下,重点选择“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加强建设室内滑雪场、旱雪场地、VR模拟技术的滑雪健身馆等满足雪场服务需求。其二,不断拓宽项目配备服务。在滑雪旺季保持如单板滑雪、拉爬犁、雪上飞碟及乐园等娱乐体验式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如高山、越野、U型板滑雪联赛及冰雪文化节、雪雕比赛等国内外大型冰雪赛事(或节庆活动)的承办与开发;加强雪场春、夏、秋淡季中如滑草攀岩、高空滑翔、定向越野、野外拓展等动感项目扩充,有效破解、改善雪场“一季养三季”经营境况。其三,注重滑雪场的科学选址、规模把控力度,优先划拨、批复滑雪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和组织实施的土地供应,完成对营利与非营利冰雪项目配套设施用地的差别化供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准则,制定废弃矿山、石漠化荒川等历史遗留土地的复垦政策,并利用城郊公园、山川水面、闲置场所等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节约”的原则上完成基层雪场设施的共建共享。

3.2 规范创新品牌营销,提升雪场软竞实力

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是滑雪企业推广自身品牌形象、营销滑雪服务产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的有效途径[12]。首先,加强新媒体策略推广。媒体传播推广是提升产品影响力的必要手段。尤其在新媒体时代,针对如报纸、广播、电视、海报等普通传统媒介对滑雪场宣传广告图片同质化、信息更新延迟滞后、雪场现时动态信息检索不详的窘况,“互联网+”模式更是以传播范围广、速率快、互动性、可视性、智能化及其传播及时性、大数据的多重利好条件,在倾力打造高质量、个性化、多样性的雪场宣传视频、全景地图、动态图册、民众口碑等广告投放的基础上,利用专属门户网站、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旅游APP、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可以迅速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推广效应”[13]。其次,创新品牌文化形象。滑雪品牌塑造是衡量滑雪企业服务理念、特色媒介、消费决策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识,更是展现雪场外在形象、建立消费信任、无形资产价值增量、获得认同口碑及美誉的一种“软实力”环节。注重品牌内容营销。例如哈尔滨、长春等雪场资源、冰雪文化丰富的地区,以多雪场协同、联动的扩充模式、围绕“滑雪+旅游、论坛、艺术、赛事”等主题,打造如“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 、哈尔冰国际冰雕摄影展大赛、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等国际精品赛事,这对提升雪场自身品牌形象知名度、拉动消费经济增长、实现雪场资源共享、破解“软实力”竞争低弱化起到积极作用。第三,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对各省域内不同规模滑雪场的设备、环境、服务、技术人员进行筛查,并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智库平台,以独道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特征对雪场的发展目标、优势资源和特色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规划及分析,重点围绕“建设理念、消费行为、视觉特色”的维度对滑雪场进行全局规划整合,打造“专业化+差别化”的优质特色消费导向品牌,开发新颖的优质化滑雪产品和服务功能,为整个利基营销过程塑造雪场优良形象和品牌打造,加快中小型雪场转型升级,激发民众消费潜力和滑雪参与热度,培育和扩大滑雪市场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保障。

3.3 强化匹配多元保障,助力雪场稳固发展

多元化保障措施是推进滑雪场馆建设运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4]。首先,由体育局、旅游局等多部门牵头,形成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低碳型”的建设目标,制定滑雪场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合理布局的基准体系,并将《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中国滑雪场设施建设标准》中考量因子直接挂钩雪场评级。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整合前期滑雪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雪场‘智库’建设,完善科学、全面、协调、统一的雪场信息监管、统计及因地制宜的实施方案,顺利推进雪场建设任务。其次,健全资本准入机制。提倡政府部门遵循PPP资本运作的市场化原则,统筹整合现有资本渠道,创新社会资本入局的合作模式给予雪场设施建设及运营倾力支持。同时,还需强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准入机制,健全资金运转的权威性、专门性和实质性法律条例与实施细则,引导社会金融机构在风险把控、商业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滑雪领域金融服务的新业务,秉承“走出去、引进来”投资模式,加大境内外财团、投融资机构以雪场股权投资、创业基金、债券发行等多元化资本支持,进而推进我国大规模、高标准、多功能的复合型雪场落地运营。同时需加强普通高校、冰雪企业等途径对雪场规建、运营、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培育及输送。此外,给予滑雪场地在房产、土地使用、水电气消耗等税收方面享受一定量的惠及政策。第三,根据雪场的安全需求、供给与环境的维度,明晰雪场安全监管制度模型(图3)。各级体育、质检部门不定期对雪场救护设施、安管制度、客运索道和缆车等特种设备进行全方位突击监察,引导社会保险组织结合冰雪运动固有属性,积极开发如场地责任险、人员伤害险、设施财产险等雪场类保险产品,鼓励、倡导个人和团建单位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进而强化多元保障措施,助力雪场健康发展。

图3 滑雪场安全管理责任模型

3.4 弥足区域产业链块,激进雪场消费潜力

完善的滑雪场内外产业链供给和旅游行业、网络媒介效应等社会资源的叠加效应,可有效激进雪场民众消费潜力,提升雪场整体服务水准和参与体验感。一方面,强化滑雪场内外区域联动产业链模块。借鉴国外雪场成熟经验,建设过程围绕周边区域内地缘优势、气候条件、民俗文化等资源,充分整合现有雪场,融合雪场相关配套产业来完备健全“区块链+”产业供给,遵循“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原则,建成要素融合、功能叠加的高标准综合性滑雪服务产业链态。例如北京·渔阳国际,崇礼·万龙、密苑云顶、长城岭等定位高端滑雪场,重点围绕滑雪发烧友(高水平滑雪者)、休闲度假、家庭式滑雪、冰雪训练基地等市场要素,环抱“滑雪+”、“+滑雪”运营模式创新,加强集滑雪运动、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竞赛训练、培训教学、会议承办、餐饮住宿、活动体验等多领域结构优化的复合型大型滑雪旅游“圣地”或冰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9]。这也正是依据自身定位所凸显的建设运营特色,增进雪场服务潜力、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结晶。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媒介、旅游行业的高度融合,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充分与线下各类大、中、小旅行社高度广泛合作,这对短期内扩大滑雪市场知名度,提高滑雪消费民众的关注度、增强滑雪消费者的高效交流的成效显著。例如崇礼冰雪特色小镇以自媒体(微媒体)平台对宣传持续曝光率,成为聚焦户外滑雪旅游运动的“网红”打卡点。同时结合滑雪场运营大数据平台,挖掘滑雪民众的消费行为和兴趣需求,对滑雪场门票、餐宿、娱乐设施等方面实施折扣、优惠、附赠等优惠活动来加强宣传推广、创造竞争优势和弥足产业链块补给,激进雪场旅游民众消费潜力。

3.5 深掘区域民俗内涵,增强雪场文化价值

文化是派生于自然而又相对立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适应制度的组织机构”[15]。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多民族交融国家,并形成异彩纷呈、迥然相异的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随着国内滑雪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成为各省域内特色雪场建设、精品滑雪旅游及项目开发的要素之最,只有深度发掘与融合区域内各异的历史性人文情怀和民俗内涵,才利于提升雪场自身的文化价值、功能档次及规避同质化和趋同化发展[16]。例如经典案例——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度假区,雪场规建融入《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等璀璨文化佳作中的人物原型,深掘如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的本土优质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集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的立体式体验民俗滑雪度假区(村),并充分关联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邻近地区优质文化旅游专线,实现静态文化资源向参与性文化体验的转换,提升雪场文化价值;又如冰雪天堂——长白山,将满族、肃慎、东胡、汉族、秽貊等多民族共创相激的精粹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东捕、农耕、游牧、满族等)与现代工业文化、滑雪运动、雪场规建、冰雪旅游等充分交融,并利用如沈阳大亨铁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等远郊工业遗址,因地制宜的深度开发滑雪旅游,重点打造新颖独特的冰雪活动、节约雪场交通建设成本、升华滑雪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可见,历史遗留的民俗文化内涵对现代雪场的全局定位、自身文化价值和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滑雪场与旅游景区等异业联盟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4 结束语

不同规格类型的滑雪场作为承载滑雪爱好者参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更是滑雪产业发展的实践形式。为此,在梳理分析近些年国内滑雪场分布现况,思辨和探蹊出雪场规建、营销及安全层面频现的主要困境和优化策略,这对推进我国滑雪场及配套产业在决策制定、精准定位、协同运营等方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备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加之滑雪运动自身的正负效应属性,需以举国之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理性审视的基础上,行之务实保障措施、规范引导其发展,而如何有效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精细化构建滑雪场建设运营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和规避负面属性,亦然为学界深酌研究、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雪场滑雪场滑雪
18位农民建起南方高山滑雪场
云上太行滑雪场投资20亿元即将开业
冬来啦,滑雪去
冬奥点燃了滑雪激情
发展滑雪需多方合力
冰雪经济
小熊滑雪记
滑雪秘籍
新疆3s级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