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2022-02-18 20:39任庆红
关键词:音乐作品德育情境

任庆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承担了更多职能与任务。音乐课堂教学不但要完成最基本的美育任务,还要强化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中实现健康成长。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能够推动德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以艺术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逐步形成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高尚品德情操等。不过要想保障德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一、小学音乐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将德育渗透进小学音乐教学中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下的重要教学任务,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引起关注。具体来说,将德育渗透进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涵,增加音乐教学深度。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主要集中于音乐本身,德育的渗透能够为音乐教学融入不一样的内容,实现对音乐的深度挖掘。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可以促进音乐教学的优化。将德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势必要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构建起新的形式,为德育的融入提供条件。

二、小学音乐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利用教材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传承,需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注重学生音乐知识教学和音乐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教材加强德育工作,确保学生的道德和素质水平更上一层台阶。实际上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不少音乐作品都有着积极的主题、正向的情感反馈,能够在音乐艺术和情感体验中强化德育。因此教师应当深度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音乐作品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在正常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同时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感受音乐、领悟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对教材有全面、整体的研究和把握,从整体上剖析小学音乐教材,准确把握音乐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并根据德育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形成更加系统化的德育体系。而在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学中,需要以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有效拓展,让音乐课程能够有效承载德育。例如,教学“静静的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态画面,把声音与图像相结合,让学生仔细聆听《小宝宝睡着了》与《摇篮曲》,并用心感受其宁静、安谧的意境,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此后,教师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让学生跟自己一起朗读,同时跟随歌曲内容表演轻柔的动作,更进一步地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意境。之后再带领学生欣赏和学唱音乐《闪烁的小星星》《星光恰恰恰》,感受音乐中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静静的夜”。教师还可以针对性地讲解这些歌曲的歌词,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歌词的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在深入交流、讨论和研究中理解歌曲情感,体会这些歌曲所表达的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愉悦的情绪,并在不知不觉间引导学生形成尊敬母亲、爱护母亲的思想观念。

(二)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管是出于改善教学效果的考量,还是出于强化德育渗透的考虑,在学生学唱过程中都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尤其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及时摒弃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尽可能将学生放在首位,从学生角度进行考量,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以适合学生的方式优化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包含游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适用情况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教师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合理选择音乐教学方法,并在其中渗透德育内容,能够通过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落实德育任务,而非死板地向学生灌输。例如,教学“手拉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探究《一对好朋友》《数鸭子》《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等歌曲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音乐内容。这样能够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也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准确理解并感受这些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友情。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音乐的乐趣和魅力,也能与同学形成更加良好、稳固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构建音乐情境优化德育体验

小学生学习音乐难度较大,一方面,他们的记忆力和学习理解能力较差,难以有效理解和记忆音乐作品的旋律、歌曲等;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认知水平不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较为有限,难以在音乐学习中有丰富、深厚的收获。在音乐教学难度本身就较大的前提下融入德育,实践难度必然会进一步提升,如果教师不能合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实际教学效果必然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构建音乐情境的方式,能借助生动、丰富、直观、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和感受,让学生在生活化、趣味化的音乐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魅力,同时准确把握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学生在情境探究中能有更多其他层面的收获,进而产生良好的美育和德育效果。教师在实践中应当积极构建音乐情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尽可能构建出贴合音乐作品、符合学生需要、契合德育需求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丰富体验、健康成长。尤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围绕这两点优化构建音乐情境,确保最终构建出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也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教学“放牧”相关内容时,不管是江苏民歌还是捷克民歌《牧童》,都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放牛歌》《牧童到哪里去了》等歌曲也很难直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应当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构建在山间和草原上自由放牧的情境。虽然学生没有放牧的生活经验,但是通过课件内容以及对大自然的美好憧憬与想象,也能在脑海中构建起相应的情境,再加上教师通过语言进行引导,更能促使学生参与到相应的情境中。以音乐情境作为音乐体验的基础,学生能够对《牧童》《放牛歌》《牧童到哪里去了》这些歌曲的内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体验,在享受音乐旋律、歌词与意境的同时,不知不觉形成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四)借助音乐活动强化集体主义教育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音乐活动强化教学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音乐的学习、探究、演唱、演奏、表演乃至创作中,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不会简单地停留在理论传授或死板演唱上,而是真正与学生产生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需要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往往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如合唱、合奏、表演等。与此同时,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如简单的歌唱比赛、小组竞赛等。不管是从合作的层面看,还是从竞争的层面看,音乐活动都是良好的德育载体,能够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教育,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合作思想,让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视作集体的一分子,并自觉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配合其他同学一起完成集体任务。因此在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凸显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与竞争,兼顾音乐教学和德育。例如,教学“巧巧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粉刷匠》《理发师》《我有一双万能的手》《铁匠波尔卡》等,然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根据这些歌曲进行创编、练习和表演,通过音乐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课堂上,各小组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各自分享经验与心得,相互启发,一起选择喜欢的音乐并创编相应的表演内容,并在简单地排练后进行表演。而各组之间则需要竞争,看看最后哪一组的表演能够获得最多人的青睐和赞赏。通过这种兼具合作与竞争的音乐活动,教师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强化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

(五)通过教学评价传递德育

德育背景下,音乐教学评价不仅是反映教学情况的工具,更是德育在音乐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利用评价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与引导,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不管是音乐课堂上学生对思想品德相关内容的感悟不到位,还是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情感体验有所不足,教师都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指出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点拨,这样能让学生正确意识到自身在音乐学习、情感体验、思想品德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在日后的学习与成长中加以改善。例如,教学《自己的事自己做》这首歌时,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家中完成的家务活,并根据学生的分享情况进行评价,以评价为载体,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以及家务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点评,简单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为父母演唱《自己的事自己做》这首歌,并让学生自己学习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意识以及强烈的责任感。通过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客观、准确地把握自身在音乐学习和演唱、家务活完成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具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实现健康成长。

(六)强化课外音乐探索的指导

音乐的世界极为广阔,而小学音乐教材和课堂只能呈现其中的一小部分,不管是出于拓展音乐体验的考虑,还是出于强化音乐熏陶的考量,教师都应当指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受课外的音乐。不过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音乐审美水平偏低,在接触和赏析课外音乐时很容易被当下泛滥成风的“偶像文化”所影响,这样不但会影响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健康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音乐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课外的音乐欣赏情况,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欣赏更多优秀、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充分发挥音乐的熏陶感染作用,促使学生在音乐世界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向他们推荐一些合适的音乐作品以供欣赏,以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课外指导,帮助学生更加科学、有效地欣赏音乐,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之美并强化音乐的熏陶作用。教师尤其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关注学生感兴趣、喜欢听的音乐作品,并尝试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多维度的剖析与鉴赏,挖掘这些音乐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美好,实现思想品德的良好发展。

综上可知,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活力。音乐教师应当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与德育素养,始终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基础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音乐教学需要及德育需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优势与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演奏和演唱音乐的过程中受到积极、正向的引导和熏陶,实现审美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德育情境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