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

2022-02-13 21:07潘伊人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一站式育人社区

潘伊人

(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近年来,以学生宿舍区为基本单元组合而成的高校学生社区应运而生。高校改革的发展促进了高校学生社区的进化,同时由于高等的教育改革,加快了“一站式”学生社区及附属配套运行机制的形成,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迫在眉睫。“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基础,以服务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共同价值观念为联结的学生教育生活成长共同体。

一、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改革缓慢,拘泥于传统宿舍管理模式。部分高校对传统学生宿舍区进行了硬件上的改造,范围小、规模小、涉及面小,部分师生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仍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使改造的社区空有“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名称或外壳,实际高校仍对其按传统学生宿舍区的性质来管理。

(2)权责不清,缺乏管理机制。部分高校建设学生社区后,既未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制定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也没能梳理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与社区管理人员间的关系,出现管理内容重叠或管理空白的情况。此外,部分高校未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自治功能,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管理。

(3)内容杂乱,缺少内在支撑。当前,社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对文化的需求与社区文化供给不足。一方面,社区内设施配置较少(主要在文娱方面),学生对“一站式”社区活动空间满意度较低,很难满足基本的文娱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受到新思想、新浪潮影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较高,现阶段不能满足。

2.原因分析

(1)“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部分高校学生社区的硬件配备不到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于部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前身为其学生宿舍区域,其社区功能化的硬件设施仍不够多样、不够全面。目前,一些高校因受限于改造资金压力,仅对校内小范围学生社区进行改造,出现了学生社区与宿舍区区别度不高、功能性硬件设施未得到真正改善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进而减少了学生社区的服务功能,降低了学生社区的服务质量。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主旨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目前学生社区的现状使该理念未得到充分体现。

(2)“一站式”学生社区联动管理机制缺失。部分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工作仅牵涉到部分部门,如学工、后勤部门等,未能联动校内其他部门(如宣传、组织、人事、教务、基建、信息部门等)协同推进。部门工作的独立性、限制性、单一性,导致学生社区的建设推进效果不理想。而当前属于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阶段,学生社区中服务的学生类型也在逐步增多。服务需求多样化与服务功能简单化,使得“一站式”学生社区出现了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程序冗余、管理部门间协调不畅等问题。

(3)“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成员能力亟待提升。高校学生社区的直接管理成员一般多为后勤部门中的原学生宿舍管理成员、物业公司人员等,准入门槛低、学历层次不高、整体能力欠佳、知识储备不足,此类人员在日常管理能够对学生社区进行基本的管理,但无法进一步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理念。高校学生社区的间接管理成员一般多为专兼职辅导员等,而辅导员在心理咨询、生涯指导等具体功能板块上专业性不够强。高校需结合各类专业人员组建全员化育人队伍,实现全员覆盖、全时保障。

二、建设思路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需坚持以“党委领导”强责任、聚合力,以“学工牵头”强体系、显特色,以“教师协同”强支撑、促长效,以“学生参与”强覆盖、育自觉,以“支部引领”强阵地、树导向,以“社团助力”强载体、建氛围,以“辅导员入驻”强机制、抓落实,引领学校党员干部、教职员工践行“校院力量下沉一线、思政力量扎根一线、导师队伍常驻一线、服务保障围绕一线”,推动校院领导力、服务力、思政力量、管理力,将工作下沉到学生中间,努力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地、培养人才的园地、管理服务学生的基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阵地,着力打造学生“三全育人”的实践园地、平安校园的样板高地,创造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为全方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延伸实践路径、夯实内涵支撑。

三、建设举措与建议

1.凸显地位,探索育人新模式

高校可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结合办学实际因地制宜,在多个校区建立“以同一校区单个学院(或书院)为基础”“以同一校区多个学院为基础”或“以整个校区为基础”的多种模式的学生社区,并可在现有楼宇、新建楼宇中融入社区建设要求,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综合体;在社区内部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健全的工作队伍、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形成统一领导与全员配合的模式,即院校领导的集中领导,各系室、各条线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社区外部建立与学校以及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多方支持。出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控、服务到人的工作制度;健全社区运行机制,明确职能部门、学生社区内部和相关学院的工作职责,以及教师协同、队伍进驻、功能房使用、党员服务岗等工作要求,健全“三全育人”工作考核制度,推进社区现代化治理的体系与能力。

一是强化人员配备。根据学生社区人数,按照 1:200配备专职辅导员队伍,遴选一批优秀大学生骨干担任兼职辅导员,选聘一批学生社区管理员(生活指导教师)。二是落实进驻机制。在学生社区建设辅导员工作室,鼓励和支持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在学生社区设立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通过网络开展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依托辅导员讲师团,定期到学生社区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宣讲活动。三是选聘学业导师。选拔富有工作经历的优秀专任教师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训练、项目实践等。四是扩能学生社区生活服务设施。扩大学生社区的生活岛数量,逐步配置洗衣机、微波炉、打印机等多种生活电器,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五是改造学生社区自习室,实现学生能够学习“足不出楼”。六是着力推进校园卫生所常态化服务,并与线上预约服务相结合。

2.整合资源,构建育人新机制

(1)文化融合。依托社区管委会,打破学院、专业、班级边界,加大推进社区整体性“制度文化+楼宇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塑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成员以“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跨楼栋”的方式按需建设,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园地,将学校发展建设理念、学科优势、文化传承、育人特色融入建设,不断地丰富、深化、亮化社区文化内涵,弘扬独特的社区文化。

(2)管理融合。一是传统学校管理和社区管理相融合。设立社区主任办公会议,对内统筹社区建设,对外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在“学校—社区”双轨并行的社区,采用“课上学校、课下社区”模式协同育人。二是学生组织管理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融合。学校以学生组织为依托,社区以“社区—楼栋—楼层—宿舍”的网格化管理为依托,互为补充,构成紧密衔接的闭合式管理。

(3)服务融合。一是传统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相融合。建设“事务管理站”“发展指导站”,将价值引领、学业帮扶、生涯指导、心理疏导等发展型服务“全面下沉”。二是传统线下服务与线上“云”服务相融合。线下服务大厅,实现社区的“一站达成”和“马上办理”。线上建成学生社区服务平台,深度挖掘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纪实数据,做到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数据互通共享,实现线上多项功能的“一键达成”和“码上办理”。

3.多元参与,构建育人新体系

将教学教务、成长发展、就业服务、资助育人、心理健康、体美劳教育等成长指导和发展服务送到学生社区,立足社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增强管理协同。生活导师、后勤管理人员入驻事务管理站,延伸管理手臂,强化社区纪律安全管理、文明卫生管理,意识形态风险管理,规范服务事项,细化服务要求,优化服务保障。

(1)文化涵育。一是在学生社区建设文化角,定期投放文化书刊、特色专刊等;建设思政小站,展示典型学生事迹,收集学生需求。二是丰富楼宇文化。加强楼宇文化墙、文化走廊建设,展示学院、专业的特色文化;设置校报校刊专栏,定期展示学校资讯和工作成果。三是营造家园文化周,常态化运行学生社区“一站式”事务办理大厅、医疗服务中心,确保“门常开、人常在、灯常亮”;不断推进学生事务信息化平台功能建设,实现“一站式”办理;继续扩大学生社区生活岛数量,配置洗衣机、微波炉、打印机等生活电器,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修缮改造学生社区自习室,实现学生学习“足不出楼”。

(2)素质拓展。一是拓展学生活动空间。在学生社区建设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开辟学生活动室、多功能室、值班室等空间,为学生活动提供场地;建设学业导师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各类成长服务。二是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成立大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选拔优秀学生骨干担任负责人,引导学生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及管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活力。三是丰富校园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月,综合运用校内运动场、体育馆、试验田、校园环境等各类元素,通过“学校主办、学院承办”“部门牵头、学院协同”“因地制宜、校区联动”等各种形式,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拓展活动体系,凝练社区品牌。

(3)就业创业。一是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依托智慧就业大厅、智慧就业平台、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咨询室,持续实施就业服务,推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二是优化创新创业实践。强化高校与各学院的协同联动,培育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创客;深化劳创融合实践育人模式改革,持续擦亮社区活动特色。三是深化生涯规划教育。建设“大数据+职业生涯”体验中心,为学生生涯规划提供就业“一条龙”服务;在学生社区定期举办“生涯体验周”“生涯教育主题月”“生涯团辅”“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拓展生涯教育覆盖面。

(4)心理健康。一是拓展社区心理工作站空间。高校可在原有学生社区心理工作站咨询室、接待室、团辅室等基础上,建设学生活动室、心理名师工作室、微课录播室等空间,不断地丰富其功能。二是打造社区心理工作队伍。持续实施心理朋辈互助活动等,加强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学工干部、学生社区管理员(生活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三是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使“心”字号活动深入每个班团、覆盖全体学生,打造班团活动品牌。四是健全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整合多方心理线上咨询、干预、预警系统,实现多平台联动,全天候提供线上心理援助服务。

4.立体构建,打造育人新渠道

(1)创新形式强化自我治理。树立“社区事,一起议,大家办”的理念,创新组织管理的形式,指导学生组织、学生团体、社团进驻社区,启动“学生议事厅”,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自我治理。优化工作手段,自主地开发数字化小程序助力日常管理。加强社区学生组织建设管理,可让各学生组织、社团进驻社区,通过对社区功能室的轮流运营和维护管理,督促其自主地开展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整体的运行活力。

(2)建立社区事务众创众筹众智制度。通过项目化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鼓励学生自觉承担社区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参与宿舍文化建设及社区的公共事务沟通与管理。实行学生社区评议工作制度,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并参与到社区事务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全过程。

(3)创新评价激发行为自觉。打造线上学生成长数据智能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建立画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综合育人评价体系,实现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引领和服务,以激发学生自我纠偏自我发展的行为自觉。

(4)设立自我治理考核机制。合理设置自我管理相关考核评价指标,将自我管理成效纳作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岗的选拔指标之一,作为学生干部的考察指标、评奖评优的参考之一,促进自我管理的有效落实。

结语

高校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需跟上新时代的思想发展浪潮,围绕我们的文化传统,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规范、强基础、突重点、抓责任,在探索中完善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剖析目前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以“凸显地位—整合资源—多元参与—立体构建”的思路提出针对性的处理对策。通过“一站式”综合管理模式的建设试点,推动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化、管理服务体制的升级,在实践中,以政府的“一站式”平台为借鉴,创新出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的新思路。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打造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的思政管理,贴合学生成长,孕育培养出高质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一站式育人社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他们用“五招”育人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