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有效治理

2022-02-09 01:16卢丽华
传媒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职生院校高职

卢丽华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是现代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1]。作为一种开放性、交流性、虚拟性的文化,网络文化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具备传承、渗透和教育等功能[2]。与此同时,网络文化的通俗性、草根化、商业化和快餐化等特征,又容易削弱网友的自律意识,再加上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互联网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缺失,诱发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一方面会影响网友参与网络的有效性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容易危害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同样会发生,并且已经成为思政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网络失范行为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以下挑战:一是网络的虚拟行为容易引起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观念的淡化,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主义有所抬头;二是网络文化引起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可能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自由、散漫习惯的养成,不利于高职生成长成才;三是规范性不够的自媒体作品传播的非主流理念与错误思想,容易让高职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以规范的网络行为营造高职院校道德自律的网络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类型

网络失范行为是指网民个体、网络媒介、网络相关组织及管理机构所从事的那些不符合现有文化目标、价值体系或者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国家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的网络行为,属于网络不正常行为[3][4]。针对不同的主体、内容或特征对具体的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分类,比如按照网络失范行为主体来划分类别,可以分为网民失范、网络平台失范、网络媒介失范和网络管理者失范等类制;按网络规范行为来进行认定,可以分为道德伦理失范行为、法律法规失范行为、民俗风气失范行为等类别;按网络的真实性、虚拟性特征又可以分成真实的网络失范行为、虚拟的网络失范行为。不论是哪种失范行为都会对个人或社会造成伤害,损害个体自身利益、他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那么对高职生这个群体而言,都存在哪些网络失范行为和会造成什么损害呢?

(一)抄袭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16亿[5]。互联网的覆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各种信息的获取手段更便捷化。这样的网络环境给高职生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让其学习资源的获取更便捷,同时也给高职生在学习、作业、研究、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抄袭的便利。文献调查发现,在校高职生在日常学习、作业、小论文撰写、推文发布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微信、豆瓣等平台下载相关文献复制使用的情况,存在违背学术道德、剽窃他人成果的网络失范行为。这种抄袭行为,一方面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平等”“法治”等维度的规范,另一方面破坏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的风气,不仅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会破坏高职院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

(二)欺骗行为

网络的虚拟性,让活动在网络空间的个体的基本信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无论是QQ、微信、微博还是抖音、快手与小红书等媒体上的个人信息都是可以伪造、借用和修改的。这些交流工具的普及,再加上网络管理技术存在的缺陷和网络管理制度的相对不健全,是网友发生欺骗行为的重要原因。香港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有近50%的中小学生网民承认向网友撒过谎或用另一种虚假的身份结交朋友[6]。欧阳向群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在网络交往时往往缺乏真诚和责任感,有相当多的中学生认同网上欺骗行为,有比较多的学生对网上欺骗行为并不反感[7]。时昕等人(2019)选取泰州地区的三所大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违规现象突出,学生撰写作业、报告和论文会更多依赖网络已有的内容,存在复制、盗用等欺骗行为问题[8]。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欺骗行为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中,并且主要表现在作业、论文、报告和日常交流中。

(三)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主要是指运用恶意的、侮辱性的和伤害性的语言对他人进行谩骂、诋毁、讨伐和攻击的语言行为,并致使对方在心理和精神方面遭受侵害[9]。网络暴力是一种社会软暴力,具有危害的扩散性、影响的广泛性、空间的虚拟性、行为的隐蔽性等特点。由于网络中的虚拟身份、网民的匿名性以及制度和道德惩戒的缺乏,再加上大学生网络交流的“随心所欲”和“自由自在”,这种网络失范行为很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江歌案”中的“网络审判员”有很多在校大学生参与,从刚开始的发挥个人“聪明”和“才智”为“创造和发明真相”的预期理想目标设定,发展到最后成了脱离事实和法律轨道的各种仇恨的发泄,让江秋莲乃至刘鑫都无法获得一个公民应得的正常生活的权利。“刘学州自杀案”是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一开始网友关注贫穷、拐卖儿童、校园霸凌、父母义务等问题是没有错误的,但随着各种不经验证的说法的面世,对刘学州的网络霸凌开始了,最终致使刘学州无法承受选择了自杀。

(四)参与电信网络诈骗

大数据的普及,一方面让政府服务的数字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其功能也更加丰富,让百姓的生活和办事更便捷,另一方面也让个人信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风险。基于个人信息泄露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也诱导了大学生的参与,造成了极坏的社会示范。如2020年3月年,江苏苏州警方和安徽天长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犯罪组织架构底层成员均为苏州市某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10]。南京法院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典型案件中2019年刚大学毕业的丁某某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一家公司上班,工作一个月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进入了电信诈骗团伙。虽然及时主动向被害人发出预警,也避免了更多被害人被骗,但是也揭示了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亟须提高的现实需要。分析这些案例可以发现,无论是高职生还是本科生都是被朋友或熟人介绍加入电信网络诈骗团队,等发现或意识到个人参与违法行为后,有些会为了收益继续从事非法活动,有些会找机会脱离险境。

三、高职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治理策略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1]本文研究的高职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对其进行网络道德和自律教育,可以让他们正确认识、使用和发展互联网信息资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网络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进而带动全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12]。因此,新时代高职生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一)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减少“破窗效应”的发生

网络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不加管控,就会形成一种模仿和扩大的发展态势,并会形成从虚拟空间向现实社会延伸的危机。这种现象又称为“破窗效应”,指的是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所造成的暗示性或者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13],并会因这种影响产生模仿造成更大范围的不良影响。可见,要有效控制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需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如何在高职院校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呢?首先,在校园内营造网络文明的大环境,通过学生处组织开展的案例分析和警示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网络文明环境的建设形成认同感、参与感和责任感;其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整合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形成集学习、娱乐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并及时对一些垃圾信息形成屏蔽;第三,对有网络失范行为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保密式的一对一教育,并在分析他们发生失范行为原因的基础上,探索优化网络环境建设的实践。

(二)开展网络自律教育,提高高职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水平

2020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14][15]。但是由于自媒体时代的每个人既是记者也是观众,同时还是传播平台,高职生在网络上自我表达的机会持续增多增强,因此如何开展网络自律教育,提高高职生在网络场域的自我约束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学校要做好学生网络自律教育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将学生网络自律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思政,通过专业任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引导学生,使其在网络空间言论和行为都能站在宣扬主流先进文化的立场上;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案例学习和项目活动的方式加深对网络道德的理解和实践。其次,开设网络道德必修课程。在培育专业的网络道德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平。

(三)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育高职生的信息甄别能力

现在的高职生一般都是“00后”,他们比年长者和教师对互联网有着更强的信任感、依赖感和认同感,是网民的主体和生力军。对高职生而言,网络是能解决他们绝大部分生活、娱乐、工作与学习问题的重要虚拟场域,因此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网上度过的。再加上缺少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于是各种网络依赖、现实交流交际功能退化、网络语言暴力等问题也由此衍生。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形成意志坚定、人格完整、情绪稳定和有一定适应能力的网络健康心理,同时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甄别能力。高职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端正学生的上网动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生活、学习与娱乐方式,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个人价值,并因此减少他们在网络上逗留的时间。二是通过定期的案例分享,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对各种典型案例涉及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危害进行详细说明,让高职生意识到网络不是无监管的真空地带,无论是发表言论还是转发与分享各种信息资源都要注意影响,不能捏造事实陷害他人,也不能跟风实施网络暴力,更不可以从事“黄毒赌”等非法的勾当。三是运用心理工作室的力量和平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朋辈分享会、心理咨询等形式宣传网络心理健康知识,让高职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上网心态、遇到网络暴力如何处理、怎么对自己诊断网瘾、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假与优劣等。

猜你喜欢
高职生院校高职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