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心,润“生”细无声
——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2022-02-18 20:39周玉华
关键词:钱币数学课程德育

周玉华

数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培养小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小学数学为基点,从品咂探究材料,培养思维品质;品咂数学史材料,激活爱国情怀;品咂文字材料,懂得保护环境;认识钱币,理解劳动意义;了解对称,传承民族审美;学习方程,体会天道酬勤;动手实验,坚持实事求是;自主建模,锤炼积极心理;小组活动,渗透严谨思维九个角度出发,旨在通过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醒学生爱护自然环境、天道酬勤、帮助学生锤炼心理素质等,在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同时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真正实现润“生”细无声。

一、挖掘教材资源,俯拾皆是

(一)品咂探究材料,培养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课程不论在内容上还是组织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探究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指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逻辑,帮助学生正确发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这一课后,根据教材资源“生活与百分数”这一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材料情境进行探究,如:“某学生将1000 元存入银行,存期为两年,年利率2.8%,若存期一年则年利率为2.3%,到期后可转存一年,怎样可以获得最高的收益?”根据这一题结合教材内容探究:存期一年本息是多少?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教材内容,同时将教材引入生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品咂数学史材料,激活爱国情怀

数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回顾历史,数学早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发展。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多地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从而明确数学学科的历史渊源。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也能让学生产生自豪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圆”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圆”的形状,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知,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定义为学生进一步讲解对“圆”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了解“直径”“半径”“圆周率”,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表达式。这样学生对于“圆”在小学教学目标范围内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教师提问学生:“大家知道圆周率的计算是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或者面积与半径平方的比值,那么大家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只知道教材的知识是推算得到的,这一过程和这一历史,学生并不了解。由此,教师为学生讲解:“祖冲之是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数学家,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值,更是数学家无数次推算的结果,这一成就领先欧洲一千多年。”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学生对于“圆周率”的认知不再是一个小数值,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对数学家的钦佩。这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是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品咂文字材料,懂得保护环境

任何数字在数学符号的推算下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而数学课程是数字化的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一要求为学生引入“小数字出现大变化”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常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在明确计算规则后,教师根据文字材料给出例题:“如果现在有2 吨的废纸可以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那么有1600kg 及1.6t 的纸张可以被重新使用,这可以避免砍伐30 棵树。根据这一数字含义,如果我们班现在每个人每天减少浪费300g 的纸张,那么一天下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克的纸张?如果全校的学生都这样做,学校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克纸,能够有多少纸被重新利用,可以避免多少树木被砍伐?”根据这一数学材料,学生经过计算得出了惊人的数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全国人民都这样做,那又会是什么结果?由此,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计算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结果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由此深化学生的环保理念,让学生从自己做起,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融合学科知识,浑然一体

(一)认识钱币,理解劳动意义

数学课程离不开对数字的认识,而货币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字代表,存在于每一个学生的认知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仅以数字货币为教学目的,因此,将钱币与数学学科相融合成为“水到渠成”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钱币的种类和面值都具备一定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回忆钱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钱币的购买力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帮助学生正确认知钱币的意义成为学科主导渗透德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钱币这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实际内容为学生进行情境再现:文具店的一把尺子2 元钱,一块橡皮1 元钱,一本课外教材15 元,一根铅笔1.5 元。学生对钱币面值和购买力有了初步认知后,教师追问:“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得到钱币的呢?”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获得回报”的意义,从而明确金钱虽好却来之不易,我们要在付出劳动的同时珍惜劳动成果。教师更多的是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明确钱币应“取之有道”,从而引导学生今后正确发展。

(二)了解对称,传承民族审美

数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对图形的研究,数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图形之美。小学阶段的学生意志力处于发展时期,传统的文字、公式、理论难以吸引其注意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图形的变换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同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民族审美。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更多地使用图形的形状、颜色等进行视觉冲击,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关于图形的变换,教师以“轴对称”为例,结合多媒体进行图形演示。首先为学生展示出一些图片,如“故宫”“蝴蝶”“古建筑楼座”“京剧脸谱”等,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得到有关“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知。教师进而提问学生,那么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汉字都有哪些?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进行搜索,得出相应的答案。根据这些数学知识的铺垫,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的民族审美,如故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轴对称建筑。学生感受到古人无穷智慧的同时,从建筑入手深化了对传统格局的认知,从文字入手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深刻体会我国民族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并传承发扬光大。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不能厚此薄彼,要双管齐下,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三)学习方程,体会天道酬勤

方程式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令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不足,认为方程式无从下手且难以解答。根据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针对方程式进行专题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由此进行德育,让学生明白“天道酬勤”的道理。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内容时,由于未知数的出现需要学生进行移项且打破传统的计算规则,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加练习从而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解方程的核心步骤是移项,即将未知数置于等式左边,已知数置于等式右边,从而解出方程。在实际解题中,学生在移项时常常会忘记改变符号,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教导学生多加练习,并引导学生了解“做题如此,人生亦是如此”的道理。“天道酬勤”是告诫人们勤劳才能有所收获。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练习,增加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借此提醒学生“勤能补拙”“勤能生巧”,从而渗透德育。

三、立足课堂环节,相机而动

(一)动手实验,坚持实事求是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操作课程,数学公式和定义都是数学家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实验得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将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求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化德育品质。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这一单元时,关于“池塘里有多少条鱼”这一问题,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依靠计数这一传统办法过于烦琐,那么如何求证呢?根据这一问题,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实验,将鱼缸里的小鱼适量取出标记,并将数量记为m,将其放入鱼缸内。待小鱼游散后,再次取出适量计数为p,数出其中带有标记的小鱼数记为n,计算。根据这一实验,学生可以推测m、p、n 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小鱼的总数q。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更好地体验课程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实验求真知”的价值观。任何收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数学课程特点,立足课堂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内涵,同时也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学习观。

(二)自主建模,锤炼积极心理

模型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许多数学问题。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学生需要新的解题方式,自主建模不仅能够优化解题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同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锤炼学生积极心理。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时,关于体积的计算,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图形给出公式,根据公式学生可以进行计算,但无法得出理论联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建模成为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准备好相应的模具,以水或沙子为介质进行操作,圆锥中的介质倾倒三次可以装满等底等高的圆柱,由此对圆锥、圆柱的体积有了深刻的认知。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往往过多地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建模的方式探究学科内容,既是对知识的剖析,也是对积极心理的一种锤炼。数学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心态,将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建模,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帮助学生培养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活动,渗透严谨思维

“班级授课制”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间的联系和配合,要通过探究活动或小组协作将学生紧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这不仅能创设良好的环境,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

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这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提问:“在圆形跑道比赛中为什么大家的起点不一样?”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关于“圆”的知识明确,虽然起点不同,但长度是相同的,这样才是公平的体现。由教材内容,教师为学生引入“公平”的价值观,结合数学课程内容,站在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或赛场上如何做到公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这不仅是学科的需要,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小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提升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相互配合、团结协作,这对集体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就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发展严谨的思维品质,教师还要借此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猜你喜欢
钱币数学课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钱币翻倍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组合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