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
——以嘉兴技师学院中德职业合作项目为例

2022-01-22 06:05孟广斐
装备制造技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德班双元制高技能

孟广斐

(嘉兴技师学院,浙江 嘉兴314000)

0 引言

为全力推进嘉兴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保障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平稳健康运行,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由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牵头,嘉兴技师学院先后与德国手工业行会(HWK)、德国海外商会(AHK)开展深度合作,进行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建立运行机制、开展师资培训、组建中德班、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形成满足国际标准的本土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得到德国及欧美企业和区域龙头企业的高度认可,实现学员、学院、企业、政府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1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

(1)“双元制”职教模式

双元制(Dual System)职教模式是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所谓“双元制”,指的是一种私人办的企业作为“一元”,与国家办的学校作为另“一元”,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1]。“双元制”模式下培养的学员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

职业学校作为“双元制”职教模式中重要的学习场所(每周1~2天),主要承担理论教学。根据德国职教政策,学校必须遵循各州《教育法》和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与联邦政府签署的相关协议,并按照《职业教育条例》的规定,教授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与职业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学生可以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

企业作为“双元制”职教模式中主要的学习地点(每周3~4天),主要担任实践教学。学徒在企业实践受联邦政府《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年颁布,2005年修订)保护,企业同学徒必须签订《职业教育合同》,企业根据《职业教育条例》中规定的职业标准,为学徒提供一系列基于工作岗位或工作过程的完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特征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之所取得巨大成功,是德国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四方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两个基本支柱是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两者缺一不可[2]。每个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双元制”职教模式最典型特征是教学组织采用“工学交替”,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学员在2.5~3.5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接受两项培训规范——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制定的《企业培训条例》和州文教部长会议(KMK)制定的《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不同机构遵循不同的法律,同时受政府和行会两方监督——州政府具体负责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监督,行会具体负责监组织最终考核[3]。

行业协会(简称行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德国涉及职业教育的行会主要包括工商业行会(在德国称为IHK,全德79家,在海外称为AHK)和手工业行会(HWK,全德56家)等,德国共有349个职业工种。

2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必要性

(1)贯彻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

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将职业能力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不是仅仅注重当前岗位工作需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2)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015年,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以下简称园区)正式揭牌。园区规划面积4.04平方公里,是省级中德合作的产业平台,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目前,园区各项规划编制已经全部完成,园区标准厂房和入驻项目正陆续推进。通过建设基于德国“双元制”理念的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培养一大批符合外资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以此提升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的软实力,保障园区产业平稳健康运行,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先行区,推动区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先后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重大职教项目,学院将进一步秉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方针;通过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本土化实践,进一步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有益探索,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化成长及多元化成才搭建平台,有效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级和社会贡献力。

3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思路

由政府牵头,推动园区和学院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在先进制造类专业开展中德职教合作项目试点工作,与园区合作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构建校内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真实岗位(企业学院)的实训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培养与培训相结合,既要兼顾短期需求,又要立足长远发展。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先进制造类专业完成机制建设、行会引入、班级组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的体系化构建,实现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本土化,为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及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高技能人才供给。

图1 中德高技能人培养路径架构图

4 具体实施步骤

(1)运行机制建设

由政府、园区行业协会、企业、学院四方成立中德职业合作项目领导小组(图2),统筹协调中德合作项目的具体运行,培训学员招生、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培训学员就业,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是招生就业工作组、教学指导工作组、教学管理工作组、考试鉴定工作组。此外,学院分别与克劳斯玛菲机械(中国)有限公司、亨内基机械(嘉兴)有限公司、福田采埃孚轻型自动变速箱(嘉兴)有限公司等知名德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图2 中德合作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架构图

(2)引进德国行业协会

根据德国行业协会的业务范围,结合园区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学院分别与德国手工业行会(HWK)和德国海外商会(AHK)开展国际合作。2016年学院与德国手工业行会签署《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中德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中德师资培训协议》三份协议,并加入“2025中德职教合作联盟”。2020年根据园区企业要求,学院又与德国海外商会(AHK)进行深度对接,并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试点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专业范围,提升与园区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3)培训德国标准师资

学院按照“师资先行、骨干引领、稳步推进”的师资队伍培养原则,学院根据中德班的规模和要求,确定40位机械、电气类专业教师参加中德师资培训,师资选拔充分考虑梯队建设(职称、学历、年龄、专业等)以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两年内完成总共61天的培训,最终40位教师考取了德国客尼职业学院行动导向教学资格,20位教师参加德国手工业行会(HWK)师资培训,考取德国企业培训师(ADA)证书。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教学管理工作组牵头统筹学院和企业的优质师资,形成学院教师和企业骨干共同组成一支技术精湛、业务全面的培训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项目特点由学院教师和企业骨干共同组成若干2人培训小组,学院教师负责教学过程组织、企业骨干负责技术指导,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教学相长。

(4)组建双元制中德班

由招生就业工作组针对园区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调研,然后再由学院制定招生计划,学院“双元制”中德班组建类型见表1。中德班招生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日制培养,针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和高年级阶段在校学生;另一种是多种形式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短期专项培训、素质提升培训),针对企业员工。

表1 学院“双元制”中德班组建类型表

针对应届初中毕业生或现阶段高年级学生的全日制培养,主要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初中毕业生以5年制高技工班或6年制技师班为主,高年级在校学生以2年企业冠名班为主。培养的主要职责由学院承担,学院与企业双方要完成共同签约、共同招生、共订计划、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施教学、共育师资、共同管理评价8个主要环节,学习过程主要经历学院、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个阶段,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5)组建跨企业培训中心

由开发区政府牵头,在园区和学院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院原有基地和企业工作现场组成完整的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学员的基础技能培训阶段在学院原有基地完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完成分项专门化培训阶段。在综合实践训练阶段,可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学员在采用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一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其岗位技能,缩短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满足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申报嘉兴市欣禾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载体项目,分别于2017年获批工业机器人跨企业培训中心,2019年获批中德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以数控加工专业为核心),两个专业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又包含若干一体化实训室。结合学院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及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瑞宏机器人学院”等,形成了从校内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学院的“三段式”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中德班教学体系架构图

(6)构建“三三五”架构的中德班课程体系

“三三五”课程体系即课程开发依据三个要素(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个性发展),融入三类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形成五类课程(文化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行动导向课和综合实践课),如图4所示。

图4 机电一体化(中德)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并将知识与技能按行动体系进行重构,一般按照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的步骤进行。但由于当前学校师资、场地及教材等的限制,短期内无法完全实现所有课程行动导向化,学院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策略,将文化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操作课、学习领域课程和综合实践课五类课程有机整合和相互融通,实现当前条件下的教学质量最优化,最终形成“三个要素、三类能力、五种类型”的德国“双元制”专业课程体系。

5 教学改革成效

(1)政府层面——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学院的德国“双元制”项目已成为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高质量外资的金名片。近年来,随着嘉兴“招大、引强、选优”的步伐的加快,引进世界500强、超亿美元项目、国际行业领先企业项目120多个,“接轨上海、扩大港台、深耕日韩、主攻欧美”,嘉兴重点围绕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重点国家和地区,针对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开展“双元制”模式的人才培训,为高质量外企和区域龙头企业提供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这将成为进一步吸引国外高端企业进驻嘉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2)企业层面——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企业员工忠诚度

该项目为区域德国及欧美外资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高技能人才供给。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人员流动性一直是企业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对员工的培养缺乏长远的培养规划,多数企业把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当作福利或者是支出而不是投资,进而不愿为员工培训“买单”,降低对培训的投入,从而造成了员工的技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缺乏发展空间与安全感,忠诚度较低。然而,通过与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元制”人才培训模式,为员工或在校学员制定个人培训及发展规划,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一个清晰的发展前景,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且极大缩短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

(3)学院层面——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院办学内涵

学院通过该项目,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中德班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资源、师资团队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引领学院其他专业进行类似的课程改革。当前,学院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课改过程中可充分借鉴中德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与遵循技能人才从“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成长规律与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优化课程质量、提升师资水平,使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增加职业教育活力,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级和社会贡献力。

(4)学员层面——推动德国标准融入,强化综合职业能力

中德班的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就业层次明显高于同期同类班级。中德班在教学方面引入德国的课程标准,使教育内容对接企业“岗位、技术、工艺”,突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生的毕业评定将引入德国相关行会职业资格认证,该类证书的含金量较高,在业界得到广泛认可,学生不但获得学院相应文凭,还能取得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从而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届60名中德班学生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87%,其中克劳斯玛菲机械(中国)有限公司(1838年成立国际知名企业,全球仅4000名员工)对新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通过严格的招聘流程后,中德班学生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对中德班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

6 结语

基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和学校实际进行科学细致的顶层设计,切勿照搬照抄,要辩证地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教学的理念和课程设置,深刻把握“双元制”模式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分步推进、逐步完善。学院中德职教合作项目始终以服务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己任,为实现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德班双元制高技能
“女德班”与“傻家长”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月度关键词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