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公仁寿堂记”石碑探析

2022-02-08 03:34黄群秀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仁寿石碑福州

黄群秀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福建 福州 350015)

时势造英雄。战火纷飞的近代中国,造就了萨镇冰的传奇一生。萨镇冰(图1),字鼎铭,1859年出生于福州闽县澳桥下(今鼓楼区福州大酒家附近)。其出生不久后,母亲便去世。父亲续弦后,萨镇冰寄宿于三坊七巷黄巷叔父萨铿藩家中。萨镇冰与海军产生联系,最早竟是迫于生计。1869年,船政学堂在三坊七巷招生。毕竟寄人篱下多有不便,当萨镇冰听说这所新式学堂管吃、管住、给发奖金时,毅然前往报名。通过入学考试后,萨镇冰顺利成为船政后学堂驾驶专业第二届的学生。1876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深造。扎实的海军知识和技能,使萨镇冰在此后生涯中与海军结下不解之缘。清末,其先后担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直至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时期任海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首届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显要职务。

图1 民国海军上将萨镇冰

泉山,即冶山,是福州最早的城址。《史记》记载:“闽之有城,自冶而始。”在泉山古迹内有一栋清净、淡雅的小巧建筑,即为萨镇冰晚年居住的仁寿堂。这是一座长宽约为15米的方形全木两层楼房,上下各有六间房间。在仁寿堂堂侧曾立有一方“萨公仁寿堂记”石碑。萨镇冰是近代中国著名海军将领,这方碑文中清楚记录其事迹,是萨镇冰为官处事的生动写照。以下是“萨公仁寿堂记”石碑(图2)的原文及释义:

图2 1948年“萨公仁寿堂记”石碑

海军上将萨公仁寿堂石碑

《萨公仁寿堂记》

仁寿堂者,海军上将萨公燕居之所也。往岁戊寅,公年八十,都人士及旧时袍泽相聚而谋曰:“何以寿公?传之无斁。”乃购泉山左近马氏宅,因其栋宇而新之。修者,崇者,狭者,广者,悉如制,五阅月而堂成。董其役者,陈君培锟也。时方有日本兵事,公亦不遑宁处,先赴南洋,旋入蜀,历滇、桂、湘、黔、陕、甘,凡八稔,兵解始归而居之。今岁戊子,公九十矣。曩欲寿公者,复相与谋曰:“寻常颂辞,非所以厚公也;堂成而记阙如,亦非所以重工事也。”以属兆锵,谓兆锵少公三岁,齿相埒,又夙隶舟师也。则敬诺。窃思公之名德,虽远在友邦,闻者慕思,见者心折。其为政治军也,若总理国务,若管领海军,若主持省政,一本宽柔,士民悦服;其与人也,无贫富贵贱,皆谦而礼下之;其为善也,若耆欲,无食者食之,无衣者衣之,无所归者庐舍之。自奉则觳薄如寒素然。惟其外臞而内腴,斯能老而不衰,非所谓仁者寿欤!今也,山堂起居,人将曰:“堂之奕奕,可以宴客;堂之穆穆,可以聚族。”而公则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无日不往来于方寸间。斯人也,斯堂也,其天资之,地毗之,而以绎来兹乎。爰书于石,俾勿坏。海军轮机中将陈兆锵拜撰;福建省参议会议长丁超五拜书;陈绍宽、杨敬修、陈培锟、高登艇、雷寿彭、吴山、李世甲、李午亭、丘汉平、陈遵统、林柏棠、王孝泉、史家麟、杨廷玉、林鼎华、沈筍玉、韩玉衡、杨逾、李熙年、方莹、陈海瀛、魏熙滋、黄荫、庄公辅、陈煦、陈调晨、张乃武、王康年、李允彬、林可、毛一丰、林心恪、黄震亚、林瑊、林肇宏、陈国瑜、张寅、陈景焜、陈国璆、石纪麟、王赓年、蔡达三、陈子奋、曾克兑、李向樟、郭频、刘学基、郑贞、藩方熺、藩同敬同敬献。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谷旦。

译文:海军上将萨公仁寿堂石碑

《萨公仁寿堂记》

仁寿堂,是海军上将萨镇冰晚年休养的住所。戊寅年(1938),萨镇冰八十岁,福州本地乡民及过去的官场同僚聚在一起商量:用什么给萨公祝寿比较合适呢?大伙商量后决定集资购买泉山附近的马氏宅子将其翻新后送给萨公。修缮时,其高度、宽度、面积等都按一定的规制,五个月后完工。工程监督由陈培锟负责。当时正值日本侵华,萨公不愿待在敌后闲居,先后赴南洋、四川、云南、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甘肃,抗战胜利后,回福州居住。戊子年(1948),以往为萨镇冰祝寿者又聚在一起商量说:“寻常歌颂的辞藻,都不足以赞美萨公。建设仁寿堂的目的并非只是为萨镇冰建一座寓所(更重在对萨公人品的弘扬),如今仁寿堂已经建成,但是却还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记载。”萨镇冰的部下陈兆锵,比萨镇冰小三岁,年龄相仿,过去又同属于水师,那么记录之事就由陈兆锵负责最为合适。萨镇冰的名声和功德远赴海外,听者仰慕,见着心服。在政治军事上,不论是总理国务,还是管理海军,或是主持省政,都是一如既往地宽厚仁和,士民都心悦诚服;在为人处世方面,无论对方是贫富贵贱,萨镇冰都以礼待之;在做善事方面,萨镇冰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即没有饭吃的给予饭吃,没有衣服穿的给其衣服穿,没有住所的给其住所。但萨镇冰自己却单薄贫寒朴素。像萨镇冰这样外表消瘦而内心充盈,年纪大却不衰老的人,不正是所谓的仁寿者吗!现在,萨镇冰在泉山仁寿堂起居,人们都赞美道:“仁寿堂的宽敞可以招待客人;仁寿堂的庄严也可以用来族人聚会。”萨镇冰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没有一刻不想着方寸之间。萨公、仁寿堂都是天地的馈赠,这就是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把这件事刻在石碑上,以使它不被破坏。海军轮机中将陈兆锵撰;福建省参议会议长丁超五书;陈绍宽、杨敬修、陈培锟、高登艇、雷寿彭、吴山、李世甲、李午亭、丘汉平、陈遵统、林柏棠、王孝泉、史家麟、杨廷玉、林鼎华、沈筍玉、韩玉衡、杨逾、李熙年、方莹、陈海瀛、魏熙滋、黄荫、庄公辅、陈煦、陈调晨、张乃武、王康年、李允彬、林可、毛一丰、林心恪、黄震亚、林瑊、林肇宏、陈国瑜、张寅、陈景焜、陈国璆、石纪麟、王赓年、蔡达三、陈子奋、曾克兑、李向樟、郭频、刘学基、郑贞、藩方熺、藩同敬同敬献。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谷旦。

仁寿堂是萨镇冰八十大寿时旁人集资为其修缮的住所。萨镇冰在福州居住过的寓所大致有五处,如三坊七巷中的黄巷、朱紫坊22号的萨氏府邸等,但这些都是其族兄的产业,并非萨镇冰自己的房产。1938年,萨镇冰已八十岁,仍是寄宿于他人寓所。虽他本人毫不在意,但周围的乡亲、同事却认为不应该这样。但为感念萨公功德,萨镇冰旧时同事海军中将陈兆锵、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丁超五、福建省财政厅长陈培锟及其他社会各界数十人便以贺寿之名,集资在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路购得马氏宅子(今福州市鼓楼区能补天巷23号),修缮一新后,定名“萨公仁寿堂”,于萨镇冰八十大寿时赠予萨公。仁寿堂兴建及落成期间,萨镇冰受福建省政府的邀请赴南洋考察。回国后正逢抗日战争,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不甘家中闲居,奔走于全国各省宣传抗日救国。抗战胜利后,这位漂泊半生的老人回到福州定居于仁寿堂。他对这座小楼十分满意,在其所著的《仁寿堂诗并序》中对此事有详细记录:“戊寅之岁,余年八十。里中诸君子暨旧时袍泽为集赀筑堂,名曰仁寿。时余方西游……逾八年始归里,即居是堂。”为感激为其修建仁寿堂的诸君,萨镇冰作诗:“群君昔日建华堂,仁寿为名意绪长,使我老年身有托,倚栏及见国威扬。”他将楼下中间的房间作为自己卧室,左边的房间作为客厅,其他剩余的十间房间则分给无家可归的族人居住,包括守寡的族弟媳桂生嫂及两孩子、幼丧父母的萨本勋和萨本崐两兄妹等。萨镇冰在仁寿堂渡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六年时光,直至1952年病逝,享年94岁。萨镇冰生前曾留下遗嘱:在其去世后将仁寿堂捐献给政府。2013年,仁寿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萨镇冰七十诞辰、南港(今闽侯南通地区)救灾时,乡民便要为其祝寿,但他执意不肯。1948年,萨镇冰九十大寿。虽萨镇冰依然反对庆寿,但福州各界人士、乡民还是成立了祝寿组织委员会,并在福州南台吉祥山救火联合会新厦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除“剑社”发起的折枝诗宣唱会外,萨镇冰谢绝其他任何祝寿形式。但即便如此,仁寿堂依然挂满了与“仁”和“寿”相关的寿诗、寿联。

在萨镇冰九十诞辰(图3)之际,仁寿堂的堂侧也多了一方石碑,即为“萨公仁寿堂记”石碑。此前,在商讨如何为萨公祝寿之事时,众人商议由陈兆锵撰写《海军上将萨公仁寿堂记》,并将其刻在青石碑上,立于仁寿堂。这方石碑后由萨镇冰的侄孙萨本钟、萨强收藏。2017年9月,萨本钟、萨强将其捐赠给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其另捐赠萨镇冰佩戴过的徽章2枚、藤箱1件、眼镜1副、钢笔1支、全国政协会议纪念册2本、萨镇冰参加1950年福建省中苏友好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的合影1张,在此不加赘述。

图3 1948年春萨镇冰九十华诞时,子福钧、媳商子玉返榕,与萨镇冰共影于仁寿堂侧石阶上

这方石碑为三级文物,碑身高108厘米,宽55.5厘米,厚5.5厘米。青石材质,边沿破损,底座残缺。碑额篆体,碑文楷体,碑额部分文字残缺,据史料记载原文共计572个字。虽青石作为碑石有其天然优势而运用广泛,但也存在质地较脆、不耐腐蚀、易风化等的缺点。所以久而久之在碑石的表面和边缘有些许缺损,但总体不碍阅读,除碑额残缺部分,其他文字均清晰可辨。一般类似纪念事业、功勋的石碑,除镌刻文字外,会辅之以图案,但这方石碑只有正面镌刻文字,四周并无花纹修饰,这正与萨镇冰低调的性格、简朴的作风相呼应。

从碑文内容看,文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记录此事的经过;另一部分是记录祝寿者姓名。在开篇即指出修建仁寿堂的目的:基于萨镇冰的功绩及人品,所以社会各界主动集资修建仁寿堂以作萨镇冰八十大寿的贺礼。后又提到修建仁寿堂更重要的目的,也是撰此文、立此碑的意义在于对萨镇冰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美德加以记录和弘扬,使之广为流传、功昭后人。碑文言简意赅地记录萨镇冰的任职履历、为人处世、热心公益,赞颂其戎马一生、殷勤国事、礼贤下士的高风亮节,表达了社会各界、友人等对萨公人格的敬仰及康宁长寿的祝福之情。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高官”常常与“厚禄”相联系,“升官”往往与“发财”有关,但身居要职的萨镇冰却并非如此,两袖清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是大家眼中的萨镇冰。他在职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每一岗位都广受同僚钦佩和敬慕,近代著名的福州作家冰心称其为“平民省长”;私下更是热心公益,或利用公职,或贡献个人收入,赈灾济困,建桥修路,创建医院,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不遗余力,因此在民间也深受百姓爱戴,有“萨菩萨”的雅称。正是这种高尚的品格,使出身名门、曾担任三朝官职的萨镇冰清贫一生,不仅没有置过一处房产,而且也未置办过一亩田地,在他人眼中甚至还有些许“穷”,但难能可贵的是受到同僚的敬佩和老百姓的“一致好评”。正因如此,在萨镇冰八十大寿时,无论其如何拒绝,大伙依然为其集资修建仁寿堂,结束他“寄人篱下”“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其九十大寿时,又通过立碑将其事迹和品德加以宣传。

另外,石碑中对修缮过程、工程监工、修建时长、石碑内容等都作简单介绍,文末还对记录者、书写者、祝寿者共52人予以记录。仔细深究,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有个共同特点:属福州籍,且都曾就职于中国近代海军,如民国海军总长陈绍宽、民国海军总司令部少将候补员杨敬修、民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李世甲、民国海军总司令部上校候补员沈筍玉、民国海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韩玉衡、新中国华东海军研究会委员方莹等。福州自古以来不仅造船业发达,古代曾诞生过“温麻五会”、水密隔舱福船等著名船型,而且也培养出无数走南闯北的水手家族。清末在福州设置的船政,造军舰、育人才,因此中国近代许多海军或是福州籍,或是毕业于船政系列学校。李鸿章曾说:“闽将辈出,赫跃于时。”的确,近代中国的骨干力量多数与福州有关,仅在此石碑中记录的福州籍的海军祝寿者就有好几位,更是印证了近代福州深厚的海军文化底蕴、“无闽不成军”的独特历史。

“萨公仁寿堂记”石碑是研究萨镇冰生平功绩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记录近代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珍贵文物,更体现了善良的中国人自古以来乐于助人、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美德。海军史专家陈悦曾经对这方石碑作出高度评价:“可以说如同萨镇冰的纪念碑一般。”由此可见这方石碑的珍贵价值。

猜你喜欢
仁寿石碑福州
浅析仁寿彩陶的历史发展与传承策略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仁寿灌蛋”技惊四座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兰州行吟 (三首)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寻味福州
想起那座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