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文策略下的北碚老城滨江地区更新规划设计

2022-02-06 17:32
低碳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北碚滨江老城

黄 颖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47)

1 梳理资源

1.1 场地特征

北碚老城滨江地区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背靠缙云山,山环水绕、江峡相拥,为重庆中心城区休闲旅游的西北门户地区,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度假旅游资源富集。规划设计范围内地形复杂,以山冈、丘陵和溪谷为主,属于丘陵地貌。山脊走势呈西南—东北向平行分布,主要有朝阳岗、龙岗、郭家沱岗等山脊线垂直通江,临江形成较独立的山体景观。场地高差较大,约为85 m,山地丘陵向河岸浅滩过渡。嘉陵江北碚老城段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约214 m,最低枯水位约177 m,规划设计范围内水位随季节变化有较大的高差变化。场地范围内分布多条溪沟,主要有马鞍溪、龙凤溪、观音溪等支流自西南向东北汇入嘉陵江。

1.2 生态资源

规划场地范围内滨江岸线受季节水位影响,在消落带内设计形成高低变化的生态空间和活动场地。在洪水带和消落带的上、中、下部,形成了乔木、灌木、高草草丛、低矮草丛层次分明的植被景观,类型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不同生物提供栖息、觅食、营巢的空间,构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现状岸线主要为岩石岸线、卵石岸线、砂砾岸线、泥土岸线、人工岸线等,岩石岸线以河滩巨石为主,少有植被生长;卵石岸线以河滩卵石为主,间杂少量河泥,少量斑块状植被;砂砾岸线以砾石为主,混合大量泥沙,有湿地植物和水鸟栖息。泥土岸线以河泥、土壤为主,少量砾石混杂,植被丰富,有鱼虾栖息;人工岸线为大型重力式挡墙形成的硬质界面,墙角淤泥沙部分植被生长较好。

1.3 人文资源

北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事先规划,并逐步按计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20世纪30年代,北碚成为卢作孚乡村建设的实验地。从1927年卢作孚任峡防局局长起,至1949年北碚管理局移交行政权至川东行署区为止,北碚共进行历时22年的乡村建设活动。1936年峡防局改组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颁布了城市管理条文《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计划》。1941年三峡实验区署颁布《三峡实验区北碚市区建筑规则》,是北碚乡村建设时期唯一一部较为完善的建筑规则[1]。

卢作孚的北碚实验,集中体现了他的现代化建设思想: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基础、以文化科技教育为重点、以道路交通建设为先行、以经济事业建设为中心,即建立“一个大众公共享受的城市”,堪称中国近代的“社会城市”模型。“北碚实验”力图营造“一个灿烂美妙的乐土”,体现其“愿人人皆为园艺家,把世界造成花园一样”“将这一乡村里的实践成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的参考”。在卢作孚的推动下,北碚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建设焕然一新,成为近代史上市镇建设的典范。

北碚是抗战内迁时期的文化重镇,曾汇聚全国3千多名教育、科学、文化名士,老舍、梁实秋、郭沫若等文化名人曾居于此,留存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复旦大学旧址、兼善中心旧址、名人故居等科教文化遗存,汇集了以西南大学为代表的学府院所、文化场馆。

2 找寻问题

笔者采用现场注记、分时调研、分日统计等方式深入调研,包括调研原生植被、沿江岸线特征,挖掘文化景观、历史名园、历史校园、历史厂区、历史道路、传统街巷等,调研游憩设施、交通设施、商业服务、空间活力等方面的现状特征,调查老体育场的使用效率和空间使用特征、滨江路过境交通比例等。通过摸清资源、需求与行为规律,并找寻分析问题,为下一步更新规划设计策略制定提供支撑。通过调研分析,找寻到北碚老城滨江地区存在自然生态、人文资源、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环境风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自然生态

规划设计场地位于嘉陵江消落带范围内,生态敏感性较高,受城市基础设施侵占,生态斑块被不断蚕食,原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亟待恢复。场地位于山水之间,地形变化丰富,水位变化大,岸线高差较大,多陡坡。自然生态资源未能与城市空间良好互动,碎片化严重,河滩废弃荒芜,大体量硬质驳岸形成阻隔性边界,隔断滨江带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也使得城市与江岸之间的联系薄弱,亲水性较差。

2.2 人文资源

文化教育资源未能与城市空间形成良好互动,文保资源、文化场馆封闭,文脉传承僵化“死板”,空间边缘化、衰败,未能充分利用,文化特色被埋藏。西南大学校园几乎完全用围墙封闭,构成单一的大学校园。街区面积过大,融入与服务社会的程度较低,且与城市生活、服务和交通组织等系统功能有一定矛盾,尤其向滨江方向缺乏联系。

2.3 道路交通

老城滨江地带交通化,交通阻隔城市与江岸互动。通过性交通快速穿越老城中心区,滨江活力核心区域被两条通过性道路分隔,临江却难靠近江。立交设施占据了滨江核心区域的大片用地,割裂了滨江公共空间东西两侧的联系,滨江区域缺乏到达性道路。停车设施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各类占道停车混乱分布,步行环境被破坏,车行交通受阻碍,长途车站位于老城核心位置影响干道交通。

2.4 公共空间

山水资源很好地带动了近郊旅游休闲度假产业,而北碚老城仅以居住功能为主,缺乏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和休闲活动空间,北碚最富魅力的老城中心滨江核心区域在旅游休闲度假等在提供公共服务的空间上缺位。滨江岸线整体缺乏可承载丰富公共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难以吸引人群活动,缺乏活力。各类历史文化设施点相对封闭,与周边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缺乏联系。

2.5 环境风貌

北碚老城建设低端、同质化,北碚城市气质正面临巨大挑战。老城滨江片区格局尚存,街巷空间风貌渐失,广告店招杂乱,缺乏标识导引,蓝色铁皮屋顶影响城市第五立面景观风貌。滨江地区临山近水,但景观视线被遮挡,山水城联系被阻断。

3 更新规划设计策略

3.1 修复生态岸线

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通过自然观察掌握当地植物、动物的生态环境条件,以最小的人工干预,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岸线休闲空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保留现状场地原生生态基底,采用低冲击方式,建立生态廊道和栖息地,以最小干预的方式通过栈道系统和多处亭台,打造一个保持原有地质地貌及植被特征、又具备可进入性的游憩空间。结合功能分区和场地现状,将设计范围岸线分为不同段落,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采用不同的岸线处理方式,分区段修复生态环境,恢复原生生态系统,营造季节性特色景观。结合嘉陵江的水文资料,针对不同季节洪水位变化情况,布局高低变化的活动场地,制定相应的岸线利用方案。

在老城中心城市景观区段,设置种植设施,增加藤本植物等弱化原有硬质环境界面,保留观赏性强、能体现场地记忆的植被,运用乔木缓和地形高差,塑造协调的植物层次感。在老城中心区之外的自然景观区段尽量采用生态型岸线形式,结合现状整理地形,清除现场砂石,补植地被,划分地被种类,引入适合本土生态环境的优良植物品种。针对消落带水位高差变化大的特殊性,选择可淹没植被,丰富其多样性,创造有特色的植被景观环境。注重植物的乡土性和观赏性,强调市民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增加河岸栖息地生态功能,设置绿植观赏区、生态示范观赏点、鸟类观察区,在岸线林间听鸟叫蝉鸣,亲近感受自然。重点保护北碚江畔石滩,保护以碚石为代表的山地岩石水岸特色风貌,保留地方自然生态特色。

3.2 激活人文要素

传承北碚历史特色,融合多元文化,汇集各类城市文化交流活动,激活人文要素,再现山灵水秀文人书院云集的文化高地。延续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时期北碚老城格局,保护利用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体育场、北碚公园等人文资源,将原峡防局旧址(文昌宫)修缮为卢作孚纪念馆,贯通馆前广场与碚石的空间联系,提升文化活力。让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保护利用起来,打开人文资源封闭的界面,增加滨江步行道,连接周边公共活动空间或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层面连起来、用起来,同时结合周围环境,拆除局部围墙等设施,使人文资源露出来[2]。

通过马鞍溪运动休闲带、龙岗创意休闲带、静宁路文化巷等公共空间轴,引导西南大学向滨江连通开放,实现校城融合,学校为城市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的文化场所与开敞空间,社会为学校营造更多的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山崖游憩步道、滨江林荫步道、江上观光水道,对嘉陵江两岸的自然人文资源点进行串联整合,以老城中心滨江区域、金刚碑古镇等作为城市更新触媒地区,带动激活整个滨江地带。

3.3 优化道路交通

分离过境交通,取消碚峡路原规划在交通结构上的快速路功能,仅作为连接两岸中心区的服务性生活主干道。弱化滨江交通,下穿一条滨江车行道,分离滨江过境交通,形成500 m长的嘉陵江散步大道,新建碚峡北路和朝阳东路,将碚东立交转盘交通引入碚峡北路,使老城中心区滨江地带形成不受机动交通阻断的连续带状公共开放空间。外迁长途车站、截留入口车流,优化公交线路、调增公交站场,在老城中心区入口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精细化路网交通组织,打通断头路、增强道路通达性等措施实现内部交通稳静化,同时增加滨江核心区域的到达性。

营建休闲、精致、慢生活的北碚老城中心区,围绕滨江、山脊、溪流、公园、人文节点和商业节点等打造北碚特色慢行系统。慢行系统由自行车道与步道组成,自行车道由“公园骑行道+道路骑行道”构成,步行道由“景观步道+历史步道+商业步道”构成,其中,商业步行街即中山路步行街,历史步道即沿龙岗崖线区域,景观步道即龙溪路-滨江路-环北碚公园区域与沿郭家沱、朝阳岗崖线区域。利用自行车道、步道串联老城中心区各个绿岛公园、提升慢行体验乐趣,串联文化建筑群落、强化老城人文体验。

3.4 塑造公共空间

沿“三溪(龙凤溪、马鞍溪、观音溪)”“三岗(朝阳岗、龙岗、郭家沱岗山脊线)”规划6条自北碚老城区延伸至滨江的生态公共活动空间廊道,并与城市开放空间连接,彰显“溪岗相间”的山水格局特色。不同高差的场地塑造不同的特色空间,自上而下形成视线开阔的观江平台,利用坡道、构架在陡坡地形上打造可停留的活动空间、季节性淹没平台,在临江滩涂上打造各种亲水活动场地,提高亲水活动空间的可达性。

通过下穿滨江路、改道碚东立交,将滨江公园与中山路步行街、北碚公园连为一体,形成连续的带状滨江公园,并带动南京路片区更新、体育场改造等,缝合城市与滨江,拉近人与水岸的距离,大幅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对内提高宜居品质,对外增强旅游吸引力。充分考虑了各类人群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形成包括户外活动、休闲活动、码头活动、文化活动、湿地活动、野外活动等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激发滨江活力。例如,将现状体育场馆改造成休闲健身活动公园,延伸城市轴线形成集中活动的城市休闲广场,拓展历史码头文化打开滨江地带水路联系,结合西南大学片区各文化点形成文化活动中心,将马鞍溪湿地公园打造成沿江湿地体验区,利用优良生态环境基地打造成野外探险活动区域等。

3.5 提升景观风貌

提出“美丽北碚”行动计划,政府倡导、全民参与,将环境建设与公共文化相统一,提升城市环境。提出“美丽北碚公约”:①打造免费开放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滨江休闲带、文化馆、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陈列馆、体育场等。②塑造清洁整洁的街道环境,如规范广告店招、改造街道铺装、增补街道家具、美化景观环境、规范垃圾处置等。③倡导文化艺术的教育融合,如历史文化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鼓励高校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教育、宣传、展示,融合带动市民等。④倡导营造美丽的立体花园,如社区街道绿植美化、增绿添园,鼓励社区居民营造阳台、屋顶、房前、屋后的小小花园等。

4 结语

北碚老城滨江地区更新规划设计通过强化生态优先、人文激活[3],制定一系列的更新规划策略。经过多年的规划实施,目前北碚老城滨江核心段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滨江路下穿道、碚东大桥转盘引道以及碚峡北路东段、朝阳东路改线工程等已全部建成。按照规划,新建市民广场、体育公园,桥下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了宜人舒适的休闲空间,北碚公园与体育馆、步行街与滨江公园无缝衔接。南京路风貌区的整治工程已完成,金刚碑古镇开街运营,传统山水格局及街巷空间得以重现。北碚老城滨江地区的复兴之路仍在持续推进。

猜你喜欢
北碚滨江老城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丹麦DALI 5.1.2全景声,家里的角落处处有影音 滨江一号多功能影院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滨江新区日雕感怀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