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2-02-18 20:39左冰心
关键词:园所显性隐性

左冰心

在幼儿园课程结构设置中,显性课程被列入教学计划,而隐性课程是潜在的、非计划的课程。在德育领域,幼儿园除了关注显性课程建设外,更应该重视和开发德育隐性课程,以感化、暗示等教育形式,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实现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互补共促。

一、为什么引入隐性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是间接地对幼儿的思想、个性、品格等进行教育,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为什么融入隐性德育?如何融入隐性德育?在幼儿园,幼儿每天都要参加各类活动,隐性德育要借助活动形式渐进渗透,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一)显性德育的知识性、理论性,不易被幼儿接受

在幼儿在园学习、生活中,显性德育往往以说教的方式,讲解道德规范,传递价值观。幼儿年纪小,认知能力较弱,对显性德育中的知识性问题、理论性概念,缺乏认知和理解。教师在刻意讲解这些显性德育知识时,反而让幼儿不知所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道德教育不是说教,更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而是要基于幼儿实践体验,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隐性德育,相比于显性德育更具有感染力。比如,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安排不同的人物角色,让幼儿在角色体验中辨析对与错、是与非,认识什么是好的言行、什么是不良的言行,进而反思自我,主动践行好的行为,自觉抵制不当的言行。隐性德育,注重对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更符合幼儿的心智特点,具有更好的应用成效。

(二)隐性德育强调“渗透式”融入学习生活

隐性德育,不能急于求成。在教育活动中,隐性德育时效性长,因其间接性、熏染性的特点,在实施中要注重“渗透式”方法。从德育目标来看,在隐性德育实施中,要注重对幼儿主体的关注,强调德育氛围的营造,切不可对幼儿明确规定“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种指令式的德育渗透方式,不具有说服力。幼儿心智发展的规律,多以自我为中心,隐性德育的渗透,要慢慢启发幼儿,从自我与他者之间,强调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幼儿爱模仿,教师可以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幼儿给予鼓励,让更多的幼儿能够见贤思齐,从模仿中领悟。因此,教师在运用隐性德育时,要走进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不成熟的认知特点,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动之以情,促进幼儿德育目标的渗透。

(三)将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统一

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开展,并非完全依赖隐性德育。隐性德育作为一种手法,还要与显性德育相融合。幼儿价值观的培养,不能过于直接,也不能固守某一方式,而是要参照育人目标,采取灵活多变的创新教育形式,确保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统一。无论是隐性德育还是显性德育,要辩证地看待,取长补短,实现两者的协同并进。在幼儿德育养成中,教师要走进幼儿生活,从幼儿情智特点入手,借助丰富多样的育人活动,让幼儿端正态度,获得健康成长。比如,在班级德育氛围营造上,可以结合教室环境,布置德育文化墙,引入优秀传统道德故事,让优秀品德可视、可感。

二、重视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与建设

事实上,幼儿园要转变观念,确立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幼儿园管理者,更要拓展德育课程体系,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协同起来,确立隐性德育课程教学目标。

(一)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将隐性德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关键主体在幼儿园。幼儿园要结合自身实际,重视教学资源的投入,将隐性德育课程列入育人计划。一方面,通过展开幼儿调研,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幼儿的兴趣、爱好,全面了解幼儿,再将之融入幼儿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幼儿才能切实感受到隐性德育内容,才能与幼儿的需求实现有效衔接,才能降低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难度和阻力。隐性德育课程开发耗时费力,幼儿园要针对学情,整合教育资源,减少无序投入和浪费,提升隐性德育课程育人的针对性。

(二)注重隐性德育课程的变换,促进幼儿获得良性体验

在幼儿园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中,隐性德育课程内容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在幼儿园节庆文化建设中,根据不同的节日,立足不同的季节,优化和变换隐性德育内容,让幼儿体验到节庆文化的深刻意义。幼儿年龄小,爱玩、好动,乐于户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幼儿园可以遵循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构设富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园所环境布置与设计中,将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室内环境进行优化。整齐、有序的设施设备,可爱、有趣的园所雕塑,丰富、多样的童书绘本,趣味、能动的课间游戏,让幼儿的身心得以陶冶,助推幼儿获得愉悦的学习情感。鼓励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自然,去体会广阔的天地,激活幼儿对自然的探索与好奇心,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隐性德育课程资源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为幼儿营造多元感知情境。

(三)契合幼儿心智特点,设定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立足幼儿心智、喜好特点,建议幼儿园各班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班级运动会、节日主题文艺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果园、公园,在大自然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精神。组织幼儿参观医院、消防队、警察局等社会机构,了解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建议每年组织幼儿开展素质拓展锻炼,以贴近幼儿心理的趣味活动为主,让幼儿从中感受合作,体会互帮互助,感受集体荣誉。

三、推进隐性德育课程有序落实

幼儿园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需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搭建隐性德育环境和氛围,特别是在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风班风、行为习惯等精神层面课程的开发,促进幼儿人格、性格、品格等诸多素质的养成。

(一)立足校园物质环境,重视物质形态隐性课程的建设

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可以依托园所物质环境来完善。结合幼儿园教学设备、园所室内外环境等实际条件,延伸隐性德育内涵。例如,对教学设施进行规范管理,对校园文化进行多样建设,整洁的校园风貌,可爱的雕塑,给予幼儿耳目一新的情感体验,让幼儿从中陶冶情操,增强行为的规范意识。同时,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中,幼儿园要做好规划,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园所特色。隐性课程不能无序、不能重复,要明确隐性德育定位,要契合幼儿心智成长需要,从美观上、文化气息上,优化园所人文景观,为幼儿创设舒适、自然、和谐的园所成长环境。例如,加大园所绿化率,特别是在植物品类选择上,要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尽量增加不同的植物群落。重视安全教育,对园所基础设施、房屋、楼舍、走廊、台阶等,张贴安全标志,确保幼儿人身安全。

(二)衔接精神文化建设,提升隐性德育开发成效

隐性德育课程开发,要挖掘精神文化教育内涵。在园所文化建设中,要彰显园所的文化内核,突出园所的育人方针和理念。每个幼儿园,其育人宗旨也有所不同。关注幼儿的个性,提升幼儿的精神风貌,要从园所文化传播中,契合幼儿的心理和成长需要。利用园所宣传栏、走廊、楼梯等载体,将园所精神文化进行展示。营造适宜的园所环境,从软环境建设入手。打造生机盎然的校园环境,美化和装饰多彩的校园设施,塑造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文景观,让幼儿从中感受严谨、活泼、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感。如别致的花坛,葱郁的松柏,不同形状的草坪,给予幼儿纯洁、正直的熏陶。墙壁上悬挂的诗词、故事、名言警句,启迪幼儿的心智。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人文知识,在无声教育中化育幼儿的美德。

(三)注重制度建设,在规范中增进幼儿自我管理

在幼儿园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中,园所各项制度的完善,也是强化幼儿规则意识、纪律观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制度上墙,让幼儿铭记制度要求。在幼儿学习、活动中,通过细化规范,让幼儿从中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增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渐进地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例如,组织幼儿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规则提醒、指导中,向幼儿传递知识、内化规则,达到隐性德育目标。

四、在实践中植入隐性德育课程

德育,最怕的是教师的说教。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对说教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隐性德育课程开发,要为幼儿搭建更多、更自主的实践体验机会,从中渗透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

(一)推进园风、班风建设,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园风、班风是融入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途径,要构建积极的园风,打造学习型班风,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关注幼儿学习需求,积极为幼儿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德育渗透,要关注幼儿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启发幼儿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实践中,增进幼儿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在实践中,体会美好的情感。例如,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公益,通过义务植树活动,让幼儿了解植树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劳动中体会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组织幼儿参与园所绿化活动,结合学情,给每个班级分配养护绿地,教师带领幼儿亲自动手,整地、种花、修剪枝条;组织幼儿参与园所卫生活动,设置班级劳动区域,定期让幼儿参加劳动,在劳动中获得充实感,体验劳动最光荣。

(二)加强师德教育,为幼儿做好表率

教师除了完成显性课程外,更要以身示范,为幼儿做表率。所有园所教师及职工,都要有耐心、爱心,要真诚、善良,要负责、勤勉。一方面,幼儿教师要注重隐性德育理论的学习,园所要购买相关的书籍、报纸、杂志,通过组建“隐性德育研讨小组”,指导更多的教师参与隐性课程学习与实践。另一方面,派遣教师参加校外隐性德育课程培训活动,与更多园所展开隐性课程合作共建活动,学习其他园所的成功经验,提升本园教师隐性德育课程开发能力。另外,邀约名师、专家来园指导,就隐性课程相关理论与实践展开交流,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品行养成的模范,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让园所教职工都能严于律己,为幼儿提供道德榜样。

(三)重视和谐师幼关系,以情感化育幼儿心灵

教师要在平时多与幼儿展开自主、平等、和谐的沟通,教师的爱心与关怀能够促进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幼儿喜欢自己的教师,对教师的言传身教更能入耳入心。教师对待幼儿的情感与隐性课程建设相结合,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幼儿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德育素养的生成。例如,在班级卫生大扫除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参加劳动,教师指导幼儿各负其责。对于重点、难点任务,组织幼儿携手共同努力,与幼儿打成一片。幼儿从教师的言行中,慢慢学到了优秀的劳动品质。教师通过组织集体游戏,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通过共同协作,让幼儿体会集体荣誉感。教师在与幼儿沟通时,要友好、平等,尊重和关注每个幼儿,放低姿态,赢得幼儿的信任,进而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帮助幼儿塑造优秀品行。

园所管理者要重视幼儿园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组织教师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走访和借鉴其他园所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推动本园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广大幼儿教师也要多总结、多反思,不断完善隐性德育课程内容,真正促进幼儿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园所显性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园所引领,让农村家庭亲子阅读更有效
利用园所周边资源开展园本活动的思与行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