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专业课程育人“五位一体”实现路径研究

2022-02-12 00:21梁满艳曾平阳信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专业课立德树人

梁满艳 曾平 阳信生

摘    要: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教育的教学”现象。推进高校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是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遵循与发展方向。新时代让专业教育守好立德树人的阵地、种好责任田,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题中之义。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优化思政育人的时间、空间,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重构课程特质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显性教育与思政隐性教育相支撑的教学体系;强化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系统改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立德树人;专业课;课程思政;“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54-04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非思政課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育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自2015年上海一些高校进行试点以来,发现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目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课就是传授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码事的错误认知,这种“无教育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实际上,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教育的80%以上。专业课程如何利用课时优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当前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让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为此,高校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紧紧抓住顶层设计这个“总指挥”、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以及教学考评这个“指挥棒”,“五位一体”协同推进专业课程育人建设工程。

一、强化顶层设计这个“总指挥”

从地方层面改革试验,到国家层面印发《纲要》,不仅说明课程思政建设本身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也从现实层面对当前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分离给学生成长成才带来的严峻挑战进行反击。改进高校专业课育人的现状,重点是做好顶层设计,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局谋划与组织保障,型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

第一,要加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保障,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心骨。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面、亲和力和持久性”。因此,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把专业课程育人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做,把育人与育才统一起来。同时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及教师发展中心,聘请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领域的专家指导和规划课程思政工作。第二,要从校级层面明确“专业课程育人”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关键点与核心点,阐明专业课程育人的学理依据和建设内涵,让专业课程育人的理念深入每位专业课教师的心中。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人才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构建内涵明确、类型丰富、循序渐进、协同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高校领导或各院级领导可以通过亲自授课、不定期旁听等方式来推进专业课课堂育人建设,使专业课程育人风气在全校蔚然成风。第三,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加强专业课程育人工作的机构保障与组织实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需要院、系、教师联动落实。院系承担主体责任,负责推进学院专业课程育人的建设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组织落实与协调由专业课负责人牵头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主体则是各专业教师。根据各个专业教研室党员数量情况,可以将教师党支部根据学科或专业进行设置,为基层党组织与专业教研室的协同育人提供政治与组织保障。值得注意的是,组织机构的工作要出成效,务必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学单位和党支部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情况、教师个人绩效考核、教师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此外,还要加大条件保障,统筹各类资源,要责成学校各职能部门运用传播媒介和教育基础设施,加强正面的德育教育,积极创造德育的有效条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团组织、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形成同向同行、相辅相成、互联互通的“大思政”培养格局。

二、抓住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

专业课程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课程中”“不是增开一门课或是增设一项活动”,也不是针对某些或特定课程、环节、层面、领域等进行修补和完善,而是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聚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

第一,要全方位理解课程在专业及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深刻理解领悟课程思政内涵。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以相关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课程是展示教学科目的“过程”性的设计,是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与支撑。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程这一载体,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开发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目的在于把道德素养与政治素养培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使专业课程的课堂在传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传授与专业职业人才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价值追求。第二,要全方位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型塑课程特质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高校课程体系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对课程及其内部要素进行的动态排列组合。专业课程育人是以课程体系整体中安排的专业课为载体,深度系统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特别注意的是,建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特质,首先选取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程这三大类,找准“契合点”,有机融入和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内容上应实现讲透专业知识与彰显主流价值观的统一。第三,立足学科特征, 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与教材体系。应综合考虑学科专业特征、授课对象特征、课程体系进度及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等因素,也要充分挖掘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安排、教育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更新与优化。当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要求有机融入课程之中,首先要聚焦教材,把教材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挖掘出来。高校要建立教材开发组,开发组由专业负责人与课程骨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学教师、校外专家及学生组成。成员从“大思政”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角色期待,进行分工协作。教材开发不仅仅是对专业课程思政因素的深度开发,也包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完善。从以上三方面牢牢抓好课程建设,实现课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建设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课程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课程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先进的理念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堂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每门课程都有一个教学目标,对应于每一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好专业课程育人,那就要求教师对每堂课进行设计,并且坚决去落实。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衔接是课程思政的两个基础方面,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问题。要建设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反思来做文章。

第一,要建设好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首要的是构建专业显性教育与思政隐性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搭建教材体系向学生德才素养体系转化的桥梁。高校教学体系一般是由课程知识与技能、专业素养与专业要求、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专业课程育人就是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知识素养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是专业课程育人的直接平台,因此,构建专业与思政二者相互支撑、相互辅助的教学体系是建设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首要任务。第二,要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是由每一堂课构成的,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因此,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把教学体系中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在注重专业课的知识性、学理性的同时,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渗透。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充分吸收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素材,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专业课教师也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准备相关素材,提高專业课程育人的实效性。第三,要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思政建设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要把思政元素渗入课堂,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探讨更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要杜绝传统讲授式、填鸭式教学,如果把专业课程演化为思政课堂,既违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应更多地采用讨论式、参与式、互动性教学,着重强调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常态性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意识与内在动力,防止新“两张皮”现象。第四,加强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反思。课程思政对多数专业课教师而言是比较新的事务,难免有所疏漏与不足,可以经常性地开展现场教学观摩会,既可以针对思政元素融入的契合点、元素选取、方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切磋交流,也可以交流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课堂教学经验。通过相互之间借鉴,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水平。

四、建设好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

教书育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追求与神圣使命。高校课程育人,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使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如何让注重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专业课教师,承担起新时代的神圣使命。目前在高校开展课程育人中,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存在着育人意识不足,育人精力不足和育人能力不足三方面困难。因此,专业课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就是要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的育人精力,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增强专业课程育人的内驱力。

第一,专业课教师要提升传德育人意识与能力。高校专业课教师要“胜任”课程思政,首先要了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与内容体系,然后才能运用于课程教学。因此,学校宣传部门、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各学院要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训,“增强专业课教师传德育人意识”。只有专业课教师自身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话语,才具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中的可能性。第二,着力培育教学骨干教师。教学骨干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把握课程思政教育方向,解答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与难点,包括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取、教学方案设计与教学过程规划、教学方法选择等。以此循序渐进,以培养“育人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构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第三,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常态化。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专业课教师在专业领域有自己的研究与见解。二者互动合作,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不仅能够提升其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与育人意识,更能够促使其把这种育人能力与意识运用于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教学活动设计与优化、教学能力提升中,而且对专业课程思政专题材料的开发也有帮助。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能够打开其知识视野、完善知识逻辑。可以说,二者互动对于双方改进后续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相关部门要提供交流机会、场地与资金支持,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提供平台与帮助。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个普遍现象。当前高校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事务,很多教师忙于各类事务性会议、各种考核表格填报以及各类报销,尤其是一些普通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行政事务都是亲力亲为,这些事情势必会分散教师的精力,使专业课教师无法心无旁骛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而且高校“唯课题”“唯论文”现象较为严重,课题论文是硬指标,教学则变成了软任务,这种生存环境下,教师们不在乎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就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钻研课堂、设计教学过程以及研究授课对象。所以高校要尽快破除“唯课题”“唯论文”的评价体系,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评价教师最核心的指标,加大课堂效果的评价权重,让教师回归教学。

五、优化教学考评这个“指挥棒”

高校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师质量和突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指挥棒”。建立和完善课程育人考评机制,对育人工作起到充分的控制和激发作用。因此,为培养教师的良好人格,提高育人效果,高校应积极优化教学考评制度,充分发挥考评向导的正面激励作用。

第一,科学选取评价维度。要保证教学考评的质量,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坚持评教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是教学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维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收获感三个方面。但是在现实的评教过程中,由于评教结果会影响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学生不敢对教师的行为做出真实的评价。教师应重视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努力帮助和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第二,科学设定评价主体。按照课程思政推进中各责任主体的分工协作关系,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不仅要有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专业导师、思政课教师、教学主管部门等,还应该包含专业课教师、专业学生和专业班级。而且要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同方面和评价主体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所侧重的评价。比如,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则更为侧重本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与衔接问题;教学主管部门更为侧重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育才质量问题;专业课教师因其特殊身份,其评价会更为细致和独特,主要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价值的认知、学科专业伦理、学业理想等进行评价。第三,科学设定评价原则。围绕三大维度,对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情况进行追踪监测,实施动态管理和反馈监督,把教师的课前准备、课中授课以及课后辅导等全过程纳入教学考评环节。在各个环节中,对专业课教师的投入与付出要给予原则性指导,使之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评价也要注意尊重客观规律,以过程性评价取代结果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因此,不管是对专业课教师,还是对学生发展,课程思政的评价都必须遵循過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这三大原则。第四,科学运用评价结果。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要凸显评价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义。但如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则是一个重要课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体现激励与惩戒二合一。因此,一方面要通过考核评价,进一步改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科学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育人成效。另一方面,把考评结果作为专业课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获得交流学习机会、教师评级评优等工作的优先参照标准。根据相关的考核结果,对课堂上有“以德育人”倾向和专业课教学协同思政课教育的专业课教师给予奖金、带薪休假、职称和职位晋升等奖励,创造专业课程育人的良好氛围,而对不重视育人工作、言行失范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并予以一定程度的警告和处罚,以充分发挥考评机制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的应有作用。

高校将育人育才融为一体,不仅要依靠思政课教师,也要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只有推动专业课教师通过专业课程育人,才能推动各高校甚至全社会人才储备力量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实现培育全面综合的人才目标。搞好高校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建设,可以从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加强课程建设并优化课堂教学、建设好教师队伍、改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出发。与此同时,在路径方案的具体实施中,各高校也应该正确认识到,专业课程育人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全面综合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以及全校师生的配合协调。同时也应该强调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确定各自的定位,同时理顺各自的职责与责任,强化各级、各部的协同育人作用。在努力提升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的同时,也要重点强调教师队伍能力和质量的建设,完善专业课师资力量,形成一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合力,以推动专业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1-0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25.

[3]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98.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1-01-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1/c64094-30284771.html.

[5]高远,李明建.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J].江苏高教,2016(3):137.

■ 编辑∕李梦迪

收稿日期:2021-02-04                                                          修回日期:2021-03-12

作者简介:梁满艳(1981—),女,湖南隆回人,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专业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19C10);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公共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XJK19CGD066)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专业课立德树人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