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吸引人*

2022-02-18 20:39
关键词:议题生活化课堂教学

张 欢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用生活化的场景,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思考、领悟,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创造更好的生活。遗憾的是,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没能真正联系现实生活,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看似教学形式多样,实则杂乱无章;看似教学方法多变,实则流于形式;看似教学氛围活跃,实则聒噪无味。这样的教学往往难以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难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良性回应与深度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功能。

一、培养能力,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理解和升华的结果。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播,学生是听众;教师是解说家,学生是速记员。课堂看似“一派和谐”,教师的威望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开始反思教学,开始寻找突破口。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因此,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觉参与情境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生活能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教学九上“创新改变生活”,有一位教师如此设计教学导入——教师拿出自备的小米智能LED 台灯,演示后让学生亲自体验,并要求学生思考:你能列举出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创新?谈谈你对创新的理解。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懂得创新来源于生活,但这些内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生涩难懂,学生无法进一步讲述对创新的理解。结果是教师卖力讲解但学生仍然一知半解,所以后一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整堂课的“鸡肋”,使整节课“黯然失色”。

那么如何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在这位教师的设计基础上做以下修改:(一)教师拿出自备的小米智能LED 台灯,演示后让学生亲自体验。学生进行“美妙创意我知道”小组赛,列举生活中的创新,看谁说得多。(二)呈现小米智能LED 台灯的优缺点。优点:1.台灯面积小,特别轻。2.与荧光灯不一样,低碳环保,高效节能。3.灯管内没有松散的位置,牢固耐用。缺点:1.连不上Wi-Fi,灯频繁闪烁。2.LED 小灯珠没办法更换。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我能行”小组赛,说说解决小妙招,并思考什么是创新、创新对我们有何影响。这样设计,不仅有生活乐趣体验,还有文字材料呈现,问题设置切入口小,学生参与度高、代入感浓、团队意识强,同时学生也有话可说,容易产生共鸣,深入求知,从而为课堂教学打通“经脉”。

二、精心架构,设计生活化议题

议题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衍生品,是新一轮课改中出现的一种新颖教学模式,是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这种教学模式顺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潮流,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提高感悟能力;自主探究问题,提高思辨水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从传统教学课堂向议题式教学课堂转变的路径,在此过程中不少教师对议题式教学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教师要在充分认识议题式教学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化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议论”“质疑”“解惑”中实现“知识生长”“道德养成”“价值确立”。

如教学九上“凝聚法治共识”,教师从引入议题、分析议题、升华议题三个环节逐步深入教学,既确保议题的思辨性,又体现教学结构的完整性。

(一)引入议题

议题引入顺利与否,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成效。这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在精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教学重难点,有效找准议题,指向明确。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生活圈寻找素材,让议题迅速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有话可讲,课堂氛围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才有生成。基于这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学校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与学生进行交流,话题一出,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来,课堂氛围甚是和谐。接着教师展示拍摄的照片,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要点和照片的可视化,引入议题“路权之争,社会之镜”。引入议题后,教师将学生分组,确定组长,为后续探究议题做好准备。

(二)分析议题

先播放某市路权之争视频,在总议题的基础上设置相关子议题:“路权之争这面镜子照出了哪些美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组长汇报结果。有小组认为照出了政府为人民服务之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政府权力的来源、作用、宗旨及工作原则;有小组认为照出了交警依法办事之美,明白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继而理解我们的政府是法治政府;有小组认为照出了该市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并就如何完善法律法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小组认为照出了路怒者不守法之丑。通过汇报,学生达成了公民要增强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共同营造良好法治文化环境的共识。再出示各地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方案,教师设置子议题:“路权之争在于法还是在于德?”学生通过辩论,在教师引导下理解与深化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三)升华议题

教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事件,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政治性与学习性相结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示范。这意味着教师不可只停留在议题的“题”,要让“题”通过“议”变得“益”。这就要求教师着眼生活中的现象设计议题,从现象反映的问题着手,由浅入深递进,让思维质量螺旋式上升,让议题结论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教师出示子议题“路权之争,群众之见”,组织学生就改善学校周围的交通拥堵状况分组设计方案并展示,再组织学生就方案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将完善好的方案提交有关部门。目的在于既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又让学生直面生活实际问题,积极行使公民权利,增强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以上三个环节的议题式教学,课堂主题明确、中心突出,且开放有活力,使学生思维处于不断碰撞的状态,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基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

三、价值引领,巧设生活化问题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精神上的“钙”,学好这门“补钙壮骨”课,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每个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人生必修课。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传授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全部,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自觉渗透育人价值元素,做到价值性与思想性相统一,通过巧设生活化的设问,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

如教学“敬畏生命”,教师在“生命至上”环节中做如下设计:

新闻报道:2021 年11 月12 日,在安徽蒙城县的一商贸城附近有女子准备跳楼,接到出警任务的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迅速赶到救援现场,然而就在施救过程中,女子情绪失控跳楼,消防员陈建军毫不犹豫地扑救。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轻生女子和消防救援员陈建军从4 楼坠落,跳楼女子抢救无效死亡,陈建军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轻的生命定格在24 岁。

问题设计:年轻的消防员为救一个轻生女子牺牲是否值得?

学生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的学生从责任的角度,认为这是消防员的职业责任,救人是他的分内之事,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责任,是值得的;有的学生从美德的角度,认为这是消防员的一种高尚道德表现,是值得的;有的学生从生命的角度,认为生命至上,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是值得的;也有学生从功利的角度,认为女子本就想轻生,而消防员还年轻,还有更值得救的人,是不值得的。面对价值差异,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牢牢抓住课堂生成的价值观差异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差异的存在为辨析提供了必要性,辨析的开展为价值引领提供了可能性。学生聚焦辩题、积极参与、有理有据,教师拓宽角度、校正方向、及时点评,知识性、思辨性、价值性在课堂中充分展现。在激烈的辨析中,师生共同将课堂“燃”起来,教师再以此为“燃点”,点亮学生心中的光。

四、重视实践,布置生活化作业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往往会抓住“课后作业”这个环节。传统的课后作业就是读背刷题,这种机械任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即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相关知识点,也是浅层记忆,无法深入内心,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破除“唯分数论”,布置生活化作业,让作业充满“生活味”,做到知行并重。

(一)情感体验型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只有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领悟道德与法治道理,从而培养优秀的人格。教学“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教师设计了如下作业(可以任选一项完成):

1.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微视频,坚持一周,写一句感悟。

2.开展“一个拥抱,让爱驻家”活动。每天放学回家拥抱家人,对他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

3.寻访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要求:(1)采用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小组不超过5 人且分工明确。(2)需要记录访谈对象的姓名、性别、政治面貌、所属单位或从事行业等基本信息。(3)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4)访谈以问答方式进行,每个访谈对象有效访谈时间不少于1 小时,做好访谈记录,并写下自己的感触。

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选择性大,灵活性强,极具生活体验感,通过作业学生既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又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既感受到了家人为自己辛苦付出的不易,又懂得了用自己的方式增进与家人的情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既激发了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又弘扬并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能力提高型作业

社会发展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显而易见,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终将被社会淘汰。教学“建设美丽中国”一课,以知识为蓝本,以生活为抓手,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为己任,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调查:1.该社区有多少居民?2.该社区环境怎么样?3.该社区在环境治理中有何问题?4.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5.如何改善该社区的环境?6.其他感兴趣的问题。

从学生调查的结果及所做的记录看,有环境治理得比较好的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的一些治理经验值得其他社区借鉴;有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且有治理空间的社区,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度交流;还有一些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造成环境问题的社区,学生决定写信到市长信箱……学生通过自己调查记录反馈,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发现问题、与人沟通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议题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