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

2022-02-18 15:33苏翠芬
今天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汉字教材

苏翠芬

(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 福建 泉州 362000)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带着学生去寻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呢?现以《统编教材视角下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为载体,谈谈我是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1.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构成

打开统编教材会发现,教材尤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现以一年级下册为例,一起来看看统编教材与北师大版有关传统文化篇章数的区别。从课文数量来看,统编教材只有14篇主题课文,而北师大版共有16单元,每单元有2篇主体课文,这样算下来就有32篇主体课文。北师大版虽然主体课文很多,但传统文化篇章却很少,只有《元宵节》一篇。而统编教材采用集中编排和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多处出现传统文化篇章。相比较,统编教材总体课文数量减少,但传统文化的篇目却增加了。

我们课题组对当前统编12册教材中的古诗选文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统计,发现教材总共编录了古诗101首,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12册中的古诗选文(共58首,包括词曲在内共66首)。在古诗数量上,统编教材古诗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数量比例,课题组以每个学段中的古诗选文数为基础进行了分析统计。

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第三学段中的古诗选文数量最多,占12册教材古诗选文总数的40.60%。教材中古诗选文的数量随着学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充分表明了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重视及关注。

部编教材除了有大量的古诗词内容,还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扑面而至,如:第一学段教材里有山水写意画、传统剪纸、京剧人物。总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传诵已久的经典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把握部编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确实上好课,发挥其育人功能。

2.课内多种方式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该在课堂40分钟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因此,近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一直在尝试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堂。现交流一下我近两年的一些实践做法:

2.1 融合趣味,感受传统汉字文化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很重要,也是激发孩子学汉字兴趣的好时期。由于汉字本身属于比较抽象的,孩子学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进行低年段的识字教育,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教师要借助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来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把有关汉字的起源用有趣的故事呈现出来,使得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乐学爱学中,扎实打好识字的基础。

如:杜老师和冯老师在教识记生字“井”和“登”时,结合古老的象形字的构字方法,结合图画引导学生了解“井”和“登”字的演化,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图片上内容进行想象,推测这个汉字的意义,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们了解了中国古汉字造字来源,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汉字的意义。久而久之,让学生对中国文字产生神圣感。

除了可以利用古汉字来识记生字外,我们课题组还尝试了运用“汉字画”的方法来识字。

在一线教学中,每当教学一个笔画比较复杂的汉字,教师往往运用部件拆分法,将其化为一个个小的认字单元。而我们课题组尝试将这些难写字化为一幅幅有趣的汉字画。其实我们的祖先最早也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创设了有趣、形象的甲骨文,而在今时,遇到难写的汉字,我们不也可以运用此法,将简体汉字中不同的部件依据书写形状,结合生活中的生活物件想象作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二年级学生所画的汉字画:

老师们,请看看这两幅画,你们能猜出他们各代表什么字吗?这是代表哭字。小狗的两个眼镜框,相当于上面两个“口”字。小狗的鼻子和嘴巴看起来像“犬”字,而整幅图的主角恰巧就是一只狗,狗的脸上还挂着泪珠,刚好对应“哭”。

再来看看这幅汉字画。代表的是“雷”字。上面有云宝宝还有几滴雨滴,相对应“雨”字头。下面画着的一块田,就是“雷”下面的“田”字。图中还出现闪电的标志,提示着“雷”的意思。

学生用他们喜欢并且擅长的形式,将他们眼中的汉字画出来。这样融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识记和理解于孩子喜欢的图画中,一举多得。

2.2 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2.2.1 蒙学诵读

一二年级部编教材中出现了国学经典《对韵歌》和《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内容,我们课题组依托教材进行拓展阅读,厚实学生的阅读底蕴。每天利用晨读和周五兴趣课时间,带领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除了每天诵读蒙学经典外,我们还开展各种经典诵读活动,如:“经典班班诵”“经典诵读兴趣小组”“闽南童谣”“亲子诵读”等系列活动。

这些经历历代时间筛选下来的蒙学读物内涵丰富,所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非常广泛,是低年级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好范本,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些书籍,打好学生传统文化的语言素养,以期达到将来的厚积薄发之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2.2.2 古诗文诵读

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浩瀚如海,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积累的不可或缺的经典素材。因此,在教学时我们结合低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课前5分钟古诗背诵,操前诵读、“每周一古诗”、“千人诵读”等活动。瞧,这是孩子每周一古诗推荐。一周一首,一学期下来孩子至少可以积累18首。六年下来孩子就可以积累两百多首。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两年来所诵读的“每周一古诗”汇总表。一学期结束后,我们会举行“千人诵读”活动,将一学期诵读的古诗一起复习一遍。也许有的老师会问:那你们是怎么落实学生背诵情况的?除了平时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测、老师抽背以外,期末都会在试卷上进行检测考查。通过多种检测方式把孩子古诗文诵读情况真正落到实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和长期的积累,加上家长的配合引导,很多孩子喜欢上传统文化并取得优异成绩。

3.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弘扬经典传统文化

为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时的课堂中所进行的文本教学之外,课题组教师还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每年春节组织不同年段学生用不同方式去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一年级学生参加花灯制作,二年级学生开展寻找“年味”活动,三年级学生自编灯谜。四—六年级则分别开展“海丝小导游” “海丝小记者”征文演讲活动。除了春节外,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都开展相关活动。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和传承经典传统文化。

4.巧用地方资源,活化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人民的生活习俗也是丰富多彩,而且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地方文化,都是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是传统文化中极富地方特色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将这些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巧用当地资源,将语文课堂内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延伸到地方性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我们都知道,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古老城市,是东亚文化之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泉州的民居建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今年7月15日刚申遗成功的22处世界遗产关联点等。这些都是身边非常好的地方特色资源,都可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内容和项目。

于是,我们巧用地方这些资源,开展过“非遗传承进校园,传统文化沁童心”活动。进入校园的非遗项目有“妆糕人”、“珠绣”、“花灯”和“木偶戏”。孩子们与四位非遗传承人一起近距离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进了学生对经典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了文化自信。

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收集有关“名山、名人、名桥”资料,让孩子们用故事的形式向全校的师生们宣讲。一起来听听。最后我们将孩子们收集的小故事进行汇编,整理成洛江《三名:名山、名人、名桥小故事》。

我们还成立保护洛阳桥的志愿者小队,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通过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之情。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宝库,需要我们去弘扬与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努力探索教学策略,不断拓宽教学视野,从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深植于儿童心田之上,让爱国、爱乡精神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古诗汉字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