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石雕文物的艺术特色和人文价值研究

2022-02-08 03:34高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圣旨牌坊石雕

高丽

(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0)

1 石雕文化的发展传承与石雕的功能属性

中华石雕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在动物骨骼、木材、玉石、泥土、石材等天然原料上进行简单的雕琢时起,石雕艺术便逐渐应运而生。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磁山遗址就曾出土过石雕人物作品,后来随着各个历史朝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工具的多样化,石雕材质的种类也不断丰富和扩大,石雕的雕刻手法和工艺更加精湛。工匠们通过在石材上进行雕刻和创作,赋予了石材丰富的文化信息,石雕成为一件件具有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特色的工艺品,丰富了中华建筑文化的宝库。

石雕相对于其他材质的雕刻作品有诸多优点,如石雕的材质一般都相对厚重和持久,不易磨损,受自然风化和人为影响较小,一般也不用经过特别的防腐处理,因此在考古发现中,石雕文物出土的数量相对较多,即使埋藏于地下数千年的石雕作品,也可以保持历史原貌和原汁原味,犹如新的一样,这也显示出了石雕材质自然的优点。

石雕文物和工艺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除了它自然的实用价值以外,最主要的是观赏性,石雕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艺术审美的自然需求,是人们爱美、崇尚美好生活的象征。石雕也是王公贵族生活家居中的重要摆件,成为上层社会人士争相收藏的对象,此外,还有很多小的石雕艺术品,可以作为饰品佩戴,和玉石雕刻饰品一样,成为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同时,石雕艺术也与古代社会的宗教文化相联系,比如古代时期很多宗教仪式和墓葬中会见到石雕文物,它们和金器、银器、铜器、玉器等陪葬品的功能是一致的。随着我国道教文化的发展以及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我国石雕文化中也诞生了许多与宗教有关的石雕艺术作品。比如我们熟知的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等,还有诸多的摩崖造像等石刻文物,都是我国石雕文化的艺术宝库,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石雕技艺水平。

2 明清石雕文物的工艺特色和题材

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末期,但却是石雕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这得益于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为雕刻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源泉。明清时期的石雕除了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和民间建筑之外,还出现了大量观赏类的生活用品,用于室内装饰和陈列功能,可以有效提升明清民居的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因此,受到文人雅士和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明清石雕文物取材较为广泛,有汉白玉、花岗岩、青石、大理石、太湖石、寿山石等,都可以成为工匠雕刻的对象。明清石雕工艺在继承前代石雕技艺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发展,比如在雕工方面更加精细和流畅,造型更趋于多样。以明清民居建筑为例,在我国各地的明清传统村落中可以随处看到明清石雕的精湛工艺,如石墩、石柱、祠堂、石坊、村庙、拴马石、影壁、斗拱、石亭、石狮、石桥等建筑构件上,都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石雕作品。题材非常丰富,既有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山川植物、珍禽异兽,也有人物和神话故事等题材,这些作品朴实无华、构思巧妙,体现了明清时期传统村落的诗情画意和艺术品位。

例如,众所周知的卢沟桥石雕艺术,北京卢沟桥是纪念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历史文物,距今已有数百年之久,也是我国华北地区最长的古代石桥。据记载,卢沟桥从明朝到清朝经历了十多次重修,于清代康熙年间被洪水冲毁后又进行了重建,卢沟桥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狮子多,这些形态各异、生动传神的石狮子有五百多个,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身旁,有的狮子则是在玩耍,每个石狮都各具特色。此外,卢沟桥还有280多根石质望柱,在栏板石上也都有精美的花卉纹饰,桥的两头还有大型的石狮和石象。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雕艺术,展示了明清时期石雕工艺的精湛水平,成为我国石雕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人民群众永远铭记的革命历史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3 明清传统民居的石雕艺术和人文价值

石雕艺术是古代社会发展和人文价值的见证,明清石雕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民俗文化信息,是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物资料。如我国的徽派建筑石雕艺术,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徽派建筑的审美价值和重视商业文化的习俗。徽派建筑主要集中于徽州、黄山、绩溪、婺源一带,在中华建筑文化中自成一派,其中的石雕艺术也被成为徽州三雕之一。明清时期徽商较为繁荣,为了彰显徽商经济实力和家风,一般徽商的宅院都比较讲究,注重建筑质量和纹饰特色,可以光宗耀祖,展示家族的实力。在屋檐、栏杆、栏板、亭子、井口等建筑构件上,随处可见人物、山水、花卉、鸟兽题材的石雕艺术(图1),这一幅幅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成为展示徽派建筑文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和文物资料。徽派石雕作品十分注重图案和装饰,体现了高超的装饰艺术和审美水平。

图1 徽派建筑清代石雕

又如,山西王家大院石雕艺术(图2),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了家族重视家风和子女教育的人文价值。王家大院是明清时期王氏家族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明清传统建筑艺术的历史文化村落。王家大院的石雕艺术丰富多彩,石雕题材既有植物花卉、梅兰竹菊、麒麟送子、镇邪貔貅、龙凤呈祥等各种吉祥图案,也有各类传统的几何纹饰雕刻图案。雕刻手法有平雕、镂雕、圆雕、内雕、浮雕等,工艺精湛,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形状有圆形、方形、几何形、花瓣形等。比如,王家大院很多墙壁都镶嵌着精美的石刻图案,其中一幅叫作《吴牛喘月》,雕刻的内容是水牛害怕太阳的炙烤,晚上误以为月亮就是太阳,吓得水牛浑身流汗,也是寓意做人做事要谨慎笃行。还有石雕《乳姑奉亲》,刻画的是传统的二十四孝之一的故事,传说一位老人年事已高,不能自己吃饭,她的媳妇用自己乳汁喂食婆婆的感人故事,这幅石雕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敬老人的美德和价值观。石雕《麒麟送子》描述的是童子童孙骑着麒麟神兽,后面跟着一位送子神仙,寓意家族人丁兴旺,香火不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道德和多子多福的观念。

图2 山西王家大院石雕

明清民居拴马桩石雕艺术。拴马桩是我国具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国明清传统民居中,经常见到各种精雕细刻的拴马桩,它体现了明清社会的交通历史发展和人文价值。马和马车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依然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家家户户有马的,一般都会有拴马桩,在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宅院中,拴马桩和其他生活用具一样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的拴马桩形态各异,题材丰富多样,比较常见的有桃形、人物、狮子、老虎、龙、麒麟、猴子等动物造型(图3)。拴马桩的高度一般在2米左右,以方形桩和菱形桩居多。拴马桩既是一种生活物品,也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既是一件实用的器物,又具备装饰性和观赏性。有的拴马桩上还刻有文字,记录制作的年号和工匠姓名,因此,通过研究拴马桩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和石雕技艺。

图3 清代民居中的拴马桩石雕

4 明清时期石雕牌坊艺术与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我国各地都建有精美石质牌坊,这些牌坊既是石雕艺术的精品力作,也蕴含着当时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价值和内涵。比如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的父子进士牌坊(图4),此牌坊是为纪念明嘉靖年进士胡文、万历年进士胡士鳌父子而建,镌刻着坊主的相关社会事迹和从政经历。牌坊的石材为花岗岩,仿木结构,东西朝向,牌坊造型为四柱三间五楼,高和宽均为9.6米,据说牌坊的主楼檐下有恩荣竖匾,后遗失,牌坊的四根石柱下还有石鼓和威严的石狮,牌坊两面都雕刻着花鸟、吉祥神兽等纹饰图案,此工艺高超的石雕牌未被破坏,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4 诏安县父子进士牌坊

再如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的四世宫保坊,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自然灾害,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十分难得。此牌坊为祭典明代当地著名的王氏官宦家族而立,牌坊上有“四世宫保”的文字雕刻,相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真迹。此牌坊面阔9米,进深3米,高达15米,牌坊下蹲坐着8座石狮,牌坊的拱门和楹柱上均雕刻有各类吉祥和富贵图案,采用了浮雕工艺,整座牌坊风格大气典雅,是明代石雕牌坊的精品力作,体现了明代书法艺术和雕刻工艺的繁荣景象,既有重要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又有重大的文物研究价值。据悉,当地的新城镇曾经建有数十座风格相似的石牌坊或砖石牌坊,但多数都损毁了,因此,能够完整地保留下这座精美的石雕牌坊是非常珍贵和幸运的,经过当地文物部门和社会群众的共同保护,该牌坊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其他特色石雕文物的艺术特色

一是明清圣旨碑石雕艺术。圣旨碑是为记载皇帝的圣旨而雕刻的石刻文物,在我国明清时期较为常见。圣旨碑作代表皇帝的威严,因此圣旨碑一般都具有较为独特的风格和纹饰特色。圣旨碑一般包括碑首、碑身、碑座、碑帽、碑文等组成部分,根据题材又可以分为功德碑、敕赐碑、贞节碑、诰封碑等,一般都是对皇帝圣旨的真实记述,因此,圣旨碑有重要的实物资料记载的作用。从纹饰来看,圣旨碑上一般都雕刻有龙的图案,龙本身也是天子的象征,在圣旨碑上龙的纹饰也较为常见。比如,根据考古发现,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就曾经发现过明朝时期的圣旨碑,为汉白玉材质,高6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圣旨碑的上部碑帽的正反两面均刻有浮雕工艺的双龙戏珠图案,龙鳞层次分明,龙爪刚劲有力,栩栩如生,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收藏价值。

又如湖北荆门圣旨碑,为明代成化二年(1466)的圣旨碑,碑身的碑文由于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字迹已经模糊,但是圣旨的字样依旧清晰可见,此圣旨碑的碑文中记述:“成化元年,李公思恭,献大麦50石,小麦350石,谷400石,拯救了襄阳灾民。此功德无量。大明成化二年立。”此碑记载了成化元年(1465)当地发生了旱灾,闹饥荒,皇帝下旨,号召当地积极捐料救灾,李思恭得知以后,将自家存储的粮食无私地捐献出来,皇帝知道后,为了表彰他助人济困的高尚品质和功德,特别下旨立碑记录此功绩。因此,此碑也体现了明代时期社会发展状况,记录了自然灾害历史事件,是介绍当地历史故事和名人功绩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是四川泸县明清龙桥石雕艺术。我国四川省泸县有“中国龙文化之乡”的美誉,据文物普查数据显示,该县有一百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桥,而且这些古桥上一般都雕有石龙,在当地也被称为龙桥(图5)。这些龙桥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桥墩上的龙形雕刻,经过明清时期工匠的精心雕琢,这些不同造型的石雕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成为龙形题材石雕的文化宝库,成为泸县龙文化的重要文物代表。

图5 四川泸县明代龙脑桥龙形石雕

三是明清墓葬石雕文物艺术。根据我国考古发现,各类墓葬中和墓葬周围都可以经常看到石雕文物的身影,从汉代的画像石艺术到明清时期的石雕守护文物,都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例如,2012年山东省滨州市一处吴氏家族墓地曾出土了石马、石羊、石人等大型石雕,据考古资料显示,这些石雕为海丰吴氏祖茔守护者,其中的石马体量较大,长约2.50米、宽0.6米、高1.8米,重达4吨,而且雕琢工艺精湛,马身各部位纹饰清晰自然,工艺讲究,是当地吴氏家族为其家族墓地所制,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官贵族阶层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

6 结语

明清石雕艺术是中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明清石雕作品和文物上记载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和民俗文化,是明清社会发展的缩影和见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信息。因此,各级文物保护机构要切实加强研究和保护明清石雕文物,特别是对民间流散的石刻文物的保护和收集,提升社会各界文物保护意识,对实现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向心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猜你喜欢
圣旨牌坊石雕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你知道古代圣旨和纸钞是怎样防伪的吗
古代为什么不假造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皇帝的圣旨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白家牌坊
西递牌坊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