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与形塑: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发展态势的知与行

2022-01-20 10:02郭江浩唱钊赫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体育课程

郭江浩 胡 惜 张 涛 唱钊赫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000)

自上海市《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实施以来,课程思政的建设理路已初具雏形。随后教育部层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的相继出台,将课程思政的建设推向高峰。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下,体育研究领域也掀起“体育课程思政热”,尤其近两年来,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方兴未艾,热浪之下产出了大批科研成果。鉴于此,为使我国相关人员实时把握相关研究热点及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引入战略咨询智能支持系统(Intelligent Support System,简称ISS),对从CNKI检索到的体育课程思政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从中归纳出现阶段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面向及行动策略,并廓清当前研究行程中的问题样态,对未来的路径依赖进行形塑规划,为其研究进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照,以期使体育课程思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CNKI是国内受众最多、内容最全、普及性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数据库系统,广泛收录了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等[1],根据研究需求,本研究以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数据来源,可以保证文献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全面性。检索采用主题检索,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体育”and主题=“课程思政”,时间设置选择2014-2021年,其他检索条件为系统默认选项,检索日期为2021年6月25日。共检索到477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452篇,会议论文15篇,学位论文8篇,报纸2篇,通过浏览检索结果的标题和摘要,剔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数据后共得到444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可以用来定量分析学科的发展水平、预测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2],而知识图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将相关领域科学知识的发展态势与结构关系以可视化形式呈现的一种网络图[3],借助知识图谱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有助于提高分析的效率和效果。绘制知识图谱选用的工具是由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浪潮集团推出的战略咨询智能支持系统及其CDA可视化分析软件和Microsoft Excel[4],ISS支持对CNKI、Web of science等多种数据库的不同文献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数据解析、整理,并利用自然语言工具,从文献内容中提取主题信息,构建并形成多维度分析模型,通过聚合与分类算法,进行深度挖掘,形成相关领域的知识图谱。

2 研究结果

2.1 年度发文量

图1显示,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大致历经萌芽期、发展期、黄金期三个阶段,余温效应有待观察。整体上,2014-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年发文量趋于直线式蹿升态势。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体育课程思政的年发文量仅有5篇,2017年之前更是零的存在。但仅3年的时间跨度,2020年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的发文量便已高达213篇,是2017年的42倍之多,这表现出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处在“黄金期”,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探索争鸣。

图1 2014-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年度发文量

萌芽期(2014-2017):课程思政的理念萌芽于2014年的上海。此前,尽管有上海课程思政理念的传播、201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但彼时尚未形成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知。2017年,教育部层面在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首次使用课程思政的概念,才确立了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起点。

发展期(2018-2019):2018-2019年,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六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相继出台,形成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研究理路,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在此时也处于稳中有升的时期。

黄金期(2020-):如果说2017年点燃了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星星之火,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则使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燎原之态,纲领性文件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具体指导,形成了图1呈现的2020年“井喷式”的研究景象。

综上可知,体育课程思政发文量的变化与政策环境联系密切。2021年中国体育科学大会等会议及部分核心期刊对于体育课程思政专题征稿的启动,将持续带动“课程思政热”。以2021上半年发文量分析,预测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总发文量将超过2020年。

2.2 期刊来源及发文机构分析

2.2.1 期刊来源分析

“期刊分析”主要分析研究者在相关文献发表的期刊分布,通常,期刊发布的相关文献数量越多,则表示该期刊对该技术或方向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且比较注重该领域的技术创新。由表1知,"当代体育科技"、"文体用品与科技"、"体育风尚"这三个机构发布的文献数量最多,数量分别为:57、22、15;核心期刊中排在前3位的是“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两者的比较存在较大异质性。

表1 2014-2021全部期刊与核心期刊发文量对比一览表

由表1得出,普通期刊发文量是核心期刊发文量的15倍之多,一方面展现体育科研工作者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中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工具理性驱使部分研究人员为了职称评比或课题申报,借助体育课程思政的“东风”进行论文撰写、发表,造成整体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5]。其次,“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教育理论导刊”等思政类期刊相继发表体育课程思政相关文章,表明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功能、立德树人之功效受到学术界各方的普遍重视[6]。第三,根据资料的收集得知,核心期刊的发文量一般与该期刊的近期关注热点及征稿主题相关,作者可以结合图2及近期期刊对课程思政征稿专题,分析期刊的关键词,确定期刊喜好,锚定期刊后进行针对性投稿。

图2 2014-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核心期刊-关键词二维分析

2.2.2 发文机构分析

一般而言,机构研究文献的数量,反映该机构在该领域技术发展状况。表2显示,地方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力量,得益于师范与体育院校对体育教育特点的充分把握,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比表2两侧发现:1)发文机构名称异质性大。部分普通期刊发行文献较多的机构却并未上榜核心期刊,这表明虽然某些机构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度较高,但成果的质量有待提升;2)发文机构结构属性异质性大。左侧多属“清一色”的院系或学校,右侧涉及不同的部门及院系,甚至还有中小学的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育人理念[7]。吸纳多方力量的加入,可以为其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时空,提高产出成果的质量。右侧中发文机构成果之所以产出在核心期刊,与院际、校际之间的交流,党委牵头作用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表2整体看:1)在地缘表征上,发文机构整体的布局较为分散,涉及北方、南方及中部地区。但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在这项指标中的表现并不突出,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稍显滞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及教育环境的影响,东部对素质教育的贯彻更为有力;2)在核心圈定上,形成了上海、武汉、天津三环核心圈的格局。究其原因,上海作为课程思政理念的发源地,成果故相对较高,由于涓流效应的影响,上海也带动了华东一带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热情,上海中小学也陆续参与其中。而武汉及天津核心圈的形成得益于院校的政策支持和体育院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武汉体育学院及天津体育学院都成立课程思政的专研中心。加之武汉体育学院拥有体育课程思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支持,天津体育学院于2019年率先启动了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专题征稿,这都为两地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拓宽了理路。

表2 2014-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全部期刊与核心期刊发文机构发文量排名一览表(取前10)

2.3 作者发文量及合作网络

2.3.1 作者发文量分析

根据作者分析趋势来看,从表3可以看出,赵富学、赵宇两位作者发布的文献数量最多,数量分别为:5篇、4篇,张新军、董翠香、孙鲁、吉玉良4位作者发文量都为3篇。采用普赖斯定律来确定高产作者的选取标准,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其中,Nmax=5,计算M=1.675,取整,即发表2篇及以上学术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计58名[8],占据总发文量的28.15%,低于普赖斯定律规定的50%,说明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未形成,作者分布较为松散。从质与量统一的角度剖析,赵富学、董翠香两位作者的文章全部发布在核心期刊,说明两位作者的研究更有影响力。

表3 2014-2020全部期刊与核心期刊作者发文量对比一览表(取前10)

2.3.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图3中,节点的大小代表某位作者在该领域所占比例,节点与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以其中节点较大的3位作者赵富学、董翠香、赵宇为例,发现核心作者之间并无合作交集,3位作者的合作网络多为单向的合作闭链、合作对象常为学科内部的合作者且合作规模较小[9]。说明学者合作多遵循就近原则,跨学科、地域的合作交流较匮乏,反映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学科间交流的壁垒问题,未形成良好的群簇态势,学科间的合作空间有待提升。

图3 2014-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2.4 研究脉络分析

结合上文分析得知,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大致包括萌芽期、发展期、黄金期三个区间,各个时期的关键词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说明伴随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思政出现了越来越多相互关联的研究热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由于2017年之前的相关文献为0,故采用2017-2021年的气泡图来展示时间-关键词的二维分析,以期厘清体育课程思政发展脉络。

萌芽期: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引领下,体育学科开始探讨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一致性为前期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10]。但这一时期的研究并未衍生出“体育课程思政”整体概念的认知,而是将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两个整体进行比较分析。从图4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高频关键词集中在“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图4 2017-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的时间-关键词二维分析

发展期: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众多场合多次提及教育的本质之于立德树人,2018年以后,关于立德树人的探讨也在体育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更多的学者也将体育课程思政基于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开始解读,进而演化出“思政元素”等词汇,注重挖掘体育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元素且与思政教育相联结,实现体育课堂育人实效的润物无声。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词汇的出现代表部分学者关注到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职业院校中的体育人才亦承载着弘扬中国体育精神、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承中国体育文化的使命,通过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形塑体育工匠精神、培养德技兼修的体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的是,“高校体育课程”、“高职院校”等关键词将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目前局限在高校之中,课程思政始发于高校,但不应止于高校,需要兼顾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

黄金期:关于体育课程思政更具时效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近两年,继而采用词云分析图,研究近两年黄金发展期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态势。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专业术语的热度与关键词数量出现频次成正相关。近两年高频关键词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恒星类、流星类、新星类关键词。

1)恒星类关键词:恒星类关键词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关键在思政。由图5发现,以“思政建设”和“教学”为中心的研究云团的基础上,延伸出“教学目标”、“乒乓球课程”、“公共体育”、“课程设计”等关键词,说明教学实施的研究将是持续的关注点。由恒星类关键词拼凑而成的主线表明,如今的研究愈发立足于体育课程本体,探讨通过体育课堂这条“主渠道”,运用好体育技能这个主手段,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上研究表明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整体稳定向好,关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思考也有所涉猎,力求与课程思政传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课程观同向同行。

图5 近两年体育课程思政新增关键词

2)流星类关键词:流星类关键词表示某一时期学者的关注焦点。研究初始阶段,大多聚焦在学理层面的思考,包括“必要性”、“逻辑分析”、“文化自信”、“融入路径”等理论性关键词。然而,这些关键词距离中心词渐行渐远,说明近两年来学者们更多地聚焦在对于课程本身的探讨,式微了学理性探讨。课程本身的研究固然会带来更多实证研究成果,为日常教学加以应用,但学理层面的思考同样重要。譬如,部分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维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探讨[11],部分学者则将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训练理论与之进行融合考究[12],推进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项群的构建,还有学者以教学哲学“知识即美德”的视角作出对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的哲学审视,未来需要更多新鲜理论研究血液为其注能。

3)新星类关键词:新星类关键词是近期衍生的新的关注点,在图5中主要环绕在词云周围。首先,从“线上教学”、“育人模式”等方法性关键词看,高等教育现代化下,对于体育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创新性思维的研究增多。从宏观着眼,原因在于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交战的主战场,从微观思考,其更多是寻求超越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技术层面、教育转换范式的伦理困境。而基于信息化下建构的体育课程思政,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育人观念的转换等建构网络学习空间,推进课程思政与网络课程的超时空性的融合,避免网络课程中错误思潮的裹挟,实现线上线下课堂的综合驾驭;“新时代”、“女排精神”、“核心素养”、“民族精神”等时髦类关键词一方面反映出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人建设课程思政中秉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规律,寻求打造吸睛的体育课程思政“金课”[13]。

继而通过提取数据中的关键词,分析出每个词的热度指数,以及词与词之间的相关度。图6中"课程思政"为中心词,其他词与"课程思政"的相关度越高,则在图中与"课程思政"的距离越近;反之,与"课程思政"的距离相对较远。图中,每个词的圈越大,则表示该词热度指数越高,圈越小代表该词热度指数相对较低。图6根据相关性的高低,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体育教学”、“体育课程”、“高校体育”、“高职院校”为主的核心区;“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思政元素”、“融合”、“教学改革”等为主的过渡区;“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体育”、“体育专业”为主的边缘区。

图6 2014-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关键词相关性分析图

通过三块区域的划分,发现关键词相关性的高低与其频率的大小大致呈正相关,研究热度越高,其相关性也较高。核心区关键词表明课程思政的研究重心仍在体育本体,“固本培元”的确是十分必要的,体育课应该做到“体育课”所意味的事情。但课程思政在其中的展开,也仅仅是一个“副产品”领域的问题,体育课的深度“上去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才能“留下来”,踏踏实实上好体育课才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首要保证。过渡区的关键词研究热度并不低,但更多强调的是课程思政的结果和手段,而其与中心词之间的媒介则在于基础性的课程,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思政教育”的热度最高但相关性并未进入核心区的缘由。边缘区的关键词热度与相关性都较低,由图5得知,其多为近两年学者关注的热点,日前的研究并未形成系统化的逻辑体系。

2.5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提炼,其在聚类后互相之间形成的关系网络能够反映出整个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热点内容。运行ISS系统,选择论文深入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功能,将不同关键词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网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得到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聚类图(图7),图7共包括5个聚类,分别是课程思政、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立德树人和高校体育。从表4可以看出,"课程思政"、"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这5个关键词在文献中的数量最多,与研究聚类具有一致性。

表4 2014-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的时间-关键词一览表

图7 2014-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分析图

2.5.1 聚类1: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研究

此聚类的关键词主要包括“课程思政元素”、“思政工作”、“思政功能”、“三全育人”,研究的重心围绕着学理层面展开。聚类1中,以上关键词的解读实质是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本体论的思考,而当下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主要存在着“类型说”、“加减说”、“嵌入说”、“基因说”几种观点[14]。

1)“类型说”:该观点将体育课程思政视为一种课程类型,旨在探析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联,形成同向同行的思政格局。该观点的盲区在于对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的误读,明显是受制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语词构成与语序关系上相关性的干扰。课程思政既不是增加课时,更不是新设一门课,其强调的是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问题,突出在教育功能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而非课程类型。

2)“加减说”:该观点认为课程思政等同于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冲淡学科专业性,增加额外时长或挤压专业课教学,以单独拿出时间进行思政教育。事实上,课程思政恰恰反对放弃专业知识的传授转而全盘进行思政教育,其基本逻辑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非计算法则的累加或相减。

3)“嵌入说”:该观点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是通过外在形式镶嵌,追求教学中植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等元素。显然,“嵌入说”割裂了课程知识结构与育人价值的关系,“贴标签”的手法易造成“两张皮”的教学效果,使课程思政的育人能量丧失活力。

4)“基因说”:与标签化相反,该观点契合课程思政元素的内生性,遵循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当下普遍认同的主流观点。体育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及功能发挥要迎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因特性、教学规律的基因特性,方能做好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进,借助专业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育人实效。

2.5.2 聚类2、3:教学实践的向度推进研究

随机摘取聚类体育课程、聚类体育教学中关键词发现,关键词大多从实践层出发,具体探讨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现实性问题。在元素挖掘上,“公共体育课程”、“专业体育课程”关键词表明学者意识到体育课程思政首要在于理顺“体育课”指向是什么,由于各学段体育课程存在教学对象、职业趋向等的不同,会影响到实际思政元素的选摘。有学者建构了相关专业与课程的思政元素[15],提供了课程思政元素建构逻辑的范式参照;在教学路径上,学者认为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催生教育生态的变革,也为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赋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就要切合当下教育教学的主流途径,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人才发展的现代化[16];在教学理念上,部分学者从内在统一的课程目标中提及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关联[17]。课程思政是本土化的产物,而核心素养则是舶来之品,找准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耦合点,能够实现立德树人思想的内外兼修,建构新型公民培塑之路。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身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在此聚类中并无凸显,而对于评价模式、原则的研究更是留白。然而,已有文献对于两者的论述并不少,但更多是碎片化的考察,式微了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建构。

2.5.3 聚类4:立德树人的价值阐释研究

图7显示,此聚类中与立德树人相关性较高的关键词为“体育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主要关注到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的互构性。其实,自从《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并配以《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的出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已经配备一套组合拳。从宏观考查,课程思政实则是立德树人大环境下的战略研判。有学者站位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阐释了体育课程思政之于抵御错误思潮的重要性[18],结合历史的相续性,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到立德树人的前哨战,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教育事业的全面支撑,课程思政则是引领教育指向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化是近几年思政学者聚焦的热点话题,如何使思政教育贴地而行,提升思政教育的话语亲和力,课程思政在当下成为了有效的破译密码[19]。学校体育依靠具身德育的天然优势,通过联结个人-社会-国家的伦理链条,提供了一条社会主义公民品格培塑的鲜活理路,为消解传统思政教育“高空楼阁”之镜像明晰了时代转向。“立德树人”秉赋体育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亦是体育教育回归“育人”兼“育才”的价值旨归,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持续占据统摄性、先导性。

2.5.4 聚类5:高校体育的渐次延展研究

图7显示,此聚类结构基本是由其它4大聚类呈放射状后汇聚而成。缘由在于,课程思政从提出以来,始终围绕着高校进行,“学段思维”的缺失造成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寞”。加之,对体育课程思政进行主题词检索,其作为下位概念隶属于高校体育的范畴之中,高校体育便自然将“课程思政”、“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立德树人”囊括其中,且其所聚类的关键词是对另外4大聚类的细化扩展和层次丰富,整体上更能洞察研究的新动态。譬如,有的学者由聚类“体育课程”放射延展到武术课程,而似于“乒乓球课程”类关键词表明其它具体课程案例的开发及设计也相应启动[20];还有学者由聚类“立德树人”放射延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而此聚类中“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者”等关键词,实质是对立德树人具体内涵与目标点的特质表达。如前所述,单向度的研究固然不断充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构造,但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本质决定了其不是单一线性结构,中小学等多层次的场域观照需要体育课程思政的渐次涉猎。

3 研究反思与展望

3.1 点面结合,要素集合的全员性

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系统化工程的构建,需要从整体上形成“全员”要素的多方合力。1)贯彻好基础在课程的理念。没有优质的课程,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没有立基之本,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等关键词表明,虽然已有针对性课程案例的设计与开发,但课程设计的框架与模式仍处在摸索期,课程案例的开发亟需强化。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却成为当下弱化的要素,对于体育教材的二次开发应成为接下来的关注点。2)树立关键在教师的意识。众多关键词中却难以寻觅“体育教师”的踪影,当下对于体育教师的研究多为碎片化,体育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无论是自身道德的外化还是思政素养的内修都对体育课程育人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亲其师而后信其道”,对于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师德师风建设的系统研究应提上议程。3)落实重心在院系的举措。《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党组织在建设课程思政中的示范引领效应,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与教学活动的执行需要体育院校、学院党组织的有序组织,形成自上而下的协调贯通。

3.2 刚柔并济,制度建设的全程性

从制度文化层看,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亟需一套全程的长效机制予以保障。1)以监督机制恪守底线。当前发文的质量映射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筹失调的问题,部分人以课程思政为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造成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物化,违背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宗旨,需要学者构建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规范约束。2)以激励机制提升动机。如何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体育教师奋勇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具体围绕“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课程思政专项成果奖”等激励形式的设置与安排未来需要相关智慧的云集。3)以评价机制规范操作。评价指标及模式的研究目前在体育课程思政甚至课程思政的领域都处于留白状态,而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保证体育课程思政的正确航向及育人成效的检验具备重要意义,亟需学者通过创新合理的指标设计与科学的评价方法,予以评价机制的探索和填补。4)以合作机制促进交流。受制于近代以来科技工具主义及实用主义的教育观,高等教育价值理性的缺失带来了学科间的精细化区分,造成学科彼此相互鄙视和攻讦现象盛行,使各专业课程育人实效“大打折扣”,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不相符合。由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可以发现,优质课程团队多为复合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学院、及各部门的合作机制,突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和利益藩篱。基于以上研究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在作者合作网络及学科交流的流动性上还存有不足,对紧密的合作网络与课程思政群的机理研究应将成为未来的关注点。

3.3 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的全方位

教育治理现代化下的体育课程思政治理的责任边界与治理主体理应展现层次的多样性,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探析治理策略。1)时间上,扭转课内外教学“脱节”现象。课外体育活动归属于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发挥体育作业、社会教育资源中课程思政作用的重要组成,未来要重视对于课内外体育课程思政的衔接研究。2)场域上,打破高校体育“孤岛”效应。分析发现,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几乎全在高校,缺乏学段思维的视野。从现代学校体育理念看,终身体育理念的养成是从小到大的渐发过程,而学生在各个学段处于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接受机理的差异性要求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推进,未来结合脑科学的研究或许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3)空间上,匡正地区发展“跛脚”姿态。研究表明,西部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稍显滞后。通过地缘壁垒、学科壁垒的突破,实现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学科资源的互济互通,构建协同共研的体育课程思政群,以教育共同体建设或许可以成为破译密码。

3.4 内外兼收,理念交融的全球化

从国际视野看,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价值认同、政治模式与文化特质都呈现显著的异质性,而国际各国在巩固本国意识形态阵地上的举措却具有步调的一致性。无论是美国高校的公民教育、新加坡高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日本高校的个人素质教育还是英国高校的隐性教育[22],其都采用了隐性的手法对个人思想进行浸润,这与我国现行的课程思政理念不谋而合。体育课程思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理论的一部分,是标有中国化色彩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华民族”等关键词标志着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地在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如何通过对国际有益思想的借鉴与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完善成熟的课程配套体系,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到“体育思政”的转变,将是未来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的应然之意。

猜你喜欢
思政体育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