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龙兴寺历史沿革与建筑特征探析

2022-02-08 03:34简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龙兴碧落大雄宝殿

简莉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龙兴寺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中心地带,创建于初唐,原名“碧落观”,宋朝时更名为“龙兴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朝向坐北朝南,前后为现状相对完整的三进院落(图1)。

图1 龙兴寺鸟瞰图

龙兴寺现存元代、清代和民国时期文物建筑,共有5座。中轴线两侧建筑基本为对称分布,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有:山门(新建)、碧落碑亭(新建)、大雄宝殿(元)、大雄宝殿北碑廊(新建)、龙兴塔(清)。中轴线两侧有:管理用房(新建)、接待用房(新建)、办公室(新建)、卫生间(新建)、东西配房(新建)、东西厢房(民国)、东碑廊(民国)、库房(新建)。龙兴塔北侧新建花园,迁移建设有四角亭,大雄宝殿后檐贴墙建碑廊。(图2)

图2 龙兴寺总平面图

龙兴寺其他文物遗存主要包括大雄宝殿内供奉的7尊元代彩塑、大雄宝殿内壁民国时期绘制的18.95平方米水墨壁画以及5通唐代至民国时期的碑刻。

龙兴寺的核心文物分别为大雄宝殿及殿内塑像(元)、龙兴塔(清)、碧落碑(唐)。大雄宝殿及殿内塑像是当地早期建筑手法及塑像塑造工艺的代表。龙兴塔为13级楼阁式砖塔,是新绛县最高且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碧落碑为唐代碑刻中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书法研究价值。

1 历史沿革

据民国十七年(1928)《新绛县志》记载,龙兴寺创建于唐代初年,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改名为“龙兴宫”,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同年,韩王李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谌、李为他们已故的母亲房氏太妃建造石像祈福,并设立碧落碑。至唐会昌五年(845),龙兴寺内的建筑毁之殆尽,唯塔院寺得以保存。

据宋代欧阳修所著《集古录跋尾》载:“碧落碑,在绛州龙兴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世传为碧落碑。……又云‘哀子李训、谊、、谌为妣妃造石像’”。另据宋代董逌所著《广川书跋》载:“……余至绛州龙兴宫,考其记,知旧为碧落观。”又据清代盛纲所撰《重修宝塔记》载:“绛州城北隅有塔焉,……考州志不详所自建,塔内有碑其文漫没不可卒读,谓建自李唐开国初,高八级,年久圮坏矣。”。

综上资料分析,龙兴寺历史沿革为:唐代初年创建龙兴寺,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改称“龙兴宫”。唐总章三年(670)韩王李元嘉之子训、谊、谌、为其先妣房氏太妃造像祈福立“碧落碑”。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又改名“龙兴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龙兴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龙兴塔年久塌圮,故集资修建,增高为13级。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龙兴塔。1991年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绛县人民政府发动全县干部群众捐资80万元,整修殿宇、加固寺基、新砌台阶、新建山门及碧落碑亭等。此次修缮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修,形成了龙兴寺现有的院落规模和布局状况。1997年版《新绛县志》记载:“大殿坐北向南,殿前左右有关公殿、娘娘殿,左侧留有山门,前有韦陀楼及西厢房,殿后有13级宝塔。”但这个格局何时形成、何时变化并无记载。1995年12月7日,新绛县人民政府将龙兴寺公布为新绛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龙兴寺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龙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大雄宝殿(图3)

图3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坐北向南,位于中轴线龙兴塔南侧,距龙兴塔6.19米,该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五架四椽),六缝梁架,平面呈矩形,明、次间梁架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两山为前后乳栿对接承载屋顶,两山条砖砌五花山墙封护,单檐悬山顶。

大雄宝殿前檐砌筑台基,其余三面为院面,台基平面长方形,高1.3米,东、西总宽21.3米,南、北总深10.3米,建筑面积218平方米。台帮为条砖砌筑,周边砌筑花篮墙。大雄宝殿墙体为夹心墙构造,前檐墙内外壁下脚砌筑槛墙,背里为土坯砖砌筑,槛墙上外壁为红灰抹面,内壁罩白灰。后檐墙内壁白灰抹面,外壁甃条砖呈八顺一丁淌白砌筑,墙头上部为两层线道砖顺砌收头。山墙为五花山墙,墙头依梁架结构的层次及转折关系凸出线道砖两层,再用条砖平砌成斜坡状收顶。

大雄宝殿用柱共计14根,分为前檐柱6根,后檐柱6根,两山中柱各1根。明间前檐柱子通体外露,柱间安置装修,柱脚设青石质础石支顶。其余柱子均为暗柱,柱头施普拍枋、阑额丁字形连构柱头。础石为素面低鼓,方形础盘。大雄宝殿前后檐铺作共计18朵,其中前檐柱头铺作6朵,补间铺作6朵,后檐柱头铺作共计6朵,不设补间铺作。前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计心造。前檐补间铺作为五铺作用真昂,计心造。后檐柱头铺作前檐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里转偷心造,外转计心造。

大雄宝殿明、次间梁架结构相同,前后檐柱头铺作间跨设四椽栿,栿身断面圆形。栿背于平槫结点位置设蜀柱(明间东缝为驼峰),相邻梁缝的蜀柱间设顺身串纵向连构。蜀柱上设斗,斗内捧节令栱与平梁十字相构,托短替,承平槫。两山梁架为前后乳栿相对,结构于中柱柱身,中柱头直接支顶平梁底皮。除不设叉手以外,其他结构同于明次间。大雄宝殿屋面为筒板布瓦覆顶,两山以披水瓦收边。现存屋面脊饰形制为绿琉璃素面脊筒,黄绿大吻,绿琉璃剪边,前坡黄绿琉璃房心,不设垂脊。大雄宝殿前檐墙于明间设六抹槅扇6扇,为三交菱花心屉。槅扇四向设槛框,上槛与阑额间设迎风板6块。两次间及稍间设直棂窗,窗槛框交圈结构。

大雄宝殿殿内神台塑像为元代原物,神台为砖雕须弥座式,其上设“三身佛”与胁侍菩萨等塑像七尊。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塑像,两侧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塑像和卢舍那佛塑像,三佛皆盘腿结跏趺坐。三身佛前设立4尊造像,分别为观音菩萨骑朝天犼兽像、地藏菩萨骑独角兽像、文殊菩萨骑青狮像、普贤菩萨骑白象像。主像毗卢遮那佛高达4.5米,姿态端庄、面庞丰满、衣纹流畅,各尊菩萨高大威严、体态丰盈、眉清目秀。整体造像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比例匀称、设色得当,是我国元代雕塑艺术中的上乘佳作与代表之作,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大雄宝殿两次间隔墙内壁山花象眼处,保留有民国期间绘制的水墨壁画12.2平方米。前檐栱眼壁内壁,保留有民国期间绘制的水墨壁画6.75平方米,明次间四椽栿及平梁上保留有地方风格的彩绘。

3 龙兴塔(图4)

图4 龙兴塔

据碑志记载,龙兴塔始建于唐,创建时为8层,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年久失修,宝塔部分结构坍塌损坏,遂进行大规模修缮,将宝塔以青砖外皮重新包覆,并将塔身增高至13层。现存的龙兴塔高约42米,塔基每边长4.3米,呈平面八角形,砖木混构楼阁式砖塔。宝塔四周有清代及民国时期整修龙兴塔的碑记3通、经幢1座。龙兴塔塔内中空,塔身由青砖砌筑而成,塔内设置木质楼梯,可直登至塔顶。砖塔由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外设有塔檐,檐下为仿木结构的砖雕椽、柱、斗栱等。龙兴塔底层南面设置砖券拱门一座,券门两侧有砖雕楹联一副,内容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该塔时,绛州知州武进题写的“雷雨平临咫尺看龙门之变,慈云遥接飞腾争雁塔之高”。券门两侧设置佛龛,西侧佛龛内还有唐代石雕坐佛1尊。2层以上的南北面均辟有假券门,6层与13层西面则辟有真券门,用于登高眺望风景。

宝塔塔基砌筑于院面以下,院面以上直接砌筑塔身,塔壁条砖与地面相接。塔体南、北立面每层设券洞口(个别券洞为盲窗),塔体东、西立面6层设券洞口各1、13层设盲窗各1。塔体外壁2~13层均用单皮白灰抹面,1层塔体外壁及其他塔檐不做抹灰处理。塔内壁1~5层为白灰抹面,其余为条砖糙砌壁体。塔内用木质楼板层分隔每层,并设木质楼梯登塔。

塔体一层南北通透,东、西壁体均向内凹3米形成龛洞,龛洞为砖叠涩四溜顶。登入2层的楼梯口设于北侧券洞之上,由塔内楼梯登上。塔门券及佛龛券同为两伏两券砌筑,南侧券洞上设“一柱擎天”匾额,两侧则用刻砖楹联“雷雨平临咫尺看龙门之变,慈云遥接飞腾争雁塔之高”。塔体二层南北设券洞,券洞同为一伏一券砌筑,券口两侧壁体为条砖顺砌,底部为条砖铺墁。南侧券洞上设“两茎仙掌”匾额。塔体三层南向设券洞,北侧塔壁上引砌券洞,为一伏一券砌筑,南侧券洞上设“三汲龙门”匾额。塔体四层为暗层,南北向塔外壁引砌券洞,为一伏一券砌筑,南侧引砌的券洞上设“四大跻空”匾额。塔体五层为南北向砌券洞,为一伏一券砌筑,南侧引砌的券洞上设“五云献瑞”匾额。塔体六层为东西向砌券洞,南北塔壁券出盲窗,为一伏一券砌筑,南侧盲窗上设“六鳌首戴”匾额。塔体七层为南北向砌券洞,一伏一券砌筑,南侧盲窗上设“七星召应”匾额。塔体八层为暗层,与七层贯通,不设楼板层,木楼梯登上八层后回转可登入九层。塔体南北向砌盲窗,为一伏一券砌筑,南侧盲窗上设“八风协律”匾额。塔体九层为南北向砌券洞,一伏一券砌筑,南侧券洞上设“九陌看花”匾额。塔体十层为北向砌券洞,南侧塔体外壁砌筑盲窗,为一伏一券砌筑,南侧盲窗上设“十圆蓉镜”匾额。塔体十一层为南向砌券洞,北侧塔体外壁砌筑盲窗,为一伏一券砌筑,南侧盲窗上设“十方一览”匾额。塔体十二层为北向砌券洞,南侧塔体外壁砌筑盲窗,为一伏一券砌筑,南侧盲窗上设“十二碧城”匾额。塔体十三层为南向砌券洞,其余东、西、北三向塔体外壁砌筑盲窗,一伏一券砌筑,南侧盲窗上设“十洲三岛”匾额。

塔顶为条砖叠涩成八边形覆钵式,再上塔刹为铸铁质地,形似葫芦,平面圆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塔刹上半部周围设8根刹链与塔顶覆钵底部拉结。塔檐为仿木斗栱椽飞式,条砖丁头向外刻成大斗,斗上托出挑栱,由两块丁头砖立砌合并构成,其上置小斗托仿木枋子两层,再上承仿木檩、椽、飞,之后反叠涩塔檐收顶。出挑栱两侧正心栱为方砖隐刻而成,其上置丁头制成的小斗,斗栱每隔一攒设正心栱。

4 碧落碑(图5)

图5 碧落碑

龙兴寺现存碑刻分别陈列于大雄宝殿的前后碑亭、碑廊内,最引人注目、最具艺术价值的还是大雄宝殿正门前的碧落碑。碧落碑为青石质地,方座圆首,碑身高2.24米、宽1.03米、厚0.21米。碑座长1.14米、宽0.74米、高0.21米。唐总章三年(670)立石,是韩王李元嘉之子李训等为其母房氏造像祈福所立,撰文、书丹人不详,共21行,满行32字,共630字。此碑碑文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狭长,结体大多上紧下松,字体优美,独具风格,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为历代书法家看重。

碧落碑的碑文全称为《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碑文整体规整且无匠气,舒展秀逸,是名载史书、享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在书法艺术史上才会具有独特的价值。董逌所著的《广川书跋》中曾有评价:“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李清照、赵明诚夫妇所著的《金石录》中称赞:“前人论书率叹其妙绝”。在钱大昕所著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就记载:“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说的是唐咸通十一年(870),郑承规奉命用正书把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座石碑上,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

5 结语

绛州古城因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酷似牛形,头南尾北卧于汾河岸畔,故有“卧牛城”之称。龙兴塔位于卧牛牛尾,为研究古城历史沿革、规划布局提供了珍贵实例。绛州古城位于汾河下游,依黄塬(原陕西地名,现已废弃)而建,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西北与东南的高差近30米。在沿西北高崖,由东向西依次布置了龙兴塔、望河楼、天主堂、绛州大堂、鼓楼、钟楼。龙兴塔高13层,表现出横空凌云、弋指蓝天的磅礴气势,是古城空间轮廓线中的重要元素。

龙兴寺选址建造于高崖之上,既可凭高远眺,又可抵御雨水洪涝灾害,展现了古人在建筑规划、选址布局等方面极高的造诣。龙兴寺内的文物建筑及附属文物,是研究古代寺庙建筑、金石学、宗教学和书法等学科的教育研究基地。龙兴寺大雄宝殿是元代遗构,在结构、形制、建造工艺等方面反映出当地建筑设计与营造的传统做法,为研究晋南地区宋元时期建筑结构特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大雄宝殿内彩塑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设色古朴,彩塑面庞丰满、姿态端庄、眉目清秀、衣纹潇洒流畅,为元代雕塑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为研究宋元时期雕塑艺术的结构、材料和工艺提供了珍贵实例。龙兴寺内唐代碑刻碧落碑的碑文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狭长,结体大多上紧下松,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

猜你喜欢
龙兴碧落大雄宝殿
PERIODIC AND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S FOR A NON-AUTONOMOUS RESPIRATORY DISEASE MODEL WITH A LAG EFFECT*
辽宁朝阳佑顺寺大雄宝殿保护探究
碧落如莲
碧落如莲
从佛寺建筑看中国人的宇宙观
不忘初心,筑基百年企业——龙城精锻董事长 庄龙兴
新月
寺庙尚未完成
碧落如莲
去看望龙兴琪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