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涛从“大气下陷”辨治病毒性心肌炎*

2022-02-15 17:38黑炫鼎王振涛
中医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宗气气短胸闷

黑炫鼎,王振涛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心血管常见病之一,以中、青年患者多见,是感染各种病毒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心肌炎症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发生[1]。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疗效[2-4]。

王振涛,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教授从医40余载,尤善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亦有独特见解,认为大气下陷是本病的关键病机,重视益气升陷法的应用,同时兼顾养阴、活血、化痰、健脾、温肾等法。

1 胸中大气统领全身气血运行

“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含义可概括为4类:一为太虚之元气,太虚中之大地,需依靠“大气举之”;二为宗气,聚于胸中,贯心脉而行呼吸;三为经脉之气,又可称真气;四为大邪之气,有致病严重、传变迅速的特征[5]。张仲景提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6],重视运转胸中大气以调和阴阳治疗水气病,开启了大气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补充。喻嘉言首次提出“胸中大气”一词,认为其实质为胸中阳气,统领一身之气,斡旋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以维持机体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正常。张锡纯法宗前贤,结合临床,创立“大气下陷”理论,标志着大气学说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张锡纯认为大气以元气为根本,由自然界吸入清气与水谷之气充养,藏居于胸中,为全身气血之纲领。主要功能包括:①主气,包举肺外,司呼吸,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与语言、声音高低强弱相关;②贯心脉而行气血,主宰生命活动,振作精神、思维、意识等;③统摄三焦,大气禀受于先天元气,同时又以三焦为通道滋养先天元气[7];④上行灌注于脑,滋养延髓,为延髓司肺呼吸功能的原动力[8]。

2 大气下陷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关键

张锡纯在书中也阐述了导致大气下陷的因素“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9]。认为不仅久病、过劳、情志、饮食等可以导致大气下陷,外邪侵犯也是其重要病机。而这与目前中医对病毒性心肌炎正气虚弱为本、邪毒侵犯为标的认识不谋而合[10]。因虚致陷,有轻、重、危之差异。若气虚下陷,宗气贯心脉行气血功能减弱,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不足、健忘等表现[11]。若下陷太过,则努力呼吸作喘、呼吸停顿、嗜睡昏迷、大汗淋漓等,脉象沉迟微弱,寸脉尤甚,或见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创制升陷汤专治大气下陷之证。

而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气短、胸闷乏力、头晕恶心,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律失常。王振涛教授认为大气下陷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机。正气虚弱,邪毒侵犯心脉,随着疾病发展,正邪交争,心体受损,邪毒之气进一步侵损人体正气,气虚下陷,无以行血。因此,大气下陷作为重要病机贯穿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3 益气升陷法辨治病毒性心肌炎

“气虚宜掣引之”。王振涛教授认为,大气下陷包含了“虚”和“陷”两个层次的病理变化,虚则补之、陷则升之,认为补益和升提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大气下陷证的关键。当以升补胸中大气为主,使陷者复升才能发挥大气主气司呼吸、贯心脉、统摄三焦气化的功能,宜用升陷汤加减。但由于个人体质差异与兼症的不同,益气升陷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益气升陷养阴《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表明阴虚也是心悸形成的重要因素。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以外感风热邪毒起病。因热毒侵袭人体,耗气伤阴是必然趋势。此外大气耗损,气不布津也是阴伤的一个主要原因。临床可兼见心烦、盗汗、口干、脉细数等。王振涛教授在益气升陷的基础上多加用生地黄、天冬等甘寒滋润之品,以益气升陷养阴[12-13]。

3.2 益气升陷活血《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记载:“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14]。”创立血府逐瘀汤专治瘀血心悸。大气虚陷,无以助心行血,营阴涩滞,瘀血内停,不通则痛,患者可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质紫黯,脉迟涩或结代。王振涛教授在益气升陷的基础上合用丹参、桃仁、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使瘀去气复[15]。

3.3 益气升陷健脾此型患者以少年儿童多见,万密斋在《幼科发挥》中指出:“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16]。”说明儿童脾胃娇嫩,功能尚未健全。脾胃为后天之本,外感邪毒乘虚而入,脾胃运化失司,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养后天宗气,导致大气下陷,可见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差等症。王振涛教授认为应益气升陷与补益脾气并用,开脾胃化源枢机,加用茯苓、白术以资大气之源而使陷者复升[17]。

3.4 益气升陷化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有云:“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18]。”指出了心悸可由痰扰所致。痰湿内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热邪灼津,炼液成痰;②气虚失运,聚湿成痰;③阴亏火旺,煎液成痰;④脾肾阳虚,水泛为痰。病毒性心肌炎中后期,多见肺脾肾功能失调,大气下陷三焦气化无力则水液不化,聚而成痰成饮,王振涛教授临床多佐以茯苓、白术、二陈汤健脾化痰湿;若痰浊痹阻胸阳则佐以半夏、瓜蒌、薤白以豁痰通阳[19]。

3.5 益气升陷温肾张锡纯认为宗气由少火发生,徐徐上达,受先天水谷之气滋养而成磅礴之势。肾为先天之本,内孕真阴真阳,心病日久,穷及与肾,心肾亏虚,阴阳俱损,症见心悸头晕、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腰酸耳鸣、脉结代。王振涛教授认为温补肾阳,滋养元气,脏腑机体功能得以温煦,气血津液正常输布,全身气机通畅,肾中元气又可充养后天宗气,令下陷之气自升。故于益气升陷同时加用附子、桂枝以温补肾阳,滋养先天[20]。

4 病案举例

孙某,男,6岁,2019年2月15日初诊。主诉:胸闷、气短7个月余。2018年8月患儿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气短,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经治后好转,但每于感冒后上述症状加重。现症见:间断心悸、胸闷、气短,善太息以吸入为快,动则尤甚,口干,纳差,睡眠欠佳,二便可。舌质红有瘀点,苔薄黄,脉沉细数。查体:心跳:108次·min-1,心律齐。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心悸(宗气下陷,气阴亏虚,瘀热互结);治法:益气升陷,养阴活血;方药:生黄芪8 g,太子参10 g,生百合12 g,麦冬 15 g,苦参4 g,知母6 g,金莲花6 g,丹参6 g,回心草 6 g,柴胡6 g,枳壳6 g,升麻4 g,桔梗9 g,焦三仙各 10 g,鸡内金10 g,谷芽10 g,甘草6 g。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2019年2月19日二诊:患儿心悸、气短、胸闷症状较前减轻,饮食也有所改善,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数。原方升麻改为6 g,生黄芪改为10 g,7剂继服。

2019年2月26日三诊:患儿心悸、气短、胸闷等症明显减轻,仍时有善太息以吸入为快,并伴有汗出。舌质黯,苔薄白,脉沉细数。原方去回心草、枳壳、金莲花,加浮小麦15 g,麻黄根6 g。续服7剂。

2019年3月4日四诊:患儿除仍偶有善太息症状外,余症状未再出现。原方去麻黄根、浮小麦,7剂继服。

2019年3月11日五诊:患儿善太息以吸入为快症状较前减轻,嘱其原方继服。后服20余剂汤药,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年幼,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久病未愈,势必耗伤气阴,损及脏腑[21]。大气亏虚,胸中之气匮乏,心肺功能下降,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善太息以吸入为快。邪气伤及脾胃,影响其健运转输,脾胃受损,必导致气血无以化生。血不养心,气虚而陷,可使诸症加剧。观其舌脉,均是宗气亏虚,运转无力,血脉失养的体现。方用升陷汤为基础进行治疗。方中黄芪、太子参为君药,补脾益气[22];柴胡、升麻为臣,既可升气,又能助太子参、黄芪补气;麦冬、知母、生百合以滋阴;柴胡、枳壳以开胸理气;回心草宁心安神,苦参、金莲花有清热解毒之功,丹参活血,且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回心草、苦参、丹参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23-25];加焦三仙、鸡内金、谷芽以健脾养胃,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升阳举陷之功。二诊患者原症状减轻,加大黄芪、升麻用量,以益气升阳,改善症状。三诊加浮小麦、麻黄根以止汗。四诊患者汗出症状消失,遂去上两药。五诊患者情况良好,巩固治疗。

5 结语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由于素体心肺气虚,复感外邪,正气更伤,宗气亏虚,至虚极而陷形成本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咽中拘急,胸中坠胀等,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滑或参伍不调等。临床实践中患者多以心悸、气短不足以息、以吸入为快、乏力为主症;兼症则多见咽中拘急、胸中坠胀等;脉象以参伍不调为主要表现。因此临床辨证以心悸胸闷、气短不足以息、以吸入为快、脉象参伍不调为要点。本病证候复杂,其病机并非单纯心肺气陷,阴伤、血瘀、痰湿、阳虚都是不可忽视的病理因素。故临床治疗时多以益气升陷为主,佐以养阴、活血、化湿、健脾、温肾等法,以升陷汤为基础,辨证加减,方可提高疗效。若兼血瘀者多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以活血通滞、调畅气机;兼痰湿者,可选茯苓、白术等以健脾化痰、理气和中;兼伤阴者,宜以麦冬、生百合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兼脾虚者,加用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补气生血。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只要谨守病机,察舌验脉,灵活用药,必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宗气气短胸闷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