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2-02-11 03:38
广东蚕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数字农村

赵 迪

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赵 迪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目前,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较为完善,供给相对充足,然而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则相对缓慢。文章致力于研究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及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多个乡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现状,总结了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突破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满足农村居民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农村;困境;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夯实文化强国建设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显得尤为“耀眼”,这种闪耀的光芒不应该只映射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还应该照射在农村。

202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也将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列入重点任务,提出要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同时,明确到2022年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至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体现在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目前,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这种差距表现在农村地区居民对信息资源获取的方式较少,造成农村地区广大公众所获取的信息相对匮乏,进而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加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就包含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国家、政府无论在政策改革还是公共服务,或是制度建设方面,都回应了农民的诉求,坚持把农民放在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截至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城镇化浪潮下,农村的问题日渐增多,农村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困境。推进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于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有着深远意义,更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保证。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当前时代农村居民的更高追求,政府应当向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给予每个人享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权利,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2]。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是数字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交流传播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为我国农村地区提供充足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的有力支撑。

2 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2.1 城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失衡

当前,农村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间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这种“供需失衡”表现在供需总量失衡、供需结构失衡以及供需空间失衡[3]。通过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情况来看,呈现出严重的区域差异性表征,这种区域差异性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产生了供需空间失衡的问题。一部分中、西部农村地区还未建立农村书屋、公共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少数农村地区区域已经建立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构,但其数字化水平偏低、设备老化等,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条件和居民受教育程度存在一些差距,城镇居民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略高,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使用更是游刃有余,而农村居民则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认知水平相对偏低,造成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针对性较弱,政府未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造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的失衡。

2.2 农村居民对于数字化服务的参与度低

无论是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还是数字文化资源的提供,基层政府一味执行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力图把“面子工程”做足,并非秉承着为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而服务的理念,进而呈现出一系列“端菜式”供给现象[4]。大部分当地农村居民忙于农活,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关注少之又少,更不用说直接参与其中,地方政府在提供数字化服务时,没有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居民的参与感随之弱化。此外,农村居民对于公共数字化资源的认知有待完善,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在已有的数字文化资源条件下,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使用都不甚充分,导致公共文化资源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偏低。

2.3 农村数字文化人才匮乏

目前,一些已建立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没有特定的负责人,只是由当地村干部或志愿者临时顶替,缺乏专业人才的管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中青年农民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老人以及妇女的人口比例在农村当地逐渐增加,人口流失正是缺乏基层人员的关键原因。另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城镇,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再加上没有专业人员指导,造成当地居民在使用数字文化资源时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而且农村当地已配置的数字化机构、设施经常被闲置,导致服务水平低下,数字文化资源难以充分发挥作用[5]。

2.4 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的过程中,“大政府、小社会”的供给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得数字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较为单一,农村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基本都是由基层政府购置。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公共服务的吸引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社会组织不愿也不想对农村当地的公共服务进行投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得不偿失。长期以来,造成乡镇政府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出现了垄断局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单一也会直接造成数字文化资源的短缺,由于受上级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地方政府对数字文化资源的供给还只停留在“表面功夫”上。

3 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突破路径

3.1 合理配置城乡数字文化服务资源

“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是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内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资源配置离不开基层政府的支持,就目前情况来看,县域数字文化资源总量偏低,尤其边疆地区财政薄弱,建设数字文化事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6]。面对城乡之间的明显差距下,政府更应该加大对农村区域数字文化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在一些农村贫困地区,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已成为常态,政府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中,往往重视经济发展,却忽略了文化建设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正向效应。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在财政的分拨上必须优先考虑贫困地区、偏远山区以及一些革命老区,不同区域之间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也被明确规定了固定的资金占比。因此,应重点支持乡村振兴帮扶县域,加快城市智能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供给,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构建城乡常住人口动态统计发布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尽快补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短板,让“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7]。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的农民个体比较分散,主要依靠当地村部委员会或团体来传达自己的需求,加强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传递通道,建立和完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文化组织或团体,可以提高居民的文化需求[8]。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为社会公众而提供的,农村居民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此外,要建立良好的回应机制,上级部门应该多关注农村居民反映的问题,并对此做出积极回应。深入农村最基层,培养农村居民充分合理使用公共文化资源的意识;深入开展全民文化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形式推动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采取以网络宣传为主、实地宣传为辅的宣传形式,来提升居民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认知水平,增强居民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意识。在进行深入的宣传之后,还应该定期为居民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提高当地居民对公共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3.3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机制。第一,制定吸引人才政策。例如,在薪酬待遇方面,农村地区与城镇“一碗水端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衣、食、住、行,也就是个人生存需求,要想留住文化人才,就需要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从而能全心全意为社会公众服务。另外,在偏远农村地区配备编制人员,吸引人才踊跃参与基层工作,工作中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强化人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第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单位对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提高其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扎根基层的乡村文化传承人,充实新时代志愿者服务队伍,安排县域数字文化中心与城镇文化工作者相互交流,以便农村地区吸取城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经验,进一步跟上城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步伐[1]。此外,各单位还要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起一支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第三,组建志愿者文化服务队伍。囿于农村地区各种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的限制,任职人员的短缺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必不可少。从目前来看,招募在校大学生或许为最佳的选择,其文化知识丰富,对数字文化服务了解颇丰,大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参加志愿者服务,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服务。

3.4 供给主体多元化

构建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生产(投资)多元化体系是我国公共服务生产经营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政府有两种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方式,一是政府直接生产提供,二是政府间接提供[9]。通常来说,由于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纯粹的公共物品和垄断程度比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直接提供,这种情况往往造成政府负担过重。把“政府直接提供”简单地解释成完全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显得过于片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概念的划分并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历史性的。相对来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益大但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一些私人部门不愿涉足。因此,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满足农村居民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需求,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来帮助政府克服自身的缺陷。另外,培育良好的政社关系,使社会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小政府、大社会”能够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引导和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将原来政府大包大揽的社会事务交还给个人、其他社会组织等。

4 结语

结合目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基层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农村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作用最大化。其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解决农村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供给问题,以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与此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积极促进农村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乡镇政府主动建设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为其他农村地区树立典范,推动乡村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10]。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N].浙江日报,2015-07-24(8).

[2]于晓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J].图书馆界,2022(1):81-84.

[3]戴艳清,彭雪梦,完颜邓邓.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需矛盾分析:基于湖南省花垣县的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2):16-25.

[4]完颜邓邓,胡佳豪.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田野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6):54-61.

[5]肖希明,完颜邓邓.以数字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5-10.

[6]万剑,黄奇杰.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研究[J].编辑之友,2020(10):51-54.

[7]周永红,易艳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乡村记忆”工程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5):10-12,15.

[8]黄雪桐,张海涛.文创理念下乡村发展模式初探: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J].广东蚕业,2020,54(12):139-140.

[9]贺怡,傅才武.数字文化空间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方向与改革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30(2):105-113.

[10]尹春兰.中宁县创新基层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2):119-121.

G249.2

A

2095-1205(2022)12-154-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2.46

赵迪(1998- ),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数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