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18 20:39孙爱周
关键词:数学知识德育意识

孙爱周

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还要突出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在知识技能中融入德育,从而实现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数学教学并非简单地为学生讲述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根本意义不只在于知识的获取,还在于思维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联系生活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内化。首先,德育渗透要避免理论说教,要以知识技能为依托或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接受德育,如在引入数学家的故事时,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不能随意编选,要与史实相符合。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德育渗透环节,年级段不同,其渗透教育的方法也不相同,避免一味地进行抽象性德育、灌输性说教。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使教学更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最后,数学德育渗透要与生活相联系,将数学与现实生活接轨,可以突出德育主题。通过数学实践有效落实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通过生活分析数学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

新课改倡导生本教学理念,脱离学生主体地位进行的数学教学,不会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也不会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数学教学不论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内化的角度还是德育渗透效果提高的角度来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要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输者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让学生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不断丰富知识经验,发展人格,提高道德认知。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认知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不要将二者割裂开来。教师要设计与优化德育渗透环节,以道德情感体验为途径,对学生实施正确的价值引领。同时,要注意知识技能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对象是学生,要落实学生的主体活动地位,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体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

(三)润物无声的原则

要取得有效的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德育渗透环节,预设相关渗透细节,并且对于预设中会出现的问题设计解决策略。德育渗透不是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的,要做到适时渗透。教师要避免将数学课上成德育课,避免专题式德育而冲淡知识技能教学,在教学中要以数学知识技能教学为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抓住最佳渗透时机,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同时,德育渗透还要把握住“度”。德育渗透数学不是专题性德育,不是理论性的说教,而要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不可因为德育渗透而挤占知识技能学习时间,也不能因为单纯的知识传授使数学教学缺乏思想与精神灵魂,致使学生收获枯燥乏味、单调僵化的学习体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四)突出学习重点的原则

德育渗透不是独立于教学内容的,是以知识技能教学为载体和依托的。教师要设计德育渗透环节,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考虑如何将德育融入其中。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要结合具体内容,确定德育渗透重点,避免脱离主题、漫无边际地随意性渗透。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整合与梳理教材,明确知识目标,设计与制定德育目标。教师要注重对数学知识技能教学与德育渗透主题内容的规划与整合,避免德育渗透的无序,使德育游离于目标之外。德育渗透主题不宜过多,每节课限定一至两个主题为宜,这样才能突出重点,保障德育渗透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实施策略

(一)结合章节知识,懂得珍惜时间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并实施德育实践,首先要引导学生培养时间观念和时间意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章节知识,认识到时间的流逝,从而让学生懂得如何珍惜时间,帮助学生改掉拖延的毛病,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态度,这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比例”这一节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部分知识引导学生培养时间观念。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比例的构成:“大家看到课本中的比例定义……”在为学生讲解一定内容后,教师询问学生:“大家观察教室里的钟表,现在距离上课过去了多久?”学生此时就会发现已经过去20 分钟,教师继续讲述:“这就说明我们这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一半了,一节课有40 分钟,我们所花费的20 分钟和一节课之比构成了1∶2。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刚只是学习了这一个知识就已经过去了20 分钟,一整天也只包含24 个小时,20 分钟和一个小时的比是多少?”学生此时就会回答1∶3,教师继续询问:“20 分钟和一天的时间呢?”学生继续进行计算,得出1∶72,“大家思考一下,一天经过72个这样的时间,就已经过了一天,时间飞快地流逝了。”学生此时就会体会到时间的飞逝,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章节知识培养时间观念,能够让学生在整个思考过程中真切感受并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节约时间意识,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关于比例关系的学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这种德育内容适合穿插在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恰当时机进行融入。

(二)创设情境,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这种合理的方法就是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利用情境中的有效元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天性,真正引导学生走入数学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例如,在“圆的周长”这一节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利用情境元素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教师首先询问学生:“学校里有许多花坛,有的同学总是不经意间踏入花坛造成了草坪的损坏,因此学校决定在花坛周围围一圈栏杆进行保护。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要围一圈栏杆,首先要知道哪些数据呢?”学生此时就会被这一情境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同学想到了答案——花坛边的长度。教师继续询问学生:“那么要如何测量花坛的边长呢,我们知道花坛其实是一个圆形,因此不能称作边长。我们在圆这种特殊的几何图形中用周长代替边长的称呼,周长的计算其实是一个较为简便的数学公式,我们可以称作圆的周长公式C=2πr,r 就是圆的半径,大家能否根据公式进行圆周长的计算,看看我们黑板上这个圆形的周长是多少?”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标明半径3m,学生此时就会开始计算。这样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了数学课堂的问题中来,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方法,这取决于教师对于情境中元素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对情境中问题的感知实现求知欲的激发,长久下去学生能够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满足”这一行为模式,有效实现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结合数学史故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数学历史故事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体会过去数学家艰苦奋斗、不懈钻研的精神,从而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故事中耳濡目染伟大数学家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数学学习。

例如,在“简易方程”这一节中,教师就可以引入我国古时候的简易方程解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精神。教师首先为学生引入问题:“我们现在都知道解方程和未知数是需要通过字母x、y、z 表示的,但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些字母,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计算的呢?”教师接着用多媒体呈现古代科学家遇到的相关方程问题,再分享古代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类题目的,让学生总结方程的概念,并且总结解题方法,待学生感到疑惑后教师继续向学生讲解:“把方程各未知数的系数与常数项用算筹依次按‘直行’排成一个方程组,然后通过行之间的相乘逐个消去未知数得到解。”学生虽然并不理解教师所说的古人解题方法,但能从中体会到古人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当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也就实现了德育。

数学史故事中不仅蕴含着数学家科学探究的精神,更蕴含了数学家探索数学难题时的智慧,让学生学习数学史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意识,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自身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有益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联动实践活动,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德育素质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核心的一环。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依靠实践活动。数学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能体会知识的直观性,让学生以直观的事物为依托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直观、易于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其实是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最终也必将为生活服务,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位置”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与位置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部分展开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先讲解课本内容,然后询问学生:“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按照刚刚所学的行列知识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应该如何为咱们班的同学排列?在纸上画出你所想的坐标系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就会参与到这一场实践活动中来,根据自己的认知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有的同学以教室门口为第一排,有的同学则以教室最里面的角落为坐标原点。不管怎样学生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进行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活动的创设要以所学章节的内容为准,教师要在充分研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切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位置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借助错题资源,学会反思

学生的反思意识也是培养数学德育素养的重要方面,而反思意识的培养可以借助错题资源来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方法和思路,建构正确的认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形成时常反思自己的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德育素养,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可能性”这一节中,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忽略“拿出后是否放回原处继续参与抽取”这一条件,因此教师就要强调这类错题:“我们从盒子中抽取小球,是否放回原处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是与否的回答直接决定了可能性计算的正误。”接着教师让学生尝试计算“放回”与“不放回”两种情况下的结果,学生此时发现了明显的差别,这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错题资源原本被用于纠正学生的知识错误,但用于数学德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反思习惯。

德育渗透学科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形式,由于有了知识技能这个载体,德育渗透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教学与德育渗透二者的关系,发挥其相互促进的作用,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内容。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德育的渗透。期待有更多学者致力于数学德育研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道德能力的同步提高与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德育意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