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呼唤有效教学

2022-02-10 02:37谷春香江苏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教师应学习者课堂教学

◇谷春香(江苏: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教育以后,学习者所取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而其中的进步或发展并不单指在知识掌握方面,还包括在才能、情感、心态、价值观等方面的进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进展或有无能力提高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或失败的唯一指标。假如学生不学,或者学了却毫无成果,教师就算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即使在中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有效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者的终极追求目标。

一、树立有效教学观念

有效教学要求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时,就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轻负荷、高质量、高效率,才是良好的教育。有效要求为教师去掉了这样一个陈腐的观点:教育只求耕耘,不问回报;只注重学生吃苦耐劳能力,而不谈教学的有效性;只看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学了多少,而不问教师在课堂中的精神和时间的耗费有多大等。具体地说,解决这些问题,追求有效教学可以从这么几点入手。

——以生为本。班主任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确立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

——注重教学。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随意教学,也不要单纯地将“效率”理解为“单位时间内教更多的内容”。课堂效果不同于生产效率,并非决定于教师在讲些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成果。

——定量教育。有效定量教育就是一定要坚决反对和拒绝过分定量的教育。要学会正确客观地处理好评价定量因素与评价定性行为结果与作业结果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业成绩情况和教师自己的日常工作成绩。

——经常反省。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反省自身的日常教育活动,并不断地自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率的?”“我的教育有效率吗?”“有无比我更有效率的教育?”

二、有效地组织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班主任的重要角色是不能忽略的,其作为高效课堂的组织者,在课堂上应该有效地组织教学。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推动者,在课堂中承担着“组织”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共同确定各项教学活动目标,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各类感觉投入学习活动。教师还承担着“调节”的重要任务,当学生的学习情感将要失控时,教师应实行“冷处理”,以使学生静下心来复习;当学校的指标超前或落后于课堂的设计时,教师应暂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和课程目标。

(二)重视指导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共同体”。学生年纪小,学习能力薄弱,更需要教师帮助。当学生的思维与他人重复时,需要教师指导其与众不同;当学生的思维脱离课堂内容时,需要教师指导其转向;当学生遇到思想问题时,教师应该加以帮助和引导;当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将具体信息、条件等交代清楚,并要做好巡视,捕捉有用信息,及时辅导学困生;当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以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反馈、总结和提高。

(三)注重沟通

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的面部神情就像一天的晴雨表,当老师带着笑容时,就可以轻松些;当老师的脸上无笑意时,就应该乖一些,以免受罚”。学生们知道,没有了教师的情感,就没有了学校的情感;缺乏教师的情感沟通,也就不能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爱学生,微笑课堂能让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身心放松;班主任要关心学生,重视学生,指导他们增加自信,充分调动他们内心的学习兴趣。

(四)强化目标意识

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能力,教师就必须紧紧地围绕着教学中心内容展开教学,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意化、障目术、生硬难懂,从而增强课堂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制订的过程是不是合理,直接关系着课堂效益好坏。如果一节课任务不清楚,要点也不明显,而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谈特说,导致无价值的知识点重叠与遗忘,是造成课堂资源无效重耗的一个直接因素。因此,制订课堂目标,就必须按照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思想,全面掌握,统筹安排,并在深入了解课程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知识框架,制订好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单元目标,并将它们划分到每一环节和每一门课程中,从而构成课程的“任务群”。在具体实施中,必须重视课堂内容与标准和谐一致,通过与学校的双向沟通,共同解决教与学的冲突问题,纠正与标准的偏离,从而保证课堂的所有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课堂标准展开。

(五)创设问题情境

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的高效学习能力,而学习者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则是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心向。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就是需要将学习者的所有注意力全面地聚焦于他当前所需学习处理的这些问题情境上,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给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复习备考的目标方向,进而也确定了他们复习备考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引发广大学生强烈的课堂学习兴趣,化学生的被动掌握为自主学习,以增强教学效果。

(六)重组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内容组织方面,要寻找和接近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其逻辑思维规律有关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过学生某些思想发展阶段或不降低当前最低水平的前提下,授课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时间上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让课程真正地形成一个螺旋向上的知识链条,让学习者天天都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选择课程时要选取难的、重点的,或学生无法了解的教学内容加以讲解。此外,凡是学生自身能学的内容教师也应该放手,让其采取分组协作练习的形式自行探索,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提升学习效果。

(七)精选教学方法

课堂质量有效地全面提升,离不开科学和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唯有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法、学法与设计,方可切实提高教学课堂上的整体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对方法知识的有效优化组合使用。一是要始终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整体主导作用发挥;二是要合理运用课堂讲解法、发现式教学法、提问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习式辅导教学法等各种现代研究方法技术;三是要彰显课堂价值,必须做到少时低耗、高效率优质。教学有法,重在得法,贵在教活。教师应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注意教学方式的革新,建立一种具有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角,使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就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课堂的规则,培养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有效的教学方式,并学会学习。也有人认为,教师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渔场。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很有限,还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指导。因此,要注意让学生从读书活动中体会思维的方式、语言表达的方式、机械操作的方式、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解题的方式等等,并按照系列要求加以练习,从而让学生学会读书,并真正地成为读书的主人。

(一)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

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应把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放到对学生学法的引导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教师必须贯彻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育原理,重视让学生树立获取和运用科学技术信息的意识和进行教学探索的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把“探究性学习”“合作性教学”成功带入教学中,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变革推动教学方法的变革,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教师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一种正确有效的读书方式的重要性,让他们可以辩证清楚地了解什么是“苦学”,从而进一步了解如何苦学、巧学、善做和乐做。而教师要实现这一点,则需学会相应的教学手段、知识技能和教学策略。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除有读书学习、合理思考、怀疑问难等常规方式外,还有动手作业、画图分类、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让学生主动地去学

学习者一旦从具体化的课堂提问活动或日常工作活动情境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之需要,并可自己灵活选取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就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自身进行积极主动的定向教学活动,这才是真正高效实用的有效教学。这种有效的定向教学带来的理想教育效果之一必然是:课未始,兴已极浓矣;课正行,兴愈浓也;而课之已毕,兴也尤甚浓。教师为了进一步实现这种崇高的精神教育境界,就必须发挥激趣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即通过以个人兴趣爱好出发,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强烈热情,培养他们学习求知的兴奋点,并以此激起他们的寻求欲,使他们积极地学习。

(三)让学生有意义地学

有意义的学习是一项以思考为核心的理解性教学,学习者如果缺乏了思考,就谈不上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诱导学生进行主动、全面的思考,这就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双主体作用,以主动的思维引导学习者充分发挥基础性的功能。

如此,学习者才能够既掌握主动,又学得扎实。实践可以证明,建立在童话体系上的有意义学习能够让学习者掌握真实的科学知识,因为科学知识是有内在心灵含义的,它已经融进了学习者的认知框架里,是自己的东西。学习者也能够自主获得,通过灵活处理,这个科学知识可以有机地镶嵌进学校已经建立的科学知识序列中,让学习者的知识框架如同滚雪球似的,反复地建立和重组。

课程变革的真正目的,其实并不仅仅在于换一套全新的课程,或者换一套全新的教学标准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课改引导学习者合理地选择,合理地成长。所以,教师要从改善课堂效率和提升质量出发,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正确选择教学策略,确保课堂任务按时执行,及时完成,减少课堂的随意化和拖堂行为,降低课堂无效资源的浪费,切实走上优化课堂教学之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应学习者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