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研究

2022-02-18 16:31许榕清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知识点历史分析

许榕清

高考是学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深刻影响着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当前的高考历史复习中,学生间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教的不考,考的没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的复习备考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1]。而大数据的诸多优势,给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带来了新的方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数据,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策略,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让高考历史复习朝着科学化、信息化和高效性方向发展。

一、分析各方面数据,加强复习针对性

(一)分析高考数据,明确复习方向

从广义方面来看,分析高考数据是对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和走向进行研究的一个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和特点的一个重要方法,从狭义方面来看,分析高考数据就是对试题切入角度、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展开深入研究的必由之路。例如,全国卷第41 或42 道题,是一道开放型论证题,通过分析近五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可以看出第41 或42 题在核心素养方面,重在考察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团结等观念;在学科素养方面,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在唯物史观下,要能够站在历史发展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辩证意识,同时还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在关键能力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提出历史观点以及综合运用现有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考察内容方面,主要考察儒家思想、小农经济和宗法分封制的内容。因此,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就可以对近几年的高考数据进行分析,把握高考命题的走向和特点,明确复习方向,从而使学生准确把握各时期的文化、经济和政治间的相互关系[2]。

(二)分析个人数据,避免盲目复习

现阶段,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来获取各类数据,运用这些数据服务课堂教学,有效反馈教学效果正处在实践阶段。大数据时代使得好分数、丽升等网络在线教育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教师能够通过这些平台获取大量数据,并将其运用到完善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矫正,从而使复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数据,制作成不同表格,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其设计“个人考点掌握情况表”,在每次考试后及时更新。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表格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其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解题思路和方法存在哪些问题,以此设计下一步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表格了解学生在解决主观题时在知识点、解题思路、答题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以此减少复习的盲目性。

(三)分析统评数据,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只有获得有效反馈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样,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也需要具有时效性的反馈,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分析统评数据,以不断增强反馈的时效性。利用网络阅卷平台,教师能够及时获取班级、年级的分数情况,得到错误试题名单、试题得分率以及错误选项占比等数据。由于每道题所考察的知识点都各不相同,而通过“知识点诊断”模块,教师可以获取每次考试中的高频错题数据,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通过“学生动态”模块,教师能够得到在每次测验中得到进步或退步较明显的学生名单,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等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显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备考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复习效率[3]。

二、结合时间要素,明确复习策略

(一)利用时间轴搭建线性时空,回顾历史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历史事件都是以时间顺序而展开的,具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特点,不但符合人的普遍认知规律,同时也与实际中的逻辑顺序相匹配,合理利用时间要素,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时空感。因此,在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中,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复习中时间轴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把握历史事件、背景和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抓住主干内容,掌握前后联系,明确复习重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要明确时空定位,找准切入点。历史通常都由事件、人物、背景、时间等要素构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通过某个要素,还能够把一个历史事件与其他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因此,切入点可以是历史发展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无论是某个人物、地点、事件,还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开始、转折点、结束,都能够拓展出众多历史内容,以这些切入点为主绘制时间轴,能够加强各历史事物间的联系。其二,在以时间轴为主的框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对史实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考意识和习惯。历史复习备考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在特定时期内,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把具体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历史发展路径;二是以单个知识点为基础向前回顾,追本溯源,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三是以某个时间向后延伸,与现实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历史复习备考信心。通过描绘时间轴,学生能够在搭建的线性时空中,准确把握历史的变化和延伸,正确理解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能够结合相应的史实进行合理解释,以此增强复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4]。

(二)利用地图构造二维时空,理解历史

教师要注重历史地图对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性。历史地图以其特定符号以及点、线、面的配合使用,能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等内容进行直观展现,能够再现一定时间段历史发展的空间变迁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准确理解历史事物具有积极作用。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效利用地图,使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解答。

一要明确地图类型。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以地图为材料的综合题频繁出现。而地图分析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解答起来则较为困难。因此,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就可以专门用一个课时来讲解历史地图,如形势图、路线图、疆域图等。不同地图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演变,因此,学习地图不但能够使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地图的主题和用途,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结合地图得出答题的方向和思路。二要善于多图对比。一幅地图只能反映出特定时空下的特定内容,而通过对比使用同一主题的多个地图,就能够再现历史变迁过程,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还能够有效突破重难点问题,提高复习效率。三要手动绘制简图。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这对于其准确把握历史重点方位,理解历史区域划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复习“秦灭六国”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对秦灭六国的顺序图展开绘制,以此使学生加深对秦统一之前战国七雄割据局面的认识,辅助学生理解秦长城的组成等知识点。

(三)利用通史生成多维时空,感悟历史

立足于三维空间坐标轴,再加上空间、时间要素就能够构成多维时空。多数历史现象和事件都是在空间、时间及其他要素彼此交织、彼此联系的作用下而出现的。例如,由于美、日、德的自然环境、经济与政治基础存在一定差异,所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而教材编排的专题史图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特定时间段内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联系,不适合高考历史复习节奏,无法起到高效复习、有效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就可以通史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专题进行整合,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复习,使其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增强对历史知识点间联系和逻辑性的认识,避免在复习阶段出现“炒冷饭”的现象,教师可以运用以下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通史复习。

一是构建知识体系法。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不但能够使学生厘清历史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准确把握逻辑关系,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解读历史打好基础;另外,教师通过对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检查,还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此为依据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可以在每节复习课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提到的重要知识点,利用5~10 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概括。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明确主要内容—联系不同知识点—罗列具体要素。这种方法不仅用时少,同时还具有较明显的复习效果。

二是表格法。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概括性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进行复习课前的回顾练习,填写表格的情况能反映出学生阅读、理解、整合分析教材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填写的表格进行检查,能够了解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找出其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情设计针对性的复习备考指导方案;课中,教师在讲解和串联基础知识点之后,通过运用具有对比性的表格,突破复习重难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一些文字表述冗长且复杂的历史问题,思维能力不佳的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表格在这时便可将其直观地表现出来;课后,在系统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整体把握要点和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制作具有总结性的表格,从而准确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的演变情况,使学生真正感悟历史,以此不断增强复习效果。

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基本解题方法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的两个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准确掌握这两类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才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尽可能多的分数。就历史选择题而言,其包括了很多类型,每种类型都有针对性的解题方法,例如,常见的分析选项表述法,如果一道历史选择题的选项中带有任何、完全、所有、根除等绝对性的词语,学生就要对这些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与材料信息相对应,或者是否符合史实。通常情况下,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都是错误的,但学生在解题时也要根据相关语境展开具体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历史选择题时,要从时空、因果、概念以及性质定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选择。而非选择型综合分析题的解题方法一般为:审清题目—带着问题读材料—寻找答题角度—结合所学合理推断。学生在作答材料型综合题时,要注意答案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

(二)掌握答题术语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专业术语,在高考评卷时,答案中的关键词使用得是否恰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历史成绩。因此,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还要注重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历史专业术语的习惯,如民主与法治、工业文明、农耕文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批判继承和创新等。学生只有准确掌握这些专业术语,才能够在高考时拿到相应的分数。

(三)培养核心素养

其一,高考历史需要学生具备唯物主义历史观。学生不但要正确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内容,同时还要在解答历史问题时,注意运用社会史观、近代史观、文明史观等观念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理解题目。其二,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和本质体现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和探索中国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不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还体现了人民生活、国家富强的幸福感[5]。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备考需要教师大胆创新,对各种先进技术和平台进行合理利用,根据收集到的试卷、学生个人以及其他数据,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复习备考策略,让大数据真正服务于复习备考的各个环节,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总之,在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收集、利用和分析数据,结合实际复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复习策略,不断提升备考的有效性,不断增强学生积极面对高考的勇气和自信心。

猜你喜欢
知识点历史分析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