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以河海大学为例

2022-02-18 14:21施学哲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5期
关键词:河海大学科技成果成果

高 鹏,陈 刚,施学哲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奏响从修订法律条款、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三部曲”[1],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也在指导、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下足功夫。河海大学在宏观政策、市场需求、内生动力等驱动下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事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构建了以改革为动力、行业和地方双轨并行的转化服务机制[2],和战略、产业、民生科技领域建立共性技术成果供给体系,推动创新与产业双链融合,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1 深化改革,构建全面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1.1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以知识产权为重要抓手和核心要素,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营、管理等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管理制度,既为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又把准方向。制定《河海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强化质量和转化导向,建立申请前评估和授权后补助机制,推进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与服务机制,试点所有权改革;制定《河海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河海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细则》,建立组织领导、职权体系、转化方式、转化流程、公示制度、分配比例、人事评聘、激励奖励等管理运行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1.2 打造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营体系

构建顶层领导、专业运营、科学管理、支撑有力、全面推进的管理运营体系,统筹各级单位、人员配置、成果管理、技术转移、资产经营、法律事务等。调整优化“河海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相融合的协调机制;改革构建“两处三院”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处、社科处管理服务、规划组织职能;新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水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等,推进建立专业化、专门性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服务机构;联动校友办公室、合作发展办公室,广泛发动校友资源等朋友圈,挖掘需求蓝海,形成重要支撑;落实院系、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驻外研究院等职责,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撑服务全链条管理体系,形成覆盖水利科技、地方产业、智库产业多元协同转化模式。

1.3 优化完善评价机制

加强岗位设置顶层设计。出台《河海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河海大学教师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结合学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需要增设应用推广型岗位,支持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产学研项目、专利转化等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的依据,开辟专门的晋升通道;对在技术转移中心、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等从事工程技术、技术支撑与工程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设置工程师职称层级。

建立专项考核机制。修订《河海大学科学研究考评指标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聘期和年度科学研究考核,强化高质量成果考核要求,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考核权重,增加咨政报告、标准制定等行业影响力贡献指标,全方位引导科技成果转化。

1.4 落实资源配置

设立“河海知识产权运营与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制定《河海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与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办法》,用于资助开展高价值专利、专利奖培育、专利导航、专利布局、专利运营等,技术转移中心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费用,成果转化项目培育等。

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一是前期介入立项的重大重点项目,支持专利申请、布局、运营等工作,培育专利奖等;二是设立成果转化类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支持青年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三是支持校企联合的技术合作,对形成新工艺、新产品等的建立后补助机制;四是支持高价值专利的专利培育孵化,分担成果入市转化风险。

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对于技术服务、咨询、开发等技术交易项目,到款经费的90%由项目负责人自主使用和分配绩效;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的95%以酬金形式发放给项目组或全部转入项目组后续再研基金,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收益的80%归成果完成人及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20%归学校所有。

1.5 营造科技成果转化氛围

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学校每年五月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进行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宣传。在宣传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相关政策、信息的同时,全面展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大进展和突出成效。同时重点将科技成果转化融入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连续3年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拓展专利成果转化渠道,促进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具备学校品牌和特色效应的系列成果展示洽谈会。

2 凝练优势,融入行业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1 打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行业成果转化高地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坚持“特色定位、市场导向、技术引领、联合发展”战略,聚焦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领域,强化人才队伍和研发条件建设、成果集成和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水利行业相关部门协作,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探索新型运行发展模式与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与管理机制,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与团队建设,不断提高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3]。

2.2 建设国内顶尖、具有国际影响的专门平台

联合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开发并上线水利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水环境与生态保护等收录由行业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研发的先进技术成果。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专利成果数据库与需求大厅,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沟通与精准对接,从而推动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不断提升水利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水利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2.3 建立主动对接行业的科技服务机制

制定《河海大学关于加强科技需求服务实施办法》,实行学院为主体,学院—职能部门—学校的三级领导联动服务管理模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联络员由学院主要领导和分管科研的副职组成,科技联络员每年开展一定数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作,对接次数和对接成效纳入学院年终考核。对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由职能部门或校领导带队对接。

2.4 打造“单项成果-系列成果-成套技术”的高价值成果培育链

建设水利土木学科群、资源环境学科群,在水利水电开发、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旱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与政府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行业大院大所等深度合作。面向“受制于人”的技术或装备、急需突破的瓶颈技术或装备等核心需求,由校企联合投入研发资金,建立“系统谋划、专项实施、团队激励、分类评价”的组织实施机制,培育交叉性高价值专利群,推动成果产出与战略需求的无缝对接,形成以水为核心的国家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2.5 建设数字孪生水利科研成果展示推广平台

构建我国重大水利工程360度数字化全景模型,结合学校在水利领域多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实体展示和基于河海云的线上展示,借助数字化虚拟漫游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水利科技成果的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推动水利科技成果的汇聚、创新与扩散,增强水利科技成果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推动与国内外主要水利企业签订协议,通过架设实时摄像的方式,向网络访问者提供水利科技成果实景及模型,进一步达到水利成果推广、转化的目的。

2.6 构建一流智库平台形成“智库产业”

依托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长三角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水战略联盟、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等多个省部级决策咨询基地,构建一流水行业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核心智库,积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政策性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发挥“智库产业”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纽带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强化特色,立足地方注入产业升级发展动能

3.1 打造服务地方专业化专门性机构

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强强联合,完善和优化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结合学校南京、常州两地办学实际,确立围绕江苏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市“4+4+1”产业体系、常州市十大产业链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服务领域,构建“2个管理办法+N个支撑制度+X个操作流程”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集聚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及产业化资源,策划培育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创新中心、产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的科技成果培育、研发、推广和转化能力,加速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2 建立引育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团队建设机制

制定《河海大学专业技术人员转入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办法》,选拔校内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的人员,转入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电气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创建各类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团队自主管理和发展机制。组织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专业服务队伍,组织接受技术经纪、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化培训,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比例超70%,初步建立具备技术开发、法律财务、企业管理、商业谈判等方面的复合型专业团队。

此外,与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对接,聘任地方挂职教师为所在地技术转移专员,支持和引导科技镇长团团员、科技副总,充分发挥校地联系纽带,在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打造若干个校内外协同的技术转移品牌服务团队,实现以南京、常州为重点,江苏省内全覆盖。

3.3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深度广度、创新发展模式

瞄准地方政府需求,把政产学研平台建在区域产业集聚区,以政府出财力、政策,学校出人才和智力的方式共建,共同解决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学校先后在淮安、宿迁、南通、苏州等建设驻外研究院,通过制定有效措施,打破壁垒,理顺驻外研究院之间、驻外研究院与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之间的关系,激活现有驻外研究院活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发优势,拓展建设专业硕士培养新基地,建设成以应用型研究为特色的公共技术研发基地、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形成示范效应,高质量高标准、规范有序布局学校驻外研究机构[4]。

3.4 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组建创新联盟

积极借助政府行为的引导,选择新兴产业为成果转化切入点,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园区联合成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学研联盟、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等,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序对接,形成规模化的技术转移和应用平台;强化智力资源交互,以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为抓手,开展校地校企人员互聘,吸收地方科技人才专员至学校借调,聘任地方专家为产业教授、基地导师等,不断增强教师团队与地方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同时,开展企业决策咨询调研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定期调研企业的管理、发展潜力、创新能力等,形成企业发展现状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3.5 强化专利专业运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建立系统规范、适合学校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师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已引进勤业科创(江苏)有限公司、中部之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作为产业技术研究院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投融资、法律事务、股权架构、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此外,从教学体系、实践平台、导师队伍3方面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场所,将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联动,增强成果转化与双创的活力。

近年来,河海大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增强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立具有河海特色、符合转化规律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式,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和运营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产业特色的转移转化示范效应科技成果。实践证明,高校只有确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不断深化凝练特色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支持和回报,也才能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河海大学科技成果成果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河海大学迎来建校百年华诞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