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宁夏巡抚张九一著述及涉宁诗文研究

2022-02-14 06:00李晓芳田富军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绿波诗集宁夏

李晓芳,田富军

(宁夏大学 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张九一(1534—1599),字助甫,号周田,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19)人,七子派羽翼人物之一,明中期河南才俊作家。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除知黄梅县。嘉靖三十五年(1556),以治擢吏部郎,其间与“七子派”交游。嘉靖四十三年(1564)调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分驻巴陵。后遭贬罢官,归家十载,于万历三年(1575)起用,分守凉州。万历十一年(1583)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在任期间,积极作为。万历十四年(1586)调外任。万历十七年(1589)遭弹劾,赋闲归家,潜心著述。万历二十六年(1598)卒于里第。张九一诗文作品丰富,有文名,传世著述有《绿波楼集》十卷和《绿波楼诗集》十四卷,目前学界少有研究,著述中涉及宁夏的内容在宁夏地方志中也不曾见载。笔者不揣浅陋,对张九一著述的文献著录、版本内容进行考述,并就其中涉及宁夏的内容予以探析。

一、《绿波楼集》

隆庆二年(1568),张九一自楚罢归后,在家乡的洪河岸边建造“绿波楼”一座,积书万卷,常与弟见甫、乾甫讽诵其中,并整理完成了自己的诗文集十卷,命名《绿波楼集》。

(一)文献著录

《绿波楼集》十卷本在明清文献及目录书中多有著录,史料类文献如《明史》卷九十九载:“张九一,《绿波楼集》十卷。”[1]《皇明史窃》卷九十六[2]、《明诗综》卷四十七均载张九一有《绿波楼集》[3]。《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九十三著录“《绿波楼集》《朔方奏议》若干卷”[4],《历代文苑传笺证》记载同[5]。书目文献中《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简要记录“《绿波楼集》十卷”[6],《澹生堂藏书目·集部下》则明确记载《绿波楼集》十卷八册[7]。《万卷堂书目》卷二只著录张九一有“《朔方奏议》□卷”[8]。另地方志《〔乾隆〕新蔡县志》卷七还标明张九一“著有《绿波楼集》《朔方奏议》行世”[9]。以上文献均著录《绿波楼集》为十卷,而与之并列著录的《朔方奏议》实为《绿波楼集》中的一部分,且卷数不详。据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九十二《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公王恭人墓志铭》(以下简称王恭人《墓志铭》)载:“今都名之《绿波楼集》,复有《朔方奏议》六卷。”[10]疑《朔方奏议》原有六卷,今仅《绿波楼集》卷九、卷十两卷有关于宁夏的奏疏,其余四卷散佚。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湖广京山(今属湖北)人。隆庆二年(1568)举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张九一与李维桢为挚友,生平常书信往来,诗歌酬唱。李维桢为张九一作《明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周田张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张九一《墓志铭》)一篇,收录于《绿波楼集》,墓志详细记述了张九一的生平经历。此外,还为张九一原配王氏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公王恭人墓志铭》一篇,收录于《大泌山房集》卷九十二。

关于《绿波楼集》的成书年代,李维桢在张九一《墓志铭》中提到:“卒之前一岁,下帷距跃雠校,殆忘寝食。恭人窃窥之,讽曰:‘持此安归。’先生为之一粲:‘吾千古在焉,非乃所知。’今并《朔方奏议》都名之《绿波楼集》。”[11]说明在张九一生前,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前《绿波楼集》就已成书并付梓,也表明《朔方奏议》已成书,且在《绿波楼集》前行世,后收入《绿波楼集》。随着朝代更迭,著述多散佚,“有张助甫先生者,其书可得读欤?众皆曰书旧有刊板,兵火后毋存者,闾井中残篇断简纵有所留,皆无全佚”[12]。

(二)版本与内容

传世《绿波楼集》十卷共收录诗五卷、文五卷,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国家图书馆藏为明末刻本,笔者未能亲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为明万历间刻本,《明别集丛刊》第三辑第21册有收录,笔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展开论述。

该版本《绿波楼集》可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李维桢作《张助甫先生集叙》,共5页,每半页7行,行12字,单鱼尾,四周单边,无行格,字体比正文字体颇大,与正文版式不一。序后有三枚方印,分别为“中大夫章”“云中君”“本宁”,皆为李维桢印。其次是张九一《墓志铭》,该篇墓志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收录的王恭人《墓志铭》在内容上有颇多相似之处。张九一墓志铭共14页内容,版式与正文一致,皆为每半页9行,行18字,左右双边,单鱼尾。再次是目录,共60页,目录前五卷为诗歌,包括卷一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二为五言律诗,卷三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卷五为七言绝句。诗歌体量庞大,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有赠诗、寄诗、送别诗,大量写景状物、借景抒情更是举不胜数,诗歌体现了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风格高华雄爽,豪宕不羁。后五卷为文,包括卷六序文35篇,卷七铭7篇、行状2篇、传2篇、记6篇、祭文7篇,卷八书54篇,卷九奏疏9篇,卷十奏疏8篇。李维桢对其文评价道:“其文无恒语,无卑调,而体大思精,华整劲洁。”[13]最后是正文,正文每一卷卷首皆题书名与卷次,下署“新蔡张九一助甫著,内乡李荫袭美校”。李荫,字袭美,号岞客,河南内乡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官至户部主事,著有《李比部集》。正文末尾有一方印,但已漫漶不清。其中序、墓志、目录和正文的每一卷版心皆自编页码,按顺序排列,正文版心镌刻书名、卷次。序、墓志、目录版心分别镌刻“绿波楼集序”“绿波楼集志”“绿波楼集目录”字样。

二、《绿波楼诗集》

(一)文献著录

《绿波楼诗集》十四卷,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吕民服刻本,在清代史料文献如《续通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中都有著录。吕民服,字信之,辽宁开原县人,监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新蔡知县。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学宫,兴文教,创大吕书院,纂修《新蔡县志》,重刻张九一《绿波楼诗集》。通过比较《绿波楼集》十卷本和《绿波楼诗集》十四卷本,笔者发现《绿波楼诗集》十四卷本是将《绿波楼集》十卷本的前五卷诗歌辑成十四卷,名为《绿波楼诗集》。清代又出现《绿波楼文集》五卷之说,如《明诗纪事》载:“有《绿波楼文集》五卷,《诗集》十四卷。”[14]清刘声木的《苌楚斋随笔》卷九亦载张九一:“撰《绿波楼文集》五卷,《诗集》十四卷。”[15]《绿波楼文集》五卷之说应是将《绿波楼集》十卷本的后五卷文称作《绿波楼文集》,故得名。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新蔡知县吕民服又辑其诗文刻为《绿波楼文集》五卷、《诗集》十四卷(内古体二卷、近体十二卷),现皆存。”[16]该说笔者疑误,因吕民服在《绿波楼诗集序》中说:“至若奏疏若干篇,尺牍若干篇,序记祭诔若干篇,不敢即刻此,余以无韵之声,以待后来者识。”[17]《〔乾隆〕新蔡县志》也只载吕民服“刻张助甫先生诗集”[18],可知吕民服并没有刻《绿波楼文集》五卷,笔者经查阅各类书目文献,并搜索各大图书馆馆藏情况,均无《绿波楼文集》单行本的记载,疑无单行本行世。总而言之,不论哪种版本之说都不出明刻本《绿波楼集》十卷本的内容。

(二)版本与内容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吕民服刻本的《绿波楼诗集》馆藏地有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绿波楼诗集》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8册有收录,笔者以该刻本为底本。吕民服刻本《绿波楼诗集》版本较之明刻本有所不同,文中多有双行小字作解释,吕民服以夹注的方式对诗歌作以评介或说明,多数内容有句读。该诗集可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是序,共2篇,第一篇序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仲春河南观察使者胡介祉作,共4页,每半页6行,行12字,字体为草书,版心镌刻“绿波楼诗序”字样,下刻页码,落款有方印两枚,一为“茨邨胡介祉印”,一为“河南观察之章”,为胡介祉所有。胡介祉(1627—1664),字茨村,一字存仁,号循斋,直隶大兴人,清康熙朝吏部尚书胡绍龙之子,官至河南按察使,工诗善曲,著有《谷园诗集》《谷园曲谱》。第二篇是吕民服作《绿波楼诗集序》,共10页,每半页5行,行10字,为正楷书写,版心仅刻页码,落款为“康熙三十一年岁次壬申十二月初八日告知新蔡县亭三韩后学吕民服信之氏题于鲖阳公署”[19]。其后有方印两枚,一枚漫漶不清,一枚为“吕印”,为吕民服所有,吕序主要叙述了诗集刊刻缘起经过。两篇序皆自编页码,按顺序排列。

其次,是目录,共34页,目录版式与正文一致,均为每半页9行,行18字,单鱼尾,四周单边,黑格白口。目录首页下方有“上海图书馆藏”方印,版心镌刻“绿波楼诗集卷之首目录”,下刻页码。目录包括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卷四为五言律诗,卷五为五言律诗,卷六为七言律诗,卷七为七言律诗,卷八为七言律诗,卷九为五言排律,卷十七为言排律,卷十一为五言绝句,卷十二为七言绝句,卷十三为七言绝句,卷十四为七言绝句。

再次,是传、本传、诗说、旧序各1篇。第一篇《张九一传》,共2页,首页题“《张九一传》,载《分省人物志》,过庭训撰。”下有方印“上海图书馆藏”。过庭训(1574—1627),字尔韬,号成山,浙江平湖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应天府府丞,著有《本朝分省人物考》等,《张九一传》收录于《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九十三,题作《张九一》。故首页所题“《分省人物志》”当为“《本朝分省人物考》”。第二篇《张九一本传》,共7页,首页题“《张九一本传》,载《大泌山人稿》,京山李维桢撰。”通过校对《张九一本传》,笔者发现部分内容与张九一《墓志铭》存在相似之处。第三篇《绿波楼诗说》,首页题“《绿波楼诗说》,载《白兰堂稿》,广济舒逢吉撰”。舒逢吉,字康伯,广济人。康熙时为诸生,官湖南浏阳教谕,有著述《综雅集》。诗说共7页,第三页缺失,只有6页内容。第四篇《张助甫先生集旧序》,共3页,李维桢撰,收录于《大泌山房集》卷十一,题作《张中丞集序》,文中个别句子有增删。其中传、本传、诗说、旧序版心分别镌刻“绿波楼诗集卷之首本传”“绿波楼诗集卷之首本传”“绿波楼诗集卷之首诗说”“绿波楼诗集卷之首旧序”的字样。

最后,是正文内容,每卷首页右上角均题书名与卷次,下题“内乡李荫袭美校,新蔡张九一助甫著,三韩吕民服信之评”。正文内容卷二、卷四、卷六、卷八、卷十、卷十三的首页下方皆有“上海图书馆藏”的印章,正文版心均镌刻书名、卷次、卷名。此外《绿波楼诗集》的目录、传、本传、诗说、旧序和正文每一卷内容皆自编页码,按顺序排列,且每一页内容的版心下面均署大吕书院藏板。

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绿波楼诗集》末尾附有提要:“《绿波楼诗集》十四卷,河南巡抚采进本,……九一官湖广参议时,尝构绿波楼,后遂以名其集,旧板已毁,此本国朝康熙中新蔡知县吕民服所重也。”[20]可见河南巡抚采进本的《绿波楼诗集》十四卷是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吕民服刻本为底本进行的刊刻。

三、涉宁诗歌

张九一涉宁诗歌收录于《绿波楼集》中,共19首,内容主要是对塞上江南壮阔苍凉风光的描绘和戍边生活的反映,其中既有体现张九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亦有乡思边愁情感的抒发。

(一)描绘边塞风光,表现建功立业的决心

通过对边塞恶劣环境的描写,体现作者戍边卫国的决心,诗歌《六盘》对险壑地形地势和寒冷天气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尽室躬行役,中霄度六盘。一峰穿汉险,群壑抱冰乾。齿发惭推毂,文章笑据鞍。云间天渐曙,片月不胜寒。”表现在边塞寒冷环境下行军作战的艰难。“北风吹裂六盘山,陇水洮云指顾间”同样描写了西北苦寒环境,同时抒发了作者“冰雪满衣仍叱驭,鸡声未报出萧关”不畏艰险仍报效国家的凌云壮志。诗人在经过《清水驿》时面对黄沙满天,落日余晖,描绘了“会州西去不生泉,漠漠黄沙上远天”的环境氛围,表达了诗人“日暮经过清水驿,为君千酌度居延”慷慨赴任的豪情。

万历十三年(1585),时值张九一巡抚宁夏的第三年,在元日佳节他作《乙酉元日朔方使院试笔家弟乾甫同赋》,表达自己在边地多次获得大捷的心情,“鼓角辕门曙色分,虔刀遥佩七星文。营边柳叶开羌笛,幕里莲花照朔云。彩笔双飞鸿雁阵,羽书三捷犬羊群。拟将马上铙歌曲,写入阳春献圣君。”诗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获捷后的喜悦心情和急切想告知朝廷的兴奋。在边塞的张九一常有“贺兰山下打围来,猎得胡王意气回。拜命独当麟阁里,文昌一夜入三台”的意气风发和壮志成就的诗句,也有“高台想像敞龙颜,削壁藤萝寄一攀。白日翠华迷栈道,清秋紫气失函关。将无社稷腥膻里,忽漫君臣草莽间。愁绝上皇归万里,温泉犹自泻骊山”这样慷慨激昂的诗歌。该类诗歌不仅体现了张九一报效祖国、守边建功的决心,也蕴含了对家国安宁、社稷统一的希冀。

(二)久居边塞,抒发边愁思乡之情

远居边地、独在异乡的张九一在除夕、元日这样的节庆日子也会生发出思乡之情,以诗歌为载体,抒发愁绪苦闷,借节日的喜庆衬托远在他乡的孤独凄凉。万历十一年(1583)刚任宁夏巡抚的张九一即作《朔方癸未除夕同弟乾甫儿震辈守岁兼忆家》表达思乡之情:“苍茫家万里,迢递客三秦。雪送阶前腊,星移栏外春。论文还爱弟,占气或真人。两地怜儿女,萧萧白发新。”诗中不仅有对儿女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慨。同年诗人还作《癸未生日示乾甫》抒发愁绪苦闷,寄托思乡之情:“辕门杯酒坐销愁,万里烟尘片檄收。出处今朝过五□,蒪鲈明日即三秋。因君梦得池塘草,顾我春生华萼楼。如此贺兰山色满,那能不作醉乡侯。”尾联以贺兰为意象,深化了诗歌意境,使情感抒发更加生动。

万历十二年(1584)除夕夜张九一思乡之情再度触发,连作《甲申除夕》二首抒发戍边感慨,“一岁余兹夕,孤灯伴旅情。深杯如练净,短发较霜明。自叹雕虫技,人传绣虎名。可堪秦地柳,又发亚夫营”(其一)。诗歌描写了在除夕夜张九一只有孤灯陪伴的凄凉孤独,借酒浇愁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尾句运用汉代周亚夫的历史典故,表达自己防守宁夏边陲想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抱负。第二首表达诗人“十年重出塞,万里一登楼。半百今过二,春风倍觉愁”的愁苦情绪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其中也蕴含了诗人想隐退的思想。万历十五年(1587)元日,张九一作《丁亥元日》表达多年戍边的感想:“去岁兹辰悲朔漠,岂期今岁得归田。仍余白发三千丈,已是投荒十二年。李广不侯从老矣,翟公罗雀正萧然。唯应料理床头瓮,一日须教一醉眠。”饱经沧桑的张九一此时得以回归家园,戍边多年的他用汉代李广的典故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未能实现抱负之憾。

(三)送别友人,表达戍边情感体验

张九一涉宁的送别诗中并没有较多表现离愁情愫和依依不舍之情,多是以慷慨激昂的口吻表达对友人或同僚戍边功绩的赞颂,如《送贺参戎之花马池》:“双旌东指赫连台,四月嫖姚度汉回。杨叶遥迎金镞吐,桃花深映紫骝开。干戈榆塞三城接,风雨萧关万骑来。一片贺兰山上石,千秋迟尔勒铭才。”诗歌主要描写了贺参戎沙场征战的英勇和对他战马功勋的赞扬。还有对同僚“频年款塞借前筹,移镇君恩觉更优”的筹谋规划表示认可,对于友人即将离去感到惋惜,表达“为赋阳关杯酒句,霜风瀚海正西流”的美好祝愿,从中也体现了戍边将领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边疆崇高事业的精神。

张九一还用送别表明心志,寄托自己的理想。万历十二年(1584)张九一作《甲申元日城南楼送李元戎昫之中卫市马值雪》,诗歌既表明了作者戍边的坚定信念,也有对与友人再次相逢、一醉贺兰的期许:“南楼元日共跻攀,胡虏寻盟部伍闲。雨雪漫裁黄泽曲,春风恰度玉门关。云间万树寒花吐,沙际千旌曙月还。传语前茅聊驻马,期君一醉贺兰山。”该诗反映了当时宁夏边关“部伍闲”的情况,暗示边关安宁。张九一将唐朝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改为“春风恰度玉门关”,寄寓着自己对朝廷及边关将士的信任,对边关终将稳定的决心。《寄榆林洪使君》以寄诗的形式表达张九一对友人的关怀,诗歌描绘了“关门日落浮云尽,一道黄河自北来”的塞北壮阔风光,在赞扬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蕴含了诗人的家国情怀。由送别引发家国情怀的还有《送吴钅黄游梁兼简灌甫宗正》,诗歌描述了友人南下,即将相隔万里的场景,而尾联“宁因范叔为秦说,吴邪庄生作越吟”,即诗人用战国范雎和越吟的典故勉励友人,表达不忘故国、家园的思想感情。张九一在万历十四年(1586)调外任,友人曹中丞作诗以表慰藉,九一亦作诗《余既列调籍出关而曹中丞以荐自张掖以七言近体来唁,遂如数答之》二首赠答之,其一对曹中丞的文才武略进行赞扬,运用“健笔扫千军”的夸张表现友人才气之高。其二主要表现了作者即将卸官隐退归家的心情。“解组东征万里余,翻从罗雀见幽居。故人遥送阳关信,逐客空传上蔡书。去国那能明薏苡,归家犹喜及蒪鲈。天涯兴尽方回棹,不是文园负子虚。”虽然诗人遭罢归,但却没有一丝怨气,诗句中充溢着洒脱与释然,由此可见张九一积极乐观的人生处世态度。

纵观张九一涉宁诗歌,以边塞为题材,以亲历见闻书写,诗歌纪实性很强,很贴切、深刻地反映着现实生活,诗歌描写多生动、抒情真切,诗人在创作该类诗歌时爱用典故表达自己一腔热血,用大漠、黄沙、黄河、铙歌等边塞独有的景象抒发戍边的情感体验,意象开阔,风格雄浑壮阔,格调高亢、豪放。

四、涉宁奏疏

《朔方奏议》六卷,今传世两卷,共17篇,主要记录了明万历年间(1573—1619)张九一巡抚宁夏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内容涉及解决灾荒、屯田和开垦荒田、地方军政的改善、边防的保障等,为当时宁夏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

(一)解决灾荒,发展屯田

张九一于万历十一年(1583)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绿波楼集·卷九·到镇谢恩书》载,其“先任山西按察司按察使入觐,于万历十一年正月内推升本省右布政使,赴任间,本年闰二月十五日……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地方,赞理军务”[21]。张九一巡抚宁夏时正值当地饥馑、饿殍载道的时候,“天灾流行,饥疫继作,父子相食,白骨蔽野。”面对民不聊生的局面,他到任后即上疏朝廷,《为边镇荒歉盐粮壅滞中纳不前乞赐议处以安重地疏》解决饥荒问题。在《议蠲免抵补以苏民困疏》《议处备荒事宜疏》中又提出关于灾荒的应对措施。当时宁夏“河以东伤于旱,河以西壤地”,张九一对宁夏地势地形分析后,积极发展屯田,他在《议设屯田都司疏》中认为:“西北平衍隙地可耕,激河浚渠资其润泽。故汉渠、唐渠自西而斗折以溉北路,秦渠自南以而股引以溉中路,美利等渠自东而旁穿以溉西路,然皆取之。”通过发展屯田及改善灌溉条件解决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百姓耕种问题。

另张九一又建议开垦荒田,他在《开垦荒田疏》中提出八条具体的建议与措施。一是开河渠以备荒田。他建议将原有淤塞、坍塌的沟渠进行改修或重建。二是建桥闸。对各个桥段进行勘察,建设桥闸,方便水利。三是修河堰、河道以疏通水患。四是改堤墙。一为防御冲突,二为捍卫盈溢,御防水势灌入腴田。五是以广招流民的方式解决无人耕地的问题。六是拨垦种,通过在耕牛、耒耜、种粮等方面给予一定便利帮助和奖赏,鼓励农民耕种。七是立堡寨、修建墩堡并设守御、瞭望官军及火器等保障百姓耕种安全。八是专责成,设立专门官员管理开垦的相关事宜。在他的带领和治理下当时宁夏开垦荒地四十一万亩,农民勤于耕作,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景象。

(二)重视官政,举荐良才

地方官员的荐举、调补在完善官吏系统、政治体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官员进行的一系列调动都旨在使其各司其职更加有效的为地方发展服务。张九一在任间重视官政,保障着宁夏社会事务的有序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举荐废弃将才。在当时“胡虏风靡”的情况下,他在《举废弃将材疏》中认为可以选取之前被废弃而又有才能的将才,用来制服夷狄可谓是上好之策。张九一举荐了原任陕西都司姜河和原任宁夏屯田都司的杨朝,他认为二人智勇过人,在制虏方面有着重要本领,废弃实为可惜。

其二是调补。张九一认为总兵官秉符授钺镇守一方军民的安危,责任重大,需要有强健体格和充沛的精神才能有效应对边危。而当时宁镇总兵官李昫患有痢疾,时而复发,在政务处理上力不从心,当时冬防形势紧急,鞑靼紧逼,张九一即上《议处大帅疏》,请求遴选邻近相应官员作替补,应对危机。但是李昫有着“才勇素壮,抚防颇效,勤劳且年力正强”的过硬素质,朝廷弃用的话不无可惜,张九一在奏疏中建议让李昫暂时调理待病愈之时再起用。

其三是甄别考核。主要体现在《考选军政疏》《武试罗材疏》《申饬边臣疏》等奏疏中。当时宁镇河套虏据腹心,山后虏依肘腋,东市、西市巢穴逼于门庭,秋防、冬防征缮疲于士马。在这种危机下,张九一认为很有必要对官员进行考覆,选取能胜任边地之人,巩固边防,在《举劾监收官员疏》中张九一首先明确任选原则,接着便举荐了两名戍边人才,分别是庆阳府管理宁夏镇城仓场通判郭孔高和平凉府管理宁夏西路仓场通判王道,他认为二人惠爱洽于军民,互市抚夷忠信,贤能称职,均应久任,且应加衔,而对于不称职之人则应革退,不堪边方之人当改调腹里。“庆阳府管理宁夏东路仓场通判李廷珍年虽富而才疏,宦未成而志怠,……革退,积猾不可复用。”在举贤任能上,张九一是一个十分爱才惜才的人,有本领之人他积极举荐,无能之人绝不姑息养奸,秉持着公正严明的态度,肃清官政。

(三)整饬边防,安定民生

宁夏为三边之咽喉,中原之门户,对明代边防起着重要作用,边防的治理是每位巡抚的重要职责,张九一在边防上亦提出许多具有利害性的指导措施。万历年间“虏自据套后,河东遂为敌冲,□寇河东,势必深入,关辅因之震危,利害□在腹里”。针对该种不利形势,张九一在《陈末议以图保障疏》中提出了六条保障边防的重要举措:一是添设将领以重兵防。他认为:“将者国之辅,地形者兵之助。”“所谓地形者,必表里金汤,以藩屏之也。”因此熟悉宁镇地形尤为重要,因为有利地形能达到“一夫所守,千夫不过”的效果。二是处市虏以杜衅隙。针对市虏常年盘踞,挑衅边防,张九一认为应调取回巢。如果不听,将革其互市犒赏;如再不从,则整兵驱逐。三是辨内外以固封守,张九一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华夷之辨,至严矣。”面对当时宁镇东西虏往来互市的局面,张九一认为要制定严格的制度,明确内外界限,使虏东西往来务从边外,不能经由内地。如果重犯则减少犒赏,以示惩罚。四是处积逋以苏驿传。驿递“在边为尤要焉,以传警急,以通华夷”。当时的宁镇设有城高、桥儿、石沟、小盐池、韦州、萌城六处驿递,东由环庆以达京师,南由韦州以抵固原,但是由于边地驿递艰难,张九一建议在站银上多作调动。五是追料价以除戎器。张九一认为:“五兵五盾御虏安民之利器也。”“中国之长技,今虏之甲胄弓矢,未尝不尖利精良,是我与虏共之也。”要求以“不速其期,务尽其技。不唯其多,务济于用”的原则打造精兵利器以制虏敌。六是请旗牌以肃军纪。旗牌是“振兵威,肃纪律之一机也”。巡抚没有旗牌,将毫无威慑力。在边防治理上,张九一贯彻执行了明廷的以防御守备为主,较少主动出击;在防御工作上,张九一要求严格,他提出的措施边防建设、抵制胡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涉宁诗文的价值

张九一作为七子派的羽翼人物,其才气和作品备受好评,涉宁诗文对研究明代宁夏具有重要的价值。

就诗歌而言,张九一的涉宁诗是明代宁夏巡抚涉宁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宁夏历任巡抚涉宁诗歌创作丰富,数量最多的是周光镐,《贺兰草》收录涉宁诗歌59首,《皋兰草》收录涉宁诗歌2首。其次是冯清49首,张九一涉宁诗歌共19首,数量居中。巡抚涉宁诗歌虽都以边塞为题材,但在记事抒情方面却各有侧重,周光镐、冯清涉宁诗歌多以巡视为题材,反映战士军旅生活,表达对国计民生的担忧,也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相比较而言,张九一涉宁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豁达和昂扬奋进,如《萧关》中“冰雪满衣仍叱驭,鸡声未报出萧关”的不畏路途艰险奋勇顽强的精神,《六盘》中对“一峰穿汉险,群壑抱冰乾”恶劣环境的描写衬托了诗人“齿发惭推毂,文章笑据鞍”无所畏惧的乐观心态,诗歌重在表达作者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和报效祖国的决心。此外,在风格及意象的选取方面,巡抚涉宁诗歌有其相似性,风格都表现为大气磅礴、气势雄浑,意象开阔、壮美,并都以宁夏独特景观贺兰山、六盘山等为描述对象,如周光镐《登贺兰山眺望夏元昊避暑宫在焉平虏城北则汉卫青大将台也》,冯清《贺兰山》,王邦瑞《六盘山》,张九一虽无以贺兰山直接命名的诗歌,但诗句中多处运用贺兰山这个意象渲染诗歌意境,如“如此贺兰山色满,那能不作醉乡侯”“传语前茅聊驻马,期君一醉贺兰山”等诗句。张九一涉宁诗对研究明代边塞诗亦有着重要作用,为研究明代边塞诗提供了资料来源,张九一作为“后五子”之一,在明代文坛有着一席之地,笔者通过与同时期的边塞诗进行对比研究,可得出明代边塞诗创作水平与风貌,涉宁诗歌也丰富了明代宁夏地方诗歌种类,为描写宁夏地方特色增添了一抹色彩。

张九一的奏疏对于研究明代万历年间的宁夏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一方面,奏疏可补宁夏地方志所失载。奏疏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状况,为我们今天研究提供重要的可靠证据,《〔万历〕朔方新志》对张九一事迹只有零星记载,而奏疏以详细的史料和系统的记述为研究明代宁夏官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史料来源,张九一巡抚宁夏三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使当时宁夏地方得以安宁和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民生得到改善,《〔万历〕朔方新志》对张九一评价道:“革弊厘奸政,令明肃振,兴士类,尤如意焉。”[22]充分肯定了九一的政绩。另一方面,奏疏是研究张九一边防政策的重要来源。从张九一屯田垦田、选官等措施中可见张九一治边思路、策略及对宁夏的影响,奏疏为张九一巡抚宁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奏疏内容在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都不曾见载,作为一手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猜你喜欢
绿波诗集宁夏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浮萍
宁夏
诗集精选
宁夏煤电博弈
诗集精选
宁夏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