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为”与“不为”

2022-02-18 06:20胡硕丰赵树祎谢欢欢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内容

◎胡硕丰 赵树祎 谢欢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安徽 合肥 230022)

“融媒体”一词是国内学者基于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而提出的。[1]使用最为广泛的解释是百度百科的定义:“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当前,互联网、手机、5G通信、AI、人工智能等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无疑也改变了编辑的工作方法。与内容传播相关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箱、虚拟社区、博客、播客、维客、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公众号、APP、小程序、QQ、微信、短视频……与所有人一样,编辑在享有数字技术带来的海量、便捷、高效的信息同时,也产生了挥之不去的焦虑情绪。

一、融媒体时代编辑的焦虑根源

引发编辑焦虑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编辑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出版行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危机四伏,报纸日渐式微,期刊、图书苦苦支撑,虽然业内人士都在积极地寻求突破,但是却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与新媒体融合,路会越走越窄;与新媒体融合,却又不知道如何操作。

二是在面对其他相关行业或职业的成功以及同行业竞争时的自然反应。在互联网、短视频、阅读APP等企业中诞生了很多的传播巨头,同时依托这些企业,成就了很多大V、网红、公众号……编辑工作对个人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一名编辑的成长、成熟,需要长期、艰苦的付出,需要甘于坐“冷板凳”,但是这些成功的案例却刺激着编辑的神经。

三是编辑感觉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2]。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业态不断出现,于是编辑在工作中便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在融媒体时代编辑主体属性如何转变?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新技能?怎样进行出版创新?出版数字化怎么开展?等等。凡此种种,往往让编辑对自己的能力和适应性丧失信心。

对于未知的紧张焦虑每个人都会有,第一次驾车上路、第一次离家求学、第一次坐飞机……然而,一切都不过是成长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焦虑不能解决问题,积极思考、勇敢应对才是唯一正解。对于能力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加实践;对于不适应,最好的办法则是勇于面对、不断超越,做更好的自己。

焦虑会产生压力,面对焦虑和压力,我们应该看到融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变与不变,从而决定我们的“为”与“不为”。

二、融媒体时代编辑的工作内容

如前所述,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而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出版行业的业态发展和编辑的工作方式。“变”与“不变”共存,这既是矛盾所在,也是机遇所在。“创新中谋发展,变局中开新局”,对于编辑而言,除了以新时代高质量编辑出版工作为主,坚守政治定力、法纪定力、道德定力、专业定力和本领定力之外,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出版观念、丰富出版技能。[3]

出版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了,那么是选择新的工作方式还固守曾经的方式呢?这是一个必须弄清的问题。打个比方,人们最早是步行外出,后来逐渐出现了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我们应该纠结这样的变化吗?显然不会。我们庆幸有了这样多的选择,可以更快、更舒适、更经济地到达目的地。与交通工具的选择略有不同,在同一时段,我们只能选择一种交通工具,但却可以同时选择多种传播方式。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传播方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但是传播的是内容这一本质并没有变,对内容的高标准、严要求没有变,出版人的初心和责任没有变也不能变,即以“内容为王”从未改变。如同一件商品,产品形态、广告方式、包装设计可以有多种变化,但其核心还是它的使用价值,做好内容才是让出版更具生命力并创造更大附加值的前提。

传播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编辑思维方式的变化。我们常看到 “互联网思维”“融媒体思维”等一些类似的词汇,然而这些“思维”是什么呢?业界并未真正达成共识。笔者认为,这些“思维”就是编辑要有面对变化的勇气,要有学习的意愿和方法,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编辑的思维方式变了,但是出版的初心和编辑的责任不能改变。坚守编辑的职业底线,保持责任感,传播积极健康的内容,弘扬主旋律、正能量,普及科学知识……[4]现实中,编辑的责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再回到对编辑这个职业的理解,即编辑的角色定位。理解编辑的角色定位,有利于编辑在融媒体时代调整工作思路和进行自我完善,更好地把握出版的发展方向。[5]

编辑的第一个定位是“沟通”,和作者沟通,和读者沟通。融媒体时代给了编辑更多的,也可说是更好的选择,无论是收集信息、寻找作者,还是与读者互动,了解读者需求。相比出版前辈,我们可用的工具和方法更加丰富、更加灵活、更加高效。

编辑的第二个定位是对内容把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对内容把关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呈几何级数上升,但把关的责任不可丢失,这是一种对受众和社会的责任。编辑需要过滤和把关没有价值的、负价值的内容,同时也要辨别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要求编辑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编辑的第三个定位是提升传播的质量,将作者的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有价值的内容更好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更便捷和舒适地接收到对他们有用的信息。编辑要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重点和精彩之处,能判断读者对内容可能的需求,将其以最简单、实用、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是顺势为之而不是喧宾夺主;编辑需要有很高的业务水平,理解出版的各个环节。

融媒体时代,出版行业的主要变化包括:内容的数字化、产品的多元化、运营的社交化。[6]

纸媒在内容数字化的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数字化的优势如此明显:快捷的复制和方便的传播、无限量的存储和处理,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内容数字化无疑会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融入数字元素可以快速地吸引用户,如喜马拉雅FM数字化电台就比传统的电台更吸引人,因为数字化让人们的选择不再被动,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

后发的技术和产品总是可以轻易地融合、贯通、覆盖先发技术和产品,内容数字化打破了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甚至新媒体之间的壁垒[5],使得新开发的内容具有了多种媒介传播的可能,也就是产品多元化。对于电子出版物来说,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是其生命力所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坐着时间去飞行——互动式科普读物》(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就是对数字出版技术形态创新的一个有益探索,作者团队自主研发了一个交互式非线性视频播放器,对基于延迟摄影和高速摄影拍摄的大量生物、物理、化学等领域重要及典型的科学过程实现互动式播放,用户可以在互动模式下细致观察、体验自然与科学过程中的细节变化,获得奇妙的沉浸感体验,实现了科普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达到很好的科普传播效果,可以说,该作品是研发数字新媒体技术来开展科学传播及出版的一个精彩案例。

三、融媒体时代编辑的能力提升路径

科技发展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机会,有些人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这样的人物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仍然要按部就班地工作、学习。作为编辑,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呢?在融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变化是如此之多、之大,如果“事必躬亲”,什么都学,什么都做,这显然不切实际,也不可能,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成为编辑最佳的选择。

对于出版而言,信息时代带来的利好是很多的:内容丰富、成稿容易、效率提高、工具多样……但同时有两项风险也在加大:政治(内容)风险和文字(编校)风险。这既是传统编辑的技能和工作(足够的判别能力和文字功底),也是新媒体编辑的技能和工作(接受和使用新的技术和软件)。

编辑的“为”就是要在传统媒体编辑技能上学习和使用新媒体的技能,即加强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为”则是不必样样都精通,很多知识只要能使用即可。以手机为例,人们只要懂得使用即可,并不需要学习制作和维修技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依然成立。“使用”并不会有技术的壁垒,因为会有专业的人去不断提高产品的友好度,只要不“拒绝”就好,并不需要专业的学习。实际上,我们的目标在于“如何融合”“如何快速融合”“如何利用融合”。换句话说,就是抢占先机、确立优势。

在融媒体时代,编辑的发展总是因单位而异、因个人而异的。各个单位的工作流程不尽相同,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意愿也不一样,故所有的选择都应该是顺势而为。大致说来,融媒体时代编辑在策划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和营销能力[7]上有了更多“强化”的空间:在接受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寻求更有创意的策划,利用网络功能进行更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整合更丰富的媒体形式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尝试与接受新的营销方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从能力提升的角度看,融媒体时代对编辑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技能、内容控制能力和分工配合能力[8]。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来制作、存储、传播内容的,并以数字化形态呈现,所以编辑提升自己的数字技能势在必行;网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语音、视频、交互信息等新的要审核的内容,编辑控制内容质量的能力有效提升;传统编辑分工明确,融媒体时代各部门、各环节的分工和配合能力也不可或缺。

“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对于个人而言非常重要,融媒体时代更是如此,因为信息太多、变化太快,一日不学就可能错过很多新的事物,这也是一种“为”;另外,四面开花也显然不切实际,从编辑的工作角度看,应选择可以提高自身政治鉴别力、传播策划力、信息整合力等[9]的知识,其余的不必尽知,这就是“不为”。

说来说去,我们谈的就是一个“专”与“杂”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编辑是“专家”也是“杂家”,形象地说出了出版工作对编辑素养的某些要求,这一说法深入人心、广为流传[10],编辑的“专”指的是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突破入门级,具备一定的水平,成为“外行中的内行”[11],当然这里的“专”也特指在编辑出版上的“专业性”,只有“专”才能突出自身的价值,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石。出版家罗竹风指出,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编辑,知识面就必须广阔,只有“杂”,才能挑起重担。[12]新媒体的融合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这就要求编辑注重提高自身知识的增量和工作综合能力。鉴于此,对编辑“专”和“杂”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两专+两杂”,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专业化的编辑人才,了解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的全面杂家以及驾驭多种媒介进行出版表达的杂家。其中,最后一个“杂”就是对融媒体时代编辑的要求,要想勇立潮头,就要在这个“杂”上有所作为。

四、结语

不论出版环境和时代如何变化,出版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都没有改变,编辑在出版中的核心地位也没有改变,而是形式“变”得更丰富了、选择更多样了。编辑要清楚自己的重要性,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融媒体时代,编辑的转型始终要以适应时代发展为方向,从容面对环境的变化,有所为有所不为。

猜你喜欢
数字化时代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