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022-02-18 18:42张良三
今天 2022年15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德育科学

张良三

(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镇西和小学 甘肃 景泰 730400)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成长时期是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形成塑造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重视教学创新工作的推进,德育在小学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小学科学教育涉及多个方面知识,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同时更要求其树立正确的科学应用观念与道德水准,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多种方式来促使学生在课堂生活学习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1.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现状

1.1 未能正确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科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初期,教师以自我的角度作为出发点,从成人的角度进行考量,以自身的道德判断和价值标准作为参考,而忽视了在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单纯的依靠自身过往的教学经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接受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的现状,以单纯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学生难以接受理解,也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忽视了其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不是简简单单的告诉孩子如何做到礼貌待人,将道德判断的标准通过语言的形式直接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在不断的引导中让他们明白,需要礼貌待人的原因,这既是人在社会性相处中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在告诉他们事情能否去做的同时,更是要让他们明白这件事情判断标准的依据。就像在科学课堂上介绍“火不能碰”这个道理一样,仅仅是口头上说教,只会让学生对“火”这个事物更加的好奇,会对于“火”这一个概念产生更多的困惑,若是换一种教育方式,通过消防演练让他们理解“火”的可怕后,他们的心中自然牢记了“火不能碰”这个概念。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幼儿为主体,在不断地引导之中让他们了解到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1.2 家庭教育与课堂教育相脱节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与课堂教育之间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父母家长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物质生活上,单纯的认为教育是学校与老师的单方面责任,而自己只需要保障好孩子的物质生活。当前现状是,孩子大多数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边,两个家庭的心血完全倾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造成了对孩子的过度宠爱,让孩子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被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的孩子会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不好态度。而小学科学教育又是以实践合作为主,便导致了学生在融入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会出现缺乏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不好的现象,导致小组合作难以推行下去。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一种很好的启蒙,道德观念的培养在进入学校前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家庭教育应该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辅助,家长的一言一行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家长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注重自身的言行,为孩子的成长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而不是孩子的道德观念启蒙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

1.3 教师与社会对于德育教育认识不足

虽然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强调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过去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之下导致教师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的塑造。教育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都是相对来说较新的教育模式,教师对此认知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未能及时的转变教学模式,仍是以过去较为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便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也未能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未能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忽视了德育工作的进行,其教育工作所围绕的重心仍是知识能力的培养锻炼。这样一来德育就无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无法融入到小学教育之中,导致德育无法落实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理解德育究竟是什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无法突显。

2.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2.1 多种方式并用、打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2.1.1 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现代化教学

过去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教学,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识单单依靠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配图,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生动形象的概念,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对此的课外延伸局限于自己的能力水平,常常导致延伸不全面。当前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成常态化,引进多媒体设备,将小学科学中教材知识以图片、动画、音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全方位的展示,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多媒体设备联通着庞大的网络资源,教师在进行课外扩展时可以随时借助网络进行资料的检索利用,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随时查阅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2.1.2 加深德育教育认识,将德育贯穿教学始终

思想认知是行动的指引,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思想认知,让他们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促使德育教育贯穿始终。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安排中,将德育工作贯穿始终,在课程安排、活动制定、教材选取方面更多的向道德教育方面倾斜,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科学课堂教学,生活相处之中。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海之中,告诉孩子“天是蓝的,云是白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仅仅局限于我知道“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的层面,而无法主动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上只知道教师说过的怎么做是对的,但是遇到教师未曾提及的情况时,便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去做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推进不能仅仅停留在改革方案之上,更需要教师主动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正如安徽某地的小学,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德育工作,课程内容不再完全是枯燥的知识教学,而是开展各类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在活动的开展中,家长积极支持校园活动的举办,并且主动参与到其中,与孩子共同成长。教师与家长加强对德育的认知,共同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2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推动教育改革

2.2.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针对性教学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成年人的思维对学生德育教育问题进行考虑,将学生简单的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将自己的道德认知一股脑“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转变过去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安排中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到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特点、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关注到每个学生在学习接受上各自特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例如有的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那么教师平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的学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便应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团结的氛围,在日常活动中,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从主导作用转变为引导,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小学科学教育生活的始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道德认知,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学到德育教育知识,并通过自身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学生能够做一个讲道德树新风的优秀儿童。

2.2.2 长短期活动结合,开展常态化教学

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无法通过开展一次活动,进行一次讲座就达到一劳永逸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短期活动与长期活动相互结合,通过短期活动加深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通过长期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模仿,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游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事物,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教师在立足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各种科学主题活动,如“小小发明家”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创新,在春天鼓励学生饲养蚕宝宝,一方面观察生命发展的神奇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也是团体行为的重要表现,短期活动与长期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在活动中锻炼他们与团体相处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团结他人,和同学和谐相处,学会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的美德。在活动的进行中也会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学生会自主的向着表现优秀的榜样学习。开展活动小学科学教学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善于将短期活动与长期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种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是基础,学生学会自主做出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家长需要主动参与,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为自己的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以“身教”的方式培育孩子道德观念;学校与社会需要加深德育认知,理解并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德育不单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教师、家长、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塑造的长期过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方能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德育科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