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信息服务策略研究

2022-02-11 03:38
广东蚕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民职业农业

沈 莹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信息服务策略研究

沈 莹

(潍坊职业学院图书馆 山东潍坊 262737)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实施者。信息服务的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文章阐述了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重要性,剖析了目前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其信息服务的策略建议,以此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工作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渐提上日程。面对现阶段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现代化被赋予了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建设要求。现阶段,农村存在“农二代”急剧减少、人口城镇迁移规模较大、农村居住人口呈空心化与老龄化态势、农业发展逐渐规模化与产业化等现状。传统的“耕种型”农民已不再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且无法担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担,由此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作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新群体,新型职业农民较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阶段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探究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优化信息服务提供借鉴。

1 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重要性

1.1 农业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职业、有技术、有知识、有头脑的新型农民代表,具体包括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和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等角色。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与接受外来培训将农业生产变得精细化与智能化,利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政策及市场供求等信息资源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自身创业致富起到关键作用,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实现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

1.2 实施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素,而农民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鼓励农民、重视农民、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更是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与首要任务[1]。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民是该战略的最大受益者,农民也是该战略的亲身参与者与建设者。面对我国现在农业相关从事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有限的现状,需加快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培养大批合格的、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2],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的飞跃发展,也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农业建设的贡献与力量。

1.3 农民未来发展转型的必然方向

现阶段,我国农村普遍呈现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村中的青壮年纷纷弃农从工,掀起了外出打工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农村种植积极性大幅下降,农业生产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土地弃耕、农田荒废现象。为此,需增加农民群体的利润保障程度,同时使其学习新生产技术、新经营方式,成长为新一代农村经营管理者即新型职业农民。只有经营利润增加,发展空间扩大,市场机会增加,社会地位提高,才能吸引广大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将农民由社会关系转为就业职业,可以提高人们就业率,有效缓解国内农村人才紧缺的现状,在推动农业发展朝着数字化、机械化和集中化转型的同时,实现由依赖自主种植经验的传统型农民向技能型、智慧型新农民的转变,使其生活更加自主自足。

2 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服务体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总体来说其体系不够健全与完善。首先,缺乏对农业大数据建设进行整体布局,未围绕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制定农业大数据的建设内容,也未对农业大数据建设主体和参与主体的权责进行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类社会主体如何建设和参与建设农业大数据仍不确定[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涉及的服务部门较多,内容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较多协调问题。其次,已有关于农民信息服务的研究主要是从提供者即体系建设者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服务客体本身的信息需求,且对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的研究甚少[4],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信息需求并没有完全掌握。因此,面向新型职业农民构建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

2.2 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匮乏

可提供给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具体表现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缺乏。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信息服务提供了更加直观与高效的方式,如多媒体智能终端、智慧显示大屏、物联网定位、行业云计算等工具或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投入使用,且效果较好。然而,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信息服务中较少看到此类设施的投放与使用,信息化设施较少。

2.3 农业农村数字资源共享困难

农业农村数字资源可概括为农作物种植情况、农作物年度营收状况、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物资价格、旱涝状况、物流运输状况、种植条件、收购商收购情况、财政补贴政策、劳务输出、周边地区种植情况等信息。掌握充足的数字资源不仅可以及时调整种植策略,从而获取销售市场,还可以充分掌握国家惠农性补贴等相关政策,为农业种养殖解决后顾之忧,为安心劳作提供保障。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但由于技术与管理的局限,缺少顶层设计,各地区数字资源独占,信息平台独立,导致可利用的数字资源共享困难重重。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可利用的数据资源少,获取方式更是短缺。且由于数据资源具有时效性,得不到及时存储就会造成数据丢失直至丧失应用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数据资源在新型职业农民间共享的难度。

2.4 缺乏专业性信息化人才指导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机械、智能通信设备、智能操作平台、数据库电子资源等组织类别的操作与使用。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除了大学生回乡自主创业人群外,多为当地种养殖大户转化而成,面对快节奏的智能生活方式,该群体出现了不会操作智能设备、不知如何获取所需信息、信息渠道少、网络信息无法甄别虚实真假、有问题却无人可以请教等问题。此时新型职业农民身边往往缺少专业性信息服务人才提供对应帮助或无固定信息帮扶人员。

2.5 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学习意识较弱

新型职业农民中存在社群意识,即作为农村中的“精英”,新型职业农民普遍有主见,不易受他人影响[5]。当农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时,新型职业农民会凭借自己多年的生产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并迅速制定解决方案,当遇到十分棘手的难题时,才会通过自身人际关系进行求助答疑。因此,在不需要变更生产条件或没有遇到挑战的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往往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进行创新,而是凭借以往经验维持现状。因此,生产活动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与机遇性,缺乏科学性与先进性。

2.6 缺乏稳定的信息交流环境

信息在生成、传播、共享、利用时需借助稳定的交流环境,空间环境虽能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但也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与误导。新型职业农民活动范围广,工作密集度低,且农业生产活动无规律的时间地点限制,因此该群体无稳定的信息交流环境,信息流动难度较大。同时,农村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培训机会较少,且培训时无大规模的固定学习场地与学习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效率,打击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对新型职业农民优化信息服务的策略

3.1 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服务主体,挖掘其实际信息需求

开展信息服务的前提是确定服务主体,根据主体实际发展判断其所需信息。这是整个信息服务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服务主体的信息意愿决定信息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实施效果。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对信息的使用意愿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服务效果。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服务前,需划分主体范围,在确定主体范围后对其展开调查与研究。通过深入基层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实际性、针对性、层次性调研后,为接下来的信息服务措施奠定服务基础。

3.2 加强服务机构联动,构建完备信息化体系

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工作过程中,培养体系有待完善,同时缺少第三方社会机构的支持,导致新型职业农民服务计划存在诸多漏洞,难以有效连接有关机构与部门,因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各项规划实施难度较大[6],可见在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中,各部门与机构参与不明确、彼此权责模糊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点。为此,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体系时,需要确定参与服务部门为信息服务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其中,部门包括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农业农村发展部门、大数据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农民组织教育机构等。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对上述部门进行服务权责划分,加强工作内外联动,对信息服务工作进行高效配合并有序衔接,从而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最优质便捷的农业信息服务。

3.3 投放信息化服务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服务设备的投放与使用可以助力新型职业农民更加直观地获取所需农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在信息相对贫乏的地区可适当增加智能设备的投放量,以定点投放或按人数比例投放的标准在固定公共场所安装智能学习机、数字分析大屏、触屏电脑等工具,专业人员使用这些工具对参与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个人的智能设备使用情况,农业部门或机构可以联合智能手机生产销售商进行产品促销,推广智能手机的大规模使用,并安排后期维修置换等服务活动。待智能设备应用熟练后,新型职业农民则会更大化操作信息化工具与媒介,增加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3.4 加大信息资源与信息渠道的推广与获取,实现信息应用

除信息传播环境与信息媒介外,信息源是整个信息链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投放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应用设备后,需及时跟进向其介绍关于农业生产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渠道。第一,可以向该群体推荐信息准确、学习资源丰富的电视台、广播号、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多媒体账号,以便其利用空闲之余进行学习;第二,根据当地实际农业生产与种植环境,向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推荐针对性强且适用性广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数据库、慕课等资源,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学习与培训;第三,根据所设计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整体信息学习高度,对标周边乡镇或其他省份农村发展状况,学习种养殖劳作经验与先进销售方式,提高其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高收益。

3.5 创新信息服务途径,设置专属信息联络员

多数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方式为课程培训与内容学习,在具体操作中缺乏专业性人员辅助与问题的及时解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状况,可以设置“一村一大学生”制度,选拔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或回村创业的大学生为信息联络员,专门为村中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解决信息问题。第一,村中大学生比较熟悉当地发展状况,可以有效对接当地农业信息服务部门与机构,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第二,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难度相对较大、课程内容难理解的问题,村中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学识水平与专业素养将培训信息难度降低,将其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理解的难度,实现农业信息科学性与普适性均衡的理想状态。第三,村内大学生对于智能设备、多媒体工具、网站使用、社交平台的使用熟练,可以第一时间为新型职业农民甄别真假信息,以防止诈骗事件的发生。

3.6 图书馆等文化单位提供信息帮扶

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且种类繁多,数量与质量均可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使用需求。因此,图书馆等单位可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开辟特殊通道以实现文献借阅、书籍捐赠等帮扶工作,构建农家书屋。同时,图书馆可以提供人才资源。工作在图书馆的图书馆员既拥有专业图书知识,又具备信息检索知识技术,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行业咨询等咨询教育活动;还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推送除文献外的服务资源,如推荐优质农业类广播、电视节目等,如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推出的《中国三农报道》《携手奔小康》等栏目[7]。最重要的是信息素养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将农业信息投入生产的使用者与实践者。了解信息、学会检索信息、甄别信息、将信息投入生产应用等实际操作将更加有益于农业生产建设。农业信息提供固然重要,但是信息素养的培训将会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身信息素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的飞跃。因此,图书馆员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学习。

3.7 制定激励政策以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意识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存在较大差别,因为监管不严、无激励措施极易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懒散、到课率低、学习内容不操作、学习意识弱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因自身学历限制、家中农务繁忙等问题拒绝参与学习培训等现象。因此,为了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意识,农业部门可以联合相关培训单位共同制定激励性政策,通过资金奖励、农资奖励、精神奖励等具体奖励方式开展相关工作。从宏观上积极加强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内容、培育方法及后期保障制度的完善,从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效保障,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与发展[8]。

4 结语

文章通过梳理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必要性、信息服务中存在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该群体信息服务现状,同时提出相应信息服务策略,在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但此研究仍存在实际应用的局限,未来需要进一步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具体信息需求来探索其专属信息服务,更加全面地揭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的全貌,从而为其提供更加详细与完备的信息服务。

[1]李莹,闫广芬.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与培养[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2):219-225.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课题组.为了大地的微笑——针对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开展的调研成果综述[J].江苏教育,2016(24):7-17.

[3]罗治情,官波,陈娉婷,等.大数据背景下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J].东北农业科学,2022,47(4):147-150.

[4]王秀红,陈建福.基于SEM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67-174.

[5]员立亭,杨黎,贠剑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服务使用意愿实证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12):86-91,120.

[6]金哲,陈恩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3-60.

[7]CCTV—17改版升级,“三农版”新闻联播上线[EB/OL].(2020-09-23)[2022-07-15].https://www.sohu.com/ a/420236247_260616.

[8]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1):16-24.

F323.6

A

2095-1205(2022)12-132-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2.39

潍坊职业学院2021年度院级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服务模式与实现探析”(XM20220107909)

沈莹(1995-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服务、信息素养。

猜你喜欢
农民职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