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路径探索

2022-02-09 01:16赵士城
传媒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新疆

唐 红 赵士城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颁发的有关学校美育的文件。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都将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纳入教育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2015年的意见基础上添加了“新时代”,结合了当今的国情及教育特点,对学校美育提出具体的部署。为了响应国家美育政策,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印发了省级层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新疆高校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中华美育精神为新疆工作、新疆美育工作提供了可以探索的路径与内容。

一、中华美育精神

“中华美育精神”一词是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时提到的,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创造,立足于家国天下、美美与共的精神情怀。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于历史、作用于现在、有利于将来。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造血系统重要一环,职责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创新与思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趋势。中华美育精神为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提供丰厚的育人资源,作为人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健康人格养成、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疆高校中华美育精神的应用现状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美育政策出台,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美育新途径。新疆高校美育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积极探索美育途径、开设美育课程、建设美育设施、培养美育人才。如新疆大学建有美育(艺术)教学研究部,负责本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打造美育课程。建有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探索美育新途径,将中华美育精神应用在教学与科研之中;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艺术学院依托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开设相关美育课程,开展相应美育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新疆财经大学开设中华美育类的选修课程、至善大讲堂,建设古色古香的国学教室,拥有国学教研室,依托美育与国学的浸润作用,探索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途径。虽然各大高校美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同时,新疆高校中华美育精神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困境:

(一)资源共享的范围不足

新疆各大高校美育课程虽各具特色,有些学校借助融合式教学,开展克隆班,与东部高校形成知识共享的教学班。但是疆内高校间没有学分相互认证的制度,各大高校的特色课程只针对自己的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不对外开放,中华美育精神不能形成高校间的课程共享、资源共享、设施共享。

(二)内容挖掘的深度不够

美育政策出台、课程思政进课堂等措施的实施,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美育精神越来越受重视,高校积极探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方法,开课程、搞活动、办展览、打比赛、请专家、办讲座,形式丰富多彩、花样出新,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审美、中华传统美学的内容挖掘上处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挖掘与研究。

(三)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精力充沛,正处于审美需要的高潮期,情感需求十分强烈,既有对形式美的追求,也有对心灵美、艺术美、科技美、社会美的思考与探索,而高校美育资源有限、场所设备不齐、师资配备不足,这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存在差距。由此可见新疆中华美育精神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还有广泛的空间等待挖掘与探索。

三、新疆高校中华美育精神教学的价值

(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支撑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4]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故事,同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情感价值、共同的道德规范,使中国人在多次面临困境时,选择了休戚与共、命运与共。同时,美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视的育人理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阐释了在古代教育中诗歌、礼仪、音乐舞蹈对人民的美育教化作用,对古人的人格养成、个人修养、社会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礼记·乐记》中说“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5]古代十分重视礼乐的美育作用,世代相沿袭。家国情怀、身份认同、情感维系通过诗歌、仪礼、音乐、舞蹈等方式来抒发与表达,而这种抒发情感、表明心意的方式又维系着人们彼此的关系,凝聚着共同的人心,使人们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二)为文化润疆提供丰富的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核心内容之一,为发展新疆提供内在动力、为凝聚民心提供精神保障。文化润疆使文化在新疆建设中发挥引领、浸润、融合作用,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凝心聚力最根本的认同。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和思想、敬畏自然;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憧憬;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包容吸收、求同存异、美美与共。中华美育精神为高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夯实基础,为文化润疆提供丰富的资源。新疆高校通过中华美育课程建设,通过选课学生的学习和传播,在校园内营造热爱、学习、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带动学校所在街道、社区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生提升了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情趣,提高了传统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后,无论毕业赴疆内外高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疆内外企事业单位就职,都可以继续传播中华美育精神,有助于文明社会的进步。学生也可以将所学美育知识、技能、中华美育精神带回家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天山南北的学生家庭、社区、村镇中获取新的生命力,获得新的发展,助力国家文化润疆目标的达成。

(三)为团结稳疆提供强烈的情感动力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有家国情怀,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情怀与信念的树立比“说教”更有用的是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审美力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是一种为美好理想而奋斗的崇高激情。具有健康审美力的人十分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高校大学生将会成为新疆的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担负着历史的职责与使命。高校的教育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建设家乡打下坚定而扎实的基础。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凝聚人心是根本。“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是一种内在情感的反映,大学生在中华美育精神中汲取营养、明辨是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中华美育教学有利于青年大学们在没有父母束缚的情况也能分辨是非;在教师的引领下,凭借内心至真、至善、至美的内在驱力,以满腔热情对待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处理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疆埋下心灵的种子。

(四)为高校学生自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美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塑造完美人格。在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可以从中华传统经典中理解中华哲思,如从《周易》中感知生命的起源、数字的经典、中华思维模式;从四书五经中体味儒家学说中的中庸和谐之美;从唐诗宋词中走进诗人的世界,感知语言、韵律之美;从民间技艺中体会百姓的智慧、发现民俗之美;从名人轶事中体会家国情怀、仁爱诚信的精神力量。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自我意识,当真善美的意识形成后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自发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的经验

新疆高校由于学生人数、民族众多,家庭环境多样复杂,故学生工作也难上加难。纵观历史,先哲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中华经典告诫我们治理国家要先“修身、齐家”才能“平天下”,管理好“自己的小家”,修炼好自身的品行,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应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安危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即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指明了方向;“言必信,行必果”“言必诚信,行必忠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中华民族对诚信一向重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告诫学生们要与人为善、不强求、不苛责。通过中华美育教育,增加学生自主独立的性格,开阔的胸怀,积极乐观的态度,敢于挑战困难的决心,从而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

四、探索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有效路径

(一)结合学生特点,以美育人

新疆高校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来自各省的汉族学生也有来自新疆南北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多为“90后”和“00后”。这批大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各有差异,他们的认知、习惯、经历各不相同。高校教师倘若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管理与教学,师生间都会具有不适感。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以学生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及方式为切入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中华美育精神为教学内容,以美育的方式启迪学生,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点:他们的成长环境比较宽松自由,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接受着多元的社会文化,各种社会价值标准与文化氛围刺激和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与价值观念。因此,这一代青年比较自信、喜欢享受生活、权利意识较强、突出个性。但有时会忽略他人的感受,在传统礼仪方面缺少训练,说话、做事容易先考虑自身的感受。在班级建设方面,考虑利益关系,而缺少牺牲精神。高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一个“加工厂”,社会的需要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工作全过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青年学生形象美、语言美、行动美、心灵美的综合素质、全面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融合现代技术,以美化人

当今社会,手机、电脑、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师生都已渐渐适应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式教学、克隆班的尝试,改变着学生们的学习习惯。教学方式的创新,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E-学习的优势相结合,高校融合现代技术的中华美育课教学既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线上网络平台的优秀资源,也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视频可以随时随地反复播放,在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自主学习,带着问题思考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网络教学的便捷性,也为教育公平、缩小一线城市与边远地区教育间的差距提供了途径。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而言,融合科技化的现代技术的教学方式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借助传统艺术,以美润心

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若只针对理论知识往往会使学生疲惫,甚至到事倍功半。但是如果能增添美育内容的多样性、实践性,让学生将眼、耳、鼻、口、手等身体感官都用上,在动手、动口、动全身的体验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滋养,美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如何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官呢?传统艺术作为中华美育的一部分,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高校美育课程可以借助开展诗词鉴赏、诗词吟唱、国画、书法、剪纸、皮影、武术等相关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依托学校的相关学科优势,拓展教学内容与形式,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专业知识不一定用严肃的程序才能让学生记住,也许一段《青花瓷》会让学生对青花瓷背后的化学反应感兴趣,一幅剪纸的神奇变化能引起学生对“数”的好奇,给学生一些神奇的体验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

(四)增强服务社会水平,以美聚人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审美人生的不懈追求是人们追逐的理想,求真、求善、求美是人类本质的情感表达,同时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动力。可是美育存在着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等地,存在着美育设施不足、缺乏开放的美育平台、美育教师缺额较大、教材紧缺,也有些学校重应试轻人文,存在缩减美育课的现象。传统教学中虽然各大高校有自己的特色课程,但是由于新疆高校间课程不能跨校选课,也导致资源不能共享。中华美育课程借助信息化、网络化将中华美育精神进行复制与推广,录制好的中华美育类课程通过中国大学慕课、SPOC的形式推广至各大高校甚至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村、贫困县等地,丰富当地的中华美育教学资源,各地在获得视频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利用线下课堂教学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美育课程,中华美育课程的优秀经验可以为当地美育教学提供经验,以期实现教育公平,人人美育的育人机制。各学校间通过美育课程共享、经验互鉴、思维碰撞,实现彼此心灵相通,智慧融合,以美凝聚人心。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新疆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美育教师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