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的艺术教育质量研究

2022-02-16 05:14史贝贝陈君
艺术评鉴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艺术性音乐教育

史贝贝 陈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伴随而来的是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需求,衍生出了巨大市场。从业人员要着眼于市场布局,融合社会需求,创新思维模式,让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更加便民、可靠、高效的实效性,更要反映出契合大众审美、追求高尚情操、有利身心健康的艺术性,避免同质化过高,更要抵制低俗化,艺术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艺术  艺术性  音乐教育  公共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1-0126-04

我国是一个服务行业比较发达的大国,市场需求大,从业人员多,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具有其它行业无与伦比的特性。受社会发展的动力影响,以及个人素养的参差不齐,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尚存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和解决。

一、艺术与教育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艺术教育更是塑造人身心发展的事业,过程漫长、任务艰巨、使命重大。艺术教育搞得好不好,会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关乎国家发展、进步。艺术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催化剂,衍生到各行各业,要做出精品,都离不开艺术,这也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发展面临新老问题的叠加,从源头梳理,在实践中阐释理论、转化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对艺术教育方法和发展方向的思考,一直是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是为数不少,但是大部分研究成果亦是人云亦云,或观点同质化明显,现实意义被极大的削弱。探索正确的方向,引领全省,甚至全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思考怎样将艺术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学生少走弯路,让老师不走错路,真真切切的搞艺术!

当前一段时间,世界各地及我国部分地区的教育工作中凸显出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包括不恰当的师生关系、老师不敢管学生、学生伤害老师、课上不讲课后补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局部地区,但是在整个时代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教育事业的打击也非常严重,尤其对直接参与的师生和家长伤害很深。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肩负的神圣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思考如何更称职的担负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谓,不仅不能遭到社会的唾弃和世人的质疑,更要问心无愧,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广大人民。

艺术教育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教育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对人类艺术修养的提高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在我国,很早就以“美育”的形式将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形式贯穿到各适龄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孩童而言,每周一至两节的唱歌、画画类的课程,不仅是快乐的海洋,更是释放天性的途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很多地方,音乐课、绘画课的“地位”明显被忽视,甚至被蚕食。音乐课和绘画课时间经常会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被认为是主科的课程所占用,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齐全专业的音体美教师。

相反,每学期学校开展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却是学生最希望参与的集体项目之一,在这些活动中调动的学生面很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活动的内容也很丰富,有唱歌、绘画、跳舞、快板、双簧、朗诵、魔术等等。很多都是学生自学的,并且自编、自导、自演,虽然很多节目都不能用专业的眼光苛刻的要求和评价其艺术性和艺术价值,但是确实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愉快的抒发和表达,这种身心的愉悦对学生而言或许更具“艺术性”。

当然,随着教育体制的创新和改革,自上而下的认识也在逐渐的趋于理性。人们逐渐将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艺术类教育项目重视起来,美育课程的地位逐渐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愈发重要,美育认识在不断的修正,不但不能被蚕食,还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学识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前只有在活动的时候才能看到的合唱排练、乐队演奏等,现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趋于平常化。很多学校还会利用艺体的鲜明特性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引进专业的艺术师资,利用特定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

艺术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事业而言,有其特性需遵循。由于艺术教育除了通过高超的专业技能来表现外,更多的是通过内心的感化和影响达到。所以,艺术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也有其艺术性的体现。艺术教育的对象不但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更需要通过心灵的碰撞表达内心的真实。学习艺术,不仅仅是掌握一门艺术技艺,不仅仅是唱得好、画得好,更要在唱和画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美,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

二、艺术与生活

大众对“艺术”的认识不尽相同,普遍认为特指音乐、舞蹈、美术等教育学科领域,但也不乏衍生出的闡释,如:在评价一项工程完成的漂亮时,会说其工艺精湛,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会听到人们对处理工作和生活琐事的评价用艺术一词来诠释,他们认为井井有条的生活安排、劳逸结合的高效工作,这些都是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甚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需要“讲艺术”等等。

社会上也有一些对艺术的不准确认识,甚至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见,损害了人们对艺术的印象,也不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比如:以学生学习艺体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地区将学艺体作为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高考的备选,想着文化成绩考不上好的大学,只有通过考艺体才能实现大学梦。这部分学生也经常被认为是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不务正业,所以文化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才学习艺体。笔者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评论音乐,在他们眼中“唱歌、跳舞”谁不会呀?至今这种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生活中,这种认识在很多人的思维里已趋于惯性,即只要是学艺体的,那定是文化成绩不好的差等生。或者认为学艺体的定是家庭条件好的,因为他们都知道学艺体很花钱。虽然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无可厚非的事实,确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深知自己以文化成绩可能无法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又想读大学,所以就临时集训,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以艺体生的身份参与到升学考试中。但是这种认识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片面性,甚至歧视性。其实,不论是通过文化课考上大学,还是通过艺体考上大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要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生活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共同追求都是向着美好的发展方向前行,两者并没有彼优我劣之分,只是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不同而已。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每年成千上万的艺体生中,即便是通过了专业的集中培训,依然有很大一批学生未能考上艺术院校。换言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学习艺体考上大学。也就是说,考上大学的艺体生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天分加之艰苦努力才实现的大学梦,并不是社会上认识的那样,只要是文化成绩不好,就去学艺体,就能考上好的大学,这是不正确的认识。

对于考上大学的艺体生而言,可以说其通过艺体敲开了理想的大学之门,而后的发展或许是音乐家、画家、设计师等等,但都还需要在艺术的修为中不断精进。精进不为,也依然沦为众人。对于未能考上大学的艺体生而言,他们虽然没能实现大学梦,但是人生中有过这样一段专心学习艺术的年华,回想起来也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美的回味。生活之闲和工作之余,时不时的拿出画笔,留下所见之美景,哼上一首小曲,也是其惬意生活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会在很多场合看到各种形式和风格的文化艺术类活动的展示。这些活动不但内容丰富,且受众面很广,传播造成的影响也是大小不一。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活动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商业性的表演,不可避免的包含有一定的商业性。演员有专业的,也有水平尚浅的,观众大多都是围观看热闹的群众。为了商业性的目的,或是追求舞美的需要,艺术性将大打折扣,常见的现象包括:过度依赖舞美,歌唱类节目用假唱,节目无内涵,甚至低俗,这样的表演不但艺术性会受到损害,还将误导大众形成不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观。

当今很多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随着各种艺术有关的政策实施以来,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琳琅满目,大众对艺术教育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不只是为了升学加分,也不是为了孩子长大能够成为艺术家,只是纯粹的让孩子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艺术的语境早已不仅限于唱歌、跳舞、绘画的专业领域,其外延已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对制造工艺的追求、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是一种社会的评价,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追求,这样的认识不但普遍,也很傳统。

三、还艺术于人民

人民群众是艺术的受众,更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艺术家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养分,加以构思、创作,形成艺术作品,以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歌颂,以这种形式反馈给人民。人民大众在生活、劳作之余,以艺术的形式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进而又衍生、滋养出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互相促进,相互支持,你中由我,我中有你,达到和谐相生的状态。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的“人与人”“人与艺术”“艺术与教育”“艺术与生活”等深层次问题,如何协调和处理好着其中的关系,本就是一门“艺术”,更应该找准方向、明确动机,用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艺术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前景,融合创新思维,不拘泥现实,不恪守成规,但也绝不冒失突进,更不能低俗媚世。

还艺术于人民,是要将艺术精品带回群众中去,在基层演出,在人民中传唱,歌颂人民,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也正是还艺术于人民,所以将与人民走的最近,与人民连成一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国民间无论红白喜丧都有“办事”的传统。近年来,却表现出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现形式,如:喜事不是“庆”,而是稀奇古怪的“闹”;丧事不但没有表现出“哀”,反而是欢天喜地的“乐”,这些表演不仅与传统不符,甚至是低俗的。像这种游走于基层的文化服务活动,不但谈不上艺术性的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踏。不但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反而会误导大众向艺术的审美歧途走远,更可怕的是在观众中还有那么多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或孩童,这样的文化服务无异于对其是一种精神的摧残,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误导,更甚者将诱导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最终毁掉自己的一生。

公共文化服务不但要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还要掌握较好的艺术手法,这样将有助于我们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提升大众整体文化艺术修养。艺术教育本是教育事业的特色,我们如何清晰的审视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艺术教育“不艺术”的问题,探索艺术教育“艺术化”的路子,希望通过思考和探索,能为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艺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创新探寻前进的方向,还艺术于艺术教育,还艺术于人民,把祖国的未来之星们培养成真正的具有艺术修养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嵇康著,蔡仲德译.声无哀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肖旭,陈正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艺术性音乐教育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