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策略

2022-02-18 20:39孙汝霞王文达
关键词:化学德育实验

孙汝霞 王文达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和育人价值。例如,物质由元素构成,能够让学生认识化学中的元素观;认识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挖掘化学史料,特别是化学家的故事,能够让学生从中领会不畏挫折、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立足化学课堂,明确立德树人育人宗旨,挖掘化学学科德育价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思想得到升华。

一、化学学科教学与德育价值的挖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化学学科的德育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化学家顽强奋斗的钻研精神。化学课程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强,对化学问题及化学实验的探究,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理性认知。化学学科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化学史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故事。比如,在认识“酸碱盐”时,通过侯德榜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民族精神。侯德榜早年留学美国,发现制碱工艺被美国所垄断。于是,回国后,全身投入到中国制碱工艺的研究中。在长期的努力和实验中,他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发明“侯氏制碱法”,成为中国化学工业开拓者,被称为“近代中国化工之父”。同样,在化学学科发展史上,我国化学家首次合成天然的核糖核酸,我国化学家与生物学家合作合成世界首个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利用这些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挥化学学科在爱国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认识和理解化学原理,增强环保意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比比皆是。了解化学知识,学习化学原理,要让学生内化为环保意识。当前,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从化学学科知识梳理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对于“空气”知识的学习,围绕“空气中有什么”展开探讨,让学生认识空气的构成,有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氧气,以及其他气体。从空气的组成中,延伸“臭氧层空洞”问题:造成臭氧层空洞的原因是什么?再次延伸“酸雨”的原因及危害。所有这些环境问题,都与人类造成的污染有关。通过辨析化学问题,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防范意识。同样,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可以与我国当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中国也是缺水的国家之一,很多地区旱灾依然时有发生。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水资源是宝贵的,每个人都要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

(三)掌握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科学理性思维

在初中阶段对化学知识的讲解,不仅要搞清楚化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科学、理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在认识化学原理时,不能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而是要提倡学生通过亲历、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和了解化学现象,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在化学问题的本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在“酸和碱”的学习过程中,酸是什么?碱是什么?从中国早期制酒实践中可知,酒在保存时受微生物的作用生成酸。在认识酸碱指示剂时,我们分别结合“白醋、苹果汁、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等,对比观察紫色石蕊溶液的变色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辩证观念。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化学知识和方法,激活了理性思维,就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化学问题,不再被表象问题所蒙蔽。

二、依托化学实验,渗透“工匠精神”

化学学科中,实验必不可少。化学本身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教师要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参与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细致、认真、严谨的求学态度,发展学生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一)确立实验目标,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明确实验的目标、了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遵循科学的实验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器材,增强实验能力。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在对实验现象观察中,试管内水面的上升高度,就是所测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结合该实验要求,教师要做好周全的实验方案,确认红磷的用量、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室温条件等,科学防范整个实验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教师通过实验演示,为学生树立正确、规范、科学的实验操作榜样。

(二)借助实验教学,增强求真务实意识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化学实验教学最关键的是考验教师、学生的细心。化学实验是科学的、严谨的,特别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更要围绕实验任务,细化实验方案,做好分工与合作。“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已经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与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有关;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的现象,与生成的铜有关。在整个化学实验组织中,相关材料的准备、实验反应的温度控制等,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这就需要学生结合实验目标,做好实验前的对比分析,探究出最佳的实验条件,让学生从实验体验中,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如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药液,会给人带来危害,所以在选取化学实验材料、操作实验器材时,要做到正确、规范、有序,让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实验习惯,炼造匠心。

三、讲解化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化学概念相对抽象、复杂,但化学概念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本知识点,教师要重视对化学概念的趣味讲解,增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一)利用人物史料,增强学生民族精神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史料的引入和渗透,让学生了解与化学相关的故事,增强学生对良好品德、优秀精神的体悟。化学的综合性,化学家的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都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例如,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时,教师引入化学家的史料故事:张青莲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主持测定了铟、铱、铈、锗、锌、镝等化学元素,其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张青莲在求学期间,原本可以直升圣约翰大学,但该校美籍校长对中国国旗的侮辱,使其改变了求学方向,考入光华大学,并在学业完成后回到西南联大任教,为我国化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爱国的化学家的故事有血、有肉、有温度,既激活了化学课堂氛围,又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心灵的震撼,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科学源于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化学研究中,对新物质的发现,更需要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例如,青霉素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多种疾病。最初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源自其自身的感冒经历,弗莱明将感冒后的鼻涕放进培养皿观察,偶然发现了溶菌酶和青霉素。在化学检验领域,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源自玻意耳在实验中意外将浓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由此获得启发,发现了酸碱指示剂。通过这些对细微的化学现象展开深入探究的故事,能让学生明白:每一项化学成果的发现,都与化学家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有关,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并践行求知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唯物观。例如,讲解“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的不利作用在于不能呼吸、引发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有利作用在于它是良好的萃取剂,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可以作为呼吸刺激剂;在石油工业中,二氧化碳还用作注入剂和洗井剂。学习化学元素时得知,人体缺乏钙,可能会得骨骼疾病,但钙量过多,易得结石病;人体缺铁,易得贫血,铁过量,易中毒;人体缺碘或碘量过多,都会诱发甲状腺肿大。面对化学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分析,摆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联系学生生活,增进社会责任感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下,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难题,我们要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环境质量。在中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自然资源,挖掘德育渗透途径,厚植学生的责任与情怀。

(一)从我做起,践行节约意识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对于“空气质量”的探讨,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的雾霾、PM2.5 等概念,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与空气污染相关的问题。明白“空气污染”的根源,再联系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保护环境。在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将会引发“温室效应”。由此,让学生认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并努力践行“低碳”生活。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结合淡水资源现状调查,发现全球水资源总量看似很大,但可用的淡水却不足1%。近年来,直接排放的工业废水、化学农药、生活污水等也严重污染了原本紧缺的淡水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匮乏的现实,特别是我国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平时自己要注意节约用水,并积极践行节约用水。在学习“化肥”时,通过化肥的构成及农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化肥、农药是确保农作物丰收的重要条件,但化肥、农药若过度使用,反而会对空气、土壤、水体等带来严重污染,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

(二)关注环境,身体力行做环保卫士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从空气、水、食物中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例如,在生活中,为什么当我们靠近花园时,会闻到花的芳香?在室外晾晒潮湿的衣服,为什么会变干?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水放在一起,为什么经过一定时间会混合?学习分子的扩散与运动特性,能让学生正确、科学、合理地解释这些化学现象。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习“燃料”和“灭火”的相关知识,结合灭火器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从化学视角,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场合,所选择的灭火器也不同。借助化学反应原理,让学生正确应对不同类型的火灾,快速选择正确的灭火器。认识“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让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在学习“铅”“汞”等化学元素后,引出“水俣病”的根源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废旧电池中含有铅、汞等元素,要正确回收废旧电池,确保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讲解化学知识时,要让学生从理论学习延伸到社会生活,在对化学现象的辩证分析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全面梳理化学知识点,避免空洞地渗透德育;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衔接学生的心智需要,创新德育渗透方式;重视化学教学与评价,将德育与化学互通互融;从化学知识中,揭示科学的微观世界,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探究;依托化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做事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化学德育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做个怪怪长实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