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板块地层学的概念、模式、组成及失序变化*

2022-01-27 10:58许淑梅孔家豪李三忠舒鹏程马慧磊崔慧琪
古地理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造山海山玄武岩

许淑梅 孔家豪 李三忠 舒鹏程 马慧磊 崔慧琪

1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3海洋高等研究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中心,山东青岛 266100

随着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研究的深入,最近二三十年出现了洋板块地层(学)(Ocean Plate Stratigraphy,简称OPS)这一新的概念,或者说是一门分支学科。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是经历俯冲碰撞后消亡的古大洋沉积记录,利用微体古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可以重建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的原始地层。洋板块地层(学)是用于描述沉淀在洋壳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和火成岩序列的术语,其形成时间开始于洋中脊形成,终止于被移入到汇聚边缘形成增生楔(Kuskyetal., 2013)。从混杂岩和增生复合体中重建的古大洋地层基本组成相似,但因大洋岩石圈的岩浆背景不同,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洋板块地层组成也有一定差异。

在洋陆转化和造山过程中,由于洋壳发生强烈的俯冲、消减和缩短,导致原生的洋地层系统在造山带出现强烈的破坏、位移,并形成造山带混杂岩。中国地质学家对造山带地层的研究和恢复从来都没有间断过,造山带地层学(吴浩若,1992;吴根耀,2003)、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学(杜远生等,1997;杜远生和张克信,1999;冯庆来和叶玫,2000;张克信等,2001,2003,2014)、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张克信等,2001,2003,2021;Wangetal., 2020)、造山带古地理(吴根耀,2003)、造山带沉积学(杜远生等,1995)、造山带层序地层(蔡雄飞,2006)、造山带混杂岩(杨经绥等,2011;张越等,2012; 张克信等,2020)和造山带古海洋恢复(蔡雄飞和刘德民,2005)等理论或方法的提出和应用,就是通过分析各类造山带的不同地层序列,把造山带演化的阶段性与不同演化阶段的盆地结构相结合,进而恢复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历程。

文中通过对不同类型洋板块地层进行分类,介绍了如何从经历了碰撞造山过程的增生造山带中识别洋板块地层。具体来讲,笔者从介绍洋板块地层的概念入手,总结出标准的洋板块地层模型,并讨论了依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俯冲增生造山带重建的洋中脊、洋岛、海山和大洋高原等不同的洋板块地层组成及遭受逆冲剪切构造作用后的失序特征。“洋板块地层学”概念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因俯冲增生而消亡的具有洋壳基底的构造洋盆和边缘海盆地的地层单元进行重建,恢复已消失海洋的地层组成单元,这对造山带地层解析、造山带构造古地理恢复、重大构造变革期古地理学研究和板块重建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与造山带地层学、造山带古地理、造山带沉积学和造山带混杂岩互为补充,进一步更具针对性地促进造山带地层研究工作的深入。

1 洋板块地层(学)的概念及标准模式

1.1 洋板块地层(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Isozaki等(1990)通过对日本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俯冲造山带混杂岩和增生楔的微体古生物分析和地层组成研究,恢复了西太平洋边缘沉积和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形成的增生组合,首次提出“洋的板块地层”(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y)概念。他认为 “洋的板块地层”是理论上对海沟处的洋壳柱状剖面的最好表达,这个地层柱记录了从洋中脊形成至其位移到海沟带洋壳之上的沉积历史,初步建立了俯冲造山带混杂岩和增生楔与洋板块地层之间的科学关联。Wakita和Metcalfe(2005)通过对亚洲东部和南部造山带混杂岩和增生楔的分析,重建了西太平洋边缘洋板块地层单元。他们将对混杂岩和增生杂岩的地层序列重建结果称为“洋板块地层”,把对混杂岩和增生杂岩的地层序列重建的学科称为“洋板块地层学”。该定义中已经意识到混杂岩和增生杂岩的原始地层序列是“洋板块地层”,但尚未明确提出洋板块地层的标准模式。Kusky等(2013)则进一步明确地将“洋板块地层学”定义为“用于描述沉淀在洋壳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和火成岩序列的术语,其形成时间是从洋中脊形成、扩张最终止于汇聚边缘增生楔”,明确提出了从增生楔中恢复重建的洋板块地层标准模式。因此,“洋板块地层”是“洋板块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洋板块地层”是在洋盆的不同构造部位(洋脊、深海平原、海山、洋内弧、海沟、弧间盆地、弧后盆地等)形成的火成—沉积序列。洋盆在关闭过程中,其不同构造部位形成的原始有序地层最终以混杂岩或增生杂岩的形式保存,为了从混杂岩或增生杂岩中恢复出原始的有序地层序列,就产生了“洋板块地层学”。洋板块地层学是从混杂岩或增生复合体中恢复重建已经消失了的大洋的理想地层组成单元,包括对因俯冲增生而消亡的具有洋壳基底的构造洋盆和边缘海盆地的地层单元的重建与恢复。

洋板块地层由洋壳火成岩基底和沉积盖层2部分组成,总体上包括从洋中脊扩张到洋壳运动至海沟处俯冲消亡这一阶段内接受的大洋沉积、火山建造及洋中脊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组合。洋壳基底的不同构成和大洋沉积物类型的差异,会导致洋板块地层组成的变化。

1.2 洋板块地层的标准模式

地球上不同地质年代增生造山带的洋板块地层在其结构样式、主要岩石组成序列、增生序列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具有一致的规律,即洋板块地层由洋壳物质本身和上覆的大洋沉积序列组成。俯冲造山带的洋壳物质以洋岛弧玄武岩、岛弧橄榄岩、洋中脊玄武岩、弧后玄武岩、大洋高原玄武岩、洋岛玄武岩和玻古安山岩及极少量的科马提岩为主。大洋沉积包括洋脊处的初始远洋沉积或碳酸盐沉积(当洋脊抬升至CCD以上时沉积的碳酸盐)、深海硅质岩、远洋页岩、浊积岩及混杂岩(图 1)。洋板块向海沟运动过程中会持续接受远洋沉积,当洋板块运动至海沟边缘并开始俯冲时,远洋沉积即被半远洋页岩和硅质沉积取代;随着俯冲作用的持续,海沟上部会沉积附近陆源物质输入形成的浊积砂岩。同时,来自上冲板块和增生楔的侵蚀和垮塌物质则形成杂砂岩—页岩沉积组合,这些岩石的原生沉积序列遭受破坏,形成通常所说的重力滑塌沉积(Olistostrome)(图 1)。被拖曳进海沟的洋板块地层受逆冲冲断、刮擦、底侵、脱水等作用发生失序变形,并增生到上冲板块。有时候仅部分洋板块地层在某一点被上冲板块刮擦、下拉并经历多次逆冲冲断改造,也可能是整个洋板块地层,包括洋壳基底物质,均不同程度地被上冲板块刮擦下来形成增生楔。因此,当洋板块地层增生到上冲板块时,正常大洋沉积序列被打乱而形成失序的构造复合体,并在叠瓦状逆冲构造带以混杂岩的形式重复出现。

a—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大洋连续沉积地层序列与距洋中脊的距离和洋板块的位移时间有关;b—洋板块在从洋中脊扩张到俯冲过程中记录的洋板块地层的组成及变化图 1 洋板块地层学(OPS)的概念模型(据Nakagawa et al., 2009;Maruyama et al., 2010;Santosh,2010)Fig.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Ocean Plate Stratigraphy(OPS)(after Nakagawa et al., 2009; Maruyama et al.; Santosh, 2010)

上述模式中,由增生混杂岩重建的洋板块地层,可提供洋板块扩张、俯冲和增生的时代、俯冲方向和板块构造背景等信息。缝合带和造山带地层的恢复和重建,是了解古海洋环境和演化历史的关键。洋板块地层的研究为探讨洋板块从洋中脊扩张到海沟处俯冲、再到洋物质增生底侵形成造山带的历史提供了关键且有效的方法。

与上述模式相比,张克信等(2014,2020,2021)所提出的模型,增加了洋内弧、弧间盆地和弧后盆地等洋板块地层(OPS)类型和序列重建模型,并明确提出洋板块地层可分为对接带型(主大洋)和叠接带型(弧间和弧后小洋盆)两大类型,弥补了前述洋板块地层模型的不足。

洋壳下层物质,包括席状岩墙、镁铁质和超镁铁质侵入岩等,在增生混杂岩中并不常见,因为它们通常被俯冲至地幔,故只有构成洋壳上层的枕状玄武岩及上覆大洋沉积物才可能俯冲增生到增生混杂岩中。另外,有些板块汇聚边缘以俯冲侵蚀为主(Stern,2011),有些板块汇聚边缘则以俯冲增生为主,但只有增生型造山带才保留有增生楔、从俯冲和仰冲板片上刮擦下来的物质、岛弧和弧后喷发产物和大洋沉积等组合,包括蛇绿岩和蛇绿岩碎片、大洋高原沉积、外来陆块、与俯冲和增生相关的岩浆岩、麻粒岩相变质岩、局部超高温和超高压岩石等(图 2-a)(Cawoodetal., 2009)。所有洋—陆俯冲形成的增生造山带最终会经历碰撞造山过程(图 2-b),碰撞造山过程的深俯冲、逆冲、地壳缩短和侵蚀作用会改变增生造山带的初始结构,这就为准确识别增生造山阶段早期洋板块地层沉积建造序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不同地质年代洋板块地层有其相对稳定的组合序列,但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在显生宙洋板块地层中才开始出现碳酸盐沉积和放射虫硅质岩沉积,而科马提岩和条带状含铁建造主要出现在25亿年前的太古代造山带,指示当时较高的地幔温度和较低的海水氧浓度条件。洋底扩张、洋板块运动、洋壳及远洋沉积在汇聚边缘的增生是地球的一个主要热损耗过程。

图 2 太平洋型俯冲增生造山模式和物质组成(a)及阿尔卑斯型碰撞造山模式和物质组成(b,据Safonova,2017)Fig.2 Major features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Pacific-type accretionary orogenic belts(a)and Alpine-type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s(b,after Safonova,2017)

2 洋板块地层组成的变化

2.1 洋中脊

上述标准的洋板块地层模式中,不同的洋板块地层组成,包括洋壳火成岩基底组成和洋盖层沉积序列,均会有一些变化。洋板块和仰冲蛇绿岩研究表明,洋中脊产生的新生洋壳类型在岩石构成上有很大变化(Dilek and Furnes,2011;Kuskyetal., 2011),增生楔处的洋板块地层会记录大洋岩石圈的这些变化。图 3列出了不同构造背景、不同扩张速率和不同岩浆补给速率条件下的蛇绿岩和洋壳类型的组成及变化特点。所有这些不同类型的洋壳组成都有可能部分地保存在增生造山带中,但试图在增生造山带中寻找到1个完整的洋板块地层蛇绿岩序列则极为困难,甚至是不现实的。

a—快速扩张洋中脊的洋壳蛇绿岩序列;b—慢速扩张洋中脊的洋壳岩浆组成;c—洋内火山弧蛇绿岩构成;d—热点和海底高原岩浆组成;e—伸展大陆边缘过渡型序列图 3 洋板块地层的洋壳蛇绿岩基底变化特征(据Kusky et al., 2011)Fig.3 Variations in ophiolitic substratum for 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y(after Kusky et al., 2011)

因地质年代、气候和沉积背景的不同,洋壳之上的洋沉积类型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放射虫硅质岩在前寒武纪洋沉积中并不存在;气候会影响增生楔的剥蚀类型和剥蚀速率,进而影响海沟沉积特征;CCD界面之上的海沟在欠补偿状态下会出现碳酸盐沉积;植被发育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会有煤层的出现等。如在南美洲秘鲁—智利海沟南部,高耸的增生楔在冰期遭受快速剥蚀,海沟内因此形成厚层杂砂岩、泥岩等浊流沉积覆盖在远洋沉积之上;而秘鲁—智利海沟北部因气候干旱导致剥蚀速率极低,海沟处于欠补偿状态,因此只有薄层生物介壳覆盖在远洋沉积之上。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将大洋岛弧(图3-c)和海底高原热点(图3-d)等2类蛇绿岩也归入了“洋壳蛇绿岩基底”,因为洋盆在关闭过程中,在洋盆不同构造部位形成的原始有序地层,包括在洋中脊、深海平原、洋岛海山(海底高原热点)、洋内弧、海沟、弧间盆地、弧后盆地等形成的火成—沉积序列,最终均以混杂岩或增生杂岩的形式在俯冲造山带保存。为了从混杂岩或增生杂岩中恢复出原始的有序地层序列,就产生了洋板块地层学(Ocean Plate Stratigraphy)。但迄今为止中国蛇绿岩研究专家仍不把“大洋岛弧(洋内弧)”和“海底高原热点(OIB洋岛)”归入蛇绿岩,也不接受Dilek和Furnes(2011)及Pearce等(2014)的蛇绿岩分类方案。实际上,笔者主要讨论俯冲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学,因此蛇绿岩详细的归类与划分问题并不影响洋板块地层的恢复。

增生造山带洋板块地层究竟是由薄层失序的混杂岩组成还是由厚层连续的浊积砂岩组成,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进行说明:阿拉斯加麦克休混杂岩为洋内俯冲成因,由俯冲产生的剪应力集中在俯冲边界贝尼奥夫带很窄的范围内,且远离大陆或海山等物源区,因此俯冲板块上覆的远洋沉积也很薄;相比之下,增生带具有厚层复理石沉积的洋板块地层一般发育在弧—陆碰撞带的山脉隆升区域,此处板块边界的剪切应力可向下贯穿几千米,又有充足的物源,因此厚层浊积砂岩易在弧—陆碰撞带形成连续的增生。

2.2 海山和大洋高原

洋岛、海山和大洋高原的洋板块地层通常由远洋沉积、半远洋沉积和陆源沉积3部分组成。海山顶部一般为浅水碳酸盐沉积,海山边坡侧翼主要为半远洋的火山岩碎屑和碳酸盐岩碎屑沉积,海山坡脚处为硅质泥岩和页岩沉积,向深水区过渡为远洋硅质沉积(图 4)。海山和大洋高原沉积之下的玄武岩类型也各不相同,坡脚和基底为洋中脊玄武岩(Mid-Ocean Ridge Basalt,MORB),海山顶部及斜坡侧翼为大洋高原玄武岩(Ocean Plateau Basalt,OPB)和洋岛玄武岩(Ocean Island Basalt,OIB)。

海山玄武岩的研究起源于日本西南部的“秋吉地体”。“秋吉地体”是位于西太平洋板块内的一个增生型海山(Sano and Kanmera,1991),主要由石炭系厚层礁灰岩和下伏碱性洋岛玄武岩组成(图 4)。

图 4 据日本“秋吉地体”重建的海山洋板块地层模式(据Sano and Kanmera,1991,有修改)Fig.4 Reconstruction of 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y in sea mount based on summarized lithostratigraphic columns of the Akiyoshi terrane rocks (modified from Sano and Kanmera,1991)

中亚造山带(CAOB)内许多增生型海山与“秋吉地体”的洋板块地层组成基本一致(Dobretsovetal., 2004;Safonovaetal., 2008)。中亚造山带30多处增生楔杂岩体内保留有大洋高原玄武岩(OPB)和洋岛玄武岩(OIB)的残留海山碎片(Safonova,2009)、碳酸盐岩帽,斜坡、坡脚亚相和深水大洋沉积。碳酸盐岩帽由厚层微晶灰岩组成,含生物化石;斜坡亚相主要包括成层性差的灰质泥岩、钙质和泥质砾岩、角砾岩;坡脚和深水大洋沉积主要由泥岩、硅质页岩和条带状硅质岩等远洋互层沉积组成(图 4)。

位于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北部的“卡通地体”(Katun Accretionary Complex)也是由玄武岩和沉积岩组合构成的古海山,其洋板块地层组成包括: (1)海山之上的碳酸盐岩帽;(2)海山斜坡亚相的角砾状碳酸盐—硅质岩—泥岩组合;(3)海山坡脚亚相玄武岩—硅质岩—泥岩组合。褶皱区海山常因构造变形及洋壳物质与大洋地层沉积的混合,导致其洋板块地层的识别与重建比较困难。

褶皱带海山洋板块地层识别的重要性表现在: (1)由于增厚的洋壳具有更大浮力,所以在俯冲过程中会更容易保存在增生带;(2)体积足够大的海山滞留在俯冲通道的可能性会较大,其结果使得增生作用加强;(3)可通过对与玄武岩伴生的沉积岩分析,获得玄武岩的年龄;(4)洋岛玄武岩可用来指示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板内动力学背景(Safonova,2009;Safonovaetal., 2011)。同时,通过对组成大洋海山的初始裂谷期洋岛玄武岩岩墙的地球化学分析,得以了解古海洋的初始扩张机制;通过海山玄武岩(OPS)地球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古海洋的增生、碰撞及关闭过程。大、中型海岛、海山和海底高原的增生过程会使大量的玄武岩聚集在活动大陆边缘,从而促进大陆更快地生长(Mann and Taira,2004;Utsunomiyaetal., 2008;Safonovaetal., 2011)。

3 洋板块地层的失序破坏

洋板块地层是洋板块从洋脊向海沟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俯冲增生过程中,洋板块地层经历了沉积、底辟和构造运动,原生的沉积序列失序混合而成为增生体的一部分。随后长时间、远距离运动的洋板块地层在海沟边缘处与俯冲洋板块发生拆离滑脱,拆离滑脱面始于浊积岩,并逐渐向位于增生楔末端的硅质页岩传递。

日本石炭纪—白垩纪增生杂岩是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增生过程中,洋板块地层发生刮擦、底侵、逆冲等构造过程并遭受破坏和混合作用而形成的。拆离滑脱作用常发生在半深海硅质页岩和P-T(二叠系—三叠系)边界碳质泥岩层中(图 5)。拆离滑脱作用早期发生在洋板块地层上部的半远洋硅质页岩中,滑脱面之上的洋板块地层的最上部浊积岩单元拆离后发生构造叠加,形成了美浓构造带白垩系以浊积岩为主的连续型增生杂岩。随着拆离滑脱作用的持续发育,滑脱面向下延展至洋板块地层中上部P-T交界处的黏土岩层,硅质岩、硅质页岩和浊积岩层序被拆离后发生构造叠加,形成犬山构造带侏罗系由透镜状砂岩岩块和鳞片状页岩基质组成的不连续增生杂岩。当滑脱作用进一步向下拓展至洋板块地层下部时,海山灰岩和玄武岩发生拆离,形成石灰岩—玄武岩组合型混杂岩。海山灰岩和玄武岩的拆离滑脱机制比较特殊,即海山灰岩与洋板块一起俯冲时一般不发生形变,因此在底侵过程中石灰岩和玄武岩一般被增生到增生楔底部(Yamazaki and Okamura,1991)。侏罗系玄武岩增生杂岩发生从葡萄石—绿纤石到绿纤石—阳起石相变质作用,这种变质程度也是海山经历充分俯冲才能达到的(图 5)。

洋板块地层沿滑脱面与洋板块分离,因刮擦和底侵作用在亚洲大陆边缘聚积增生: 拆离滑脱作用早期发生在半远洋硅质页岩中,此时洋板块地层最上部浊积岩单元被拆离并发生构造叠加,形成美浓构造带白垩系增生杂岩;当滑脱作用发育在洋板块地层中上部P-T交界处时,泥岩、硅质岩、硅质页岩和浊积岩层序被拆离发生构造叠加,形成犬山构造带的侏罗系增生杂岩;当滑脱作用发育在洋板块地层下部时,石灰岩和玄武岩通过底侵作用发生拆离和增生,形成石灰岩—玄武岩组合型混杂岩图 5 洋板块地层的形成和失序破坏过程(据Wakita and Metcalfe,2005)Fig.5 Formation and disordered processes of Ocean Plate Stratigraphy(after Wakita and Metcalfe,2005)

南美巴巴多斯增积楔上部的半深海泥岩中也存在大型构造滑脱面,断层滑脱面向下可延伸到P-T边界泥岩处。增生物质主要来自洋板块地层的上部和中部,P-T边界泥岩被刮擦进入增生楔的量相对较少(Labaumeetal.,1995)。

4 结论

1)洋板块地层是洋板块从洋脊向海沟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洋壳基底的不同构成、不同大洋扩张速率和岩浆补给速率条件下的洋壳类型、组成及变化特点各异,因此洋板块地层的组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类型和组成的洋壳经过俯冲增生,都有可能部分保存在增生造山带中,但试图在增生造山带中寻找到1个完整的洋板块地层的蛇绿岩序列非常困难,甚至是不现实的。

2)洋板块地层沿滑脱面与大洋板块分离,因刮擦和底侵作用在大陆边缘聚积增生。俯冲增生过程中,洋板块地层经历沉积、刮削拼贴、底辟和构造运动,原生沉积序列失序、混合成为增生体的一部分。拆离滑脱作用早期发生在洋板块地层上部;随着拆离滑脱作用的持续,滑脱面向下延展至洋板块地层中部;当滑脱作用进一步向下拓展至洋板块地层下部时,海山灰岩和玄武岩发生拆离,形成石灰岩—玄武岩组合型混杂岩。

猜你喜欢
造山海山玄武岩
黑龙江省造山带研究:关于洋壳俯冲造山和陆壳碰撞造山磨拉石的认识*
玄武岩纤维微表处在高速公路预养护中的应用
金从何来?太古代造山型金矿床中的金来源于变质沉积岩
柴达木盆地北缘造山型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玄武岩纤维长径比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玄武岩纤维可用于海水淡化领域
河北承德玄武岩绿色矿山典型——承德市围场县舍土沟玄武岩矿调研报告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梦里鲜花开放
关于造山带金矿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