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提升公信力彰显责任担当

2022-02-18 06:20郭丽颖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公信力监督

◎郭丽颖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新媒体时代,谁都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接受和发布信息,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流传在社会各处,一旦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大众都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海量的相关信息。但是自媒体的大量信息因缺少把关人角色,无法保证所有发布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因此,可能会混淆视听,影响大家对关注事件的准确判断。所以如何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让百姓大众不会因为大量无用信息而迷茫,甚至获得错误消息,就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新闻作品,回应受众的关注,从而提高媒体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民众对其信赖的依据,是媒体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表现,是媒体舆论导向能力的评判依据,更是媒体体现其权威性和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标准。媒体如果没有公信力,其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也将成为泡影,甚至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预计的负面影响。

一、时代需要主流媒体公信力的“一锤定音”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带来了万众发万声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所承担的公正、客观、严谨、肃穆的主流之音,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稳定舆论环境。主流媒体需要承担建设媒体的公信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出去,让纷纷扰扰、流言蜚语在主流媒体公信力这“定海神针”下荡然无存,让广大民众在喧哗中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因自身公信力,能够掌握好新闻传播的话语权,能够统一好媒体受众的思想感受,也能够做好稳定人心的工作。所以不管如今的自媒体形式多丰富,发布的信息内容多繁杂,社会仍需要有一个大众信任的主流媒体制作的新闻作品“一锤定音”。

二、强化媒体内在核心本质,构建媒体公信力

(一)构建媒体核心优势

何为主流媒体,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一个定义,因为不同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概念。主流媒体的界定绝不是依据媒体的发展规模、发行总量、盈利水平、运营平台大小和媒体强势程度衡量的,而是还需要从新闻质量方面进行诠释,意味着主流媒体更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其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超高的辐射覆盖率、不可争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公信力又是媒体众多标志当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也是其面对竞争得以生存和可以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无论媒体环境发展到何种程度,公信力建设仍旧是媒体的核心基础要求,是媒体的最重要本质。

主流媒体要时刻保持谦卑公正的理性态度,秉承新闻事件客观准确的坚守,做好媒舆论传播“社会稳压器”的作用,让新闻产品保持高质量、有温度、贴近生活、互动性强,不断探索、不断变化,守正创新,以品格重塑的姿态传递不变的价值,在新闻信息传播中,承担媒体责任感,体现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尽忠职守的义务。

(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主流媒体之所以称之为主流,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宽广的覆盖面,所产生的新闻报道也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对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社会变动,都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根本原因也是主流媒体发挥党和国家的喉舌功能,其与党政机关、科研机构等官方单位联系紧密,能及时够获取权威可靠的一手资料,发挥权威信源的独特优势,是普通新闻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主流媒体经过长期高品质的新闻作品传播,必然会积累下深厚的口碑效应,这也是其权威信息源的保障。主流媒体要发展壮大,要巩固其权威地位,充分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增强新闻产品的原创性,从源头上打好信任基础。

三、坚守媒体真实性底线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生命之本,也是媒体公信力存在的基础。主流媒体要建构公信力,就必须严查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有消息,要保证信息是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信息从各种渠道搜集获取新闻线索、信息开始,就要需要做好信息甄别鉴定工作,不能为了蹭热点去做猎奇和所谓的独家新闻等,这些无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信息来源很容易让最终的新闻作品市失去新闻价值甚至掉入“假新闻”的陷阱,从而让经年累月构建的公信力在一次次垃圾新闻和虚假新闻中消失殆尽。

做好新闻“把关人”,深入贯彻落实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新闻采编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加强审核校验制度。面对如今极受欢迎的各媒体平台如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因任何人都可能会参与到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可能会造成大量新闻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作为主流媒体,更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制度,从新闻采编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相应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采、编、审、发工作流程,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严肃新闻标题远离“标题党”、“三俗”等新闻,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更好地维护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守媒体底线,做好媒体应尽职责。

四、贴近百姓、深入百姓,增强共鸣力量

媒体公信力是百姓的认可,是受众的口碑,是人民群众的立场,更是广大人民的视角,是媒体在公众心里的位置。所以需要媒体工作者要贴近群众,深入百姓中间,要多看、多动、多做、多说,以百姓立场为中心,做好党和人民群众的链接工作。要想百姓所想,关心百姓所关心,通过百姓身边的小事反映出大事件、大主题。关注百姓大众身边的人和事,策划出更加有生活气息和地方文化氛围新闻报道,让媒体体现出更加有价值的表现,找到正确的焦点,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五、以专业主流信息提供参考价值

媒体的专业性,在媒体竞争日益严重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操作也是媒体获得竞争力的体现。因为如今的社会,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事实陈述,更需要对新闻深入的剖析甚至专业评估。媒体不仅要适应新的传播形态,掌握灵活多变的新闻展示模式,一改以往严肃古板的媒体印象,更要在开放的观点市场中赢得民心。不仅要能为政府机关和市政领导提供更加专业参考,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还需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评估和指导意见。

媒体从业者不仅要时刻提高自身素质,在应对需要更加专业性的新闻报道时,还需要接触甚至定期邀请相关的行业专家、学者提供高层次和权威性的参考,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智囊”、智库作用,体现媒体的参考价值。

六、以优质内容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

(一)受众呼唤品质新闻

如今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成为新闻消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和方法,这种形势的舆论生态下,微博、朋友圈、抖音、视频号、公众号、头条等传播出口每一条新闻消息的产生,都代表着不同的观点的表达。同时,移动互联的发展让新闻信息高效传递,同时不可避免地让一些无效或者不翔实没有价值的信息混淆在海量其中,如何区分出真正有效、有价值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受众对媒体的需要,也从基本的“知道”发展到对信息的“理解”,并经过分析和理解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和“看法”。所以无论获取信息的形式和对阅读新闻习惯如何改变,那些有思想、有温度、有内涵、高品质的新闻作品仍旧是受众所不断追求的,也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需要。如今媒体所提倡的“走进现场、多源求证、反复核实”的优良传统,仍旧需要媒体从业者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推敲。媒体的发展需要从业者贴近社会,深入基层,从思想上、深度上、感情上投入更多精力和热忱,让新闻作品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赢得广大受众群体的认可。

(二)掌控新闻舆论导向

新闻事件内容质量的优劣,是当今新媒体激烈竞争和融媒体变革下,媒体获得更好竞争力的突破口,也是取得新闻公信力的一个战略方向。新闻媒体不只是要做好“新闻报道”,还要做到有思想的“新闻观点”,积极响应社会密切关注的新闻事件,及时有效、立场坚定地批判错误思想观点。当遇到大是大非的情况,要勇于阐述正确观点,洞察真伪,明辨是非。做好重大理论、重大问题、重大规划、重大节点、热点的理论、评论和演讲,提供意见、思想和判断,发布权威声音,建立领导思想,放大积极声音,努力消除噪音,“统一思维,汇聚力量”。

根据社会当下的实际情况需要,策划重大选题,并且在内容的生产上注重意义构建、价值传递和及时传播三大环节,以更好地推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场。时刻关注贴近社会大众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参与社会上重大事件活动,紧跟新闻热点,创新发展新闻内容,做好宣传工作一个接一个的热点、亮点、关注点。大型全媒体新闻策划,积极宣传社会正能量,面对不负责的媒体毫无根据地唱衰中国经济、抹黑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不良舆论,进行坚决有力的回击和引导正确舆论走向,用真实可靠的新闻事件高唱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凯歌。

七、促进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新媒体的发展不是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而是让传统媒体有一个跨越发展的机会。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时代抢占先机,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自身资源优势,结合新媒体灵活多变的内容展示和传播优势,夯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将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转化为新媒体传播优势,让主流声音传播到更宽阔的舆论空间,让媒体的公信力更深入、更有效地发声。

媒体的发展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一方面,要紧跟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打造立体发展的融媒体平台。另一方面,扎实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补与融合发展,做好媒体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多方面启动媒体深度融合改革,促使主流声音可以在更加宽广的舆论环境下传播得更加深远,让主流媒体在新的变革中做好“社会稳压器”的作用。

八、加强媒体舆论监督建设,发挥媒体社会公信力

媒体與论监督功能,不单单是媒体的自身职责,更是作为当今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媒体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要彰善瘅恶、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媒体要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为社会大众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保障公共权力的正确使用,改善党政机关的工作效果,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保障法治社会的稳健发展,在抵制贪污腐败、遏制尸位素餐方面,充分发挥其媒体监督职责的作用。在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体现媒体公信力的进程中,要不断改善工作方法,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为首要目的。

(一)媒体监督职能的基础是社会公信力

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是其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因素,只能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公信力下,广大人们群众和相应部门才会支持媒体监督工作,被监督对象才会重视媒体的工作,也能引起执法执政单位的重视,从而使媒体的“间接”“软性”监督,顺利转変成权力部门、执法部门的“直接”“刚性”监督。

(二)媒体要有效展示其监督职能

媒体的监督职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机关党政领导干部,所以在操作媒体监督的过程绝非易事。不仅要求媒体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发现需要监督的人和关键事项,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拨开迷雾看清真相,直追事情本质。

在实际工作当中,还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强大的抗压力,不能因为外在的因素影响判断能力,要保持积极主动的监督意识,尽力做好影响力较大的关于媒体监督的新闻作品,引起社会大众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获得媒体公信力,做好媒体监督职责。

(三)媒体要明确立场并彰显自我风格

媒体,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要做有独立风格,自我意识和坚定立场的监督职能角色。媒体工作在进行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意见,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听从上级指示、随声附和,做不到独立自主的监督意见,没有独立的新闻制作风格,那就无法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重。作为主流媒体,按规定制作、传播、转载上级监督意见和内容是本职工作,但传播和转载之后,媒体工作应该对这些监督意见和内容,站在媒体视角传达出独立看法,并且应该有“准确的评论”和媒体独立性的观点。

(四)媒体要肩负社会责任感

媒体要肩负社会责任感,主要原因是当媒体维护社会良序公俗,曝光黑暗内幕,需要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共鸣,从而更好地维护正义和程序,避免出现因媒体缺少信任而产生不必要的怀疑和误会。

当媒体履行其监督职能之时,要秉承公正客观,全面完整地介绍相关事项,尽量做到关键内容不避讳、不遗失,并且辅之详实的资料和相关文件,恪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规定。

九、深化主流媒体品牌形象,提升媒体影响力

就媒体的品牌价值和公信力而言,即使当今媒体的发布和阅读方式已经了发生巨大改变和创新,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在社会大众心中仍旧占据主要位置,所以品牌和公信力依然是媒体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保障。如何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品牌文化,也是能够更好地提升媒体文化自信,增强大众凝聚力,打造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效果突出的主要因素。

媒体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拥有做好新闻传播和与受众互动的能力。为党政机关做好传声筒和记录者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大众百姓的守护者身份,在新闻报道时要及时客观地对社会和大众负责,做好媒体监督职能,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要保障社会生活的公平和公正,不仅要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作品,还要勇于披露社会当中存在的各种阴暗,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团结稳定。

猜你喜欢
公信力监督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省级党报如何扩大在基层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浙报集团分社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
监督宜“补”不宜“比”
人大监督不能总是“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