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2-02-18 20:48徐德斌刘夕语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建党高校学生

徐德斌 刘夕语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红色教育是当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建党精神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只有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入教材、入课堂、入心中的传播发展,在高校形成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系统的高校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体系,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应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讲话等教育内容和方针。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其重要价值。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自身责任和义务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的根本任务,其主要作用就是引导高校学生在“拔节孕穗”的人生重要时期,“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树立正确的三观”[1]。同时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提高思想觉悟、深挖思想内涵、汇聚精神力量,保证高校学生精神的强大和纯洁,热爱祖国,忠于国家,自觉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自身责任和义务。

(二)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抵制不良文化传播

新时代高速发展带来了文化的飞速进步,同时也将不良文化带入并渗透到了高校学生的生活中,庸俗和消极的不良文化致使学生深陷其中,无法分辨我国优秀的精神文化和消极的不良文化。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为优秀的精神文化划定了标准。这不是不良文化可以侵蚀和扭曲的,因此促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引导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内涵,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谱系,有利于学生认清不良文化的本质,理性看待不良文化的侵蚀,自觉驳斥不良文化的谬论,做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承人。

(三)促进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百年精神传承

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其所代表的精神谱系是宏大的,只有将弘扬精神和赓续传承相统一,方可将建党精神弘扬光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传播伟大建党精神才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塑造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赓续百年精神的传承。引导学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坚定奋斗精神,鼓舞青春力量,增强使命责任。

二、“三全育人”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与模式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诠释了思政教学的理论和价值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价值,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宝贵教学资源。通过“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二者构建新的融通模式,方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传播伟大建党精神。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要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应有之义,在笃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紧跟党和时代的走向,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质效和生命活力。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需要全校各级教师及社会各组织的共同努力,以伟大建党精神积淀百年的思想含蕴和精神力量为基石,构建“全员育人”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为主,专业课教师、学校各级教职工及社会各组织为辅,而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顺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理想、精神、立场、使命等思想观念;无数共产党人的光辉征程和奋斗历程,都可以作为从高校到社会,全员教育及引导高校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教育内容。这些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其百年积淀的过程中凝练而成的,同时也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对学生提出的精神需求。毋庸置疑,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底蕴在全员育人的辅助下能够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基与飞跃。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全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合

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而“全程育人”的教育模式指导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等方式培养高校学生道德、品质、观念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引导高校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用建党精神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品质与道德品格等内容的精神谱系砥砺新时代大学生赓续红色精神基因,浇筑政治灵魂,努力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3],以实现植根铸魂和立德树人的任务目标。

而对于“全程育人”模式的构建,一方面需要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解读和意蕴剖析。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和品质教化,促进学生利用伟大建党精神思想与理论的积淀武装自己。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在课后通过实践的知识内化帮助学生增强个人意识和自觉。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砥砺学生的前进使命。做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4]。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5]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作为引导学生不懈奋斗的精神武器和思想火炬,需要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指导。通过课堂教育的显性薪传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影响等多种举措达成向高校学生传授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任务。

首先,对于课堂的显性薪传来说,高校课程是引导高校学生笃学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意蕴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深入阐释,引导高校学生学习与体悟其闪光点和价值内核。其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影响来说,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熏陶与影响,促进学生了解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坚持和履践。增强高校学生对其自身历史脉络和精神禀赋的理解,以此辅助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推进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是弘扬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重要路径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影响下守正创新的最好方式,就是以“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发展理念。力图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完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工作需求。

(一)开展“全员育人”,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

伟大建党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发挥思政课堂教育“主渠道”功能。同时也应兼顾专业课教师、学校党组织、院系辅导员等人员的协助功能。充分发掘高校各类教育资源、教育平台等的育人功能。以此不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质效。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理想、信念、宗旨等多个维度,要充分发挥高校各学科课堂的理论研究平台作用。以思政课课堂为基础深入挖掘其理论纵深,并以其他专业课课堂为辅助,从各方位、多角度带入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理论研究的拓宽。引导高校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伟大建党精神,树立坚持理想、坚定信念的正确三观。

思政课作为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第一课堂”,应该做到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基础建设,为学生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历史、现实等逻辑概念,要学生构建完整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的观念。作为“全员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思政教师应该做到课堂形式的守正创新和课堂内容的走脑走心。

在课堂教育形式上,教师应主动依时而变,依势而变,运用多种手段创新课堂形式,让高校学生主动聚焦课堂知识,做到切身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感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使命感。真正做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入耳入心。在课堂内容上,教师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讲授是关键,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做到理解其核心与精髓,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变通,增加课堂中的知识供给量,让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精髓要义、知识逻辑等有透彻的认知和深刻的把握。

同时,其他专业课程、校学生处、教导处等组织及社会各级组织作为“全员育人”中的“第二、第三课堂”也应做到教育模式上的创新。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的理论研究促进优势,联合学校学生处、教导处等各组织,鼓励学生建立如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研究社团、伟大建党精神学习社团等,最终实现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转化。在理论学习中完成实践,在完成实践中收获新知。做到将实践指导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完成“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社会上的各级组织也应倡导并组织如伟大建党精神研讨会、社区党课、社区歌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及居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伟大建党精神。做好“第三课堂”的教育作用,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二)推进“全程育人”,打造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方向和要求,在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整体性的同时保证其全程性。不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课堂,着力构建伟大建党精神全程教育体系,统筹规划在校、假期的学习时间和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等多方力量。打造“伟大建党精神全程学习共同体”,合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在高校方面应专门建立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分数考察制度,将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纳入分数考察制度体系中,并设置学生的学习成效指标,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此提升学习质量,更好引导学生主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做到两个融合点,提升评价制度的教育质效。

第一,应做到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的融合,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教学中心,坚持学生评价反馈,帮助教师依据学生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提高和发展程度。检验和改革高校思政教学;第二,应做到课后和假期的学习成效和学校考核的融合,坚持学生课后和假期的学习跟踪,综合课堂考核和课后实际应用效果,监督高校思政课进行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全程。以分析综合的形式对学生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等情况进行考核与分析,以数字形式得出考核与分析结果,为最终的定性考核提供明确的数量化参考。并结合高校思政考核做到以考促学,提高学生在课后及假期保持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假期的社会、家庭分数考察制度与网络阵地建设上,也应当进行革新,学习分数考察制度不但包括思政课学习所得分数,还应包括学生在课后和假期积极参加校园学生处、教导处等组织及社会各级组织构成的“第二、第三课堂”所组织的活动,共建“伟大建党精神全程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提升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效果,深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且在寒暑假学生在家期间开设线上的“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课堂”。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网络影响较深,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把握网络的话语权、指挥权。通过网络线上课堂引导高校学生在假期仍不间断对思想认识、政治导向的巩固与把握。把网络建设成为高校学生假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通过“学习强国”“E支部”“青年大学习”等软件和小程序增设弘扬和教授伟大建党精神专栏等。以高校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高校学生在课后及假期也可以接受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同时,也要创新网络课堂的学习形式,务求贴近高校学生群体,走进高校学生内心,既要做到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习惯,也要通过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形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流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深切注入高校学生的内心,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信心和信念。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精神谱系的源流,而其形成过程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事迹,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将其中承载着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伟大民族精神传播给高校学生,能够发挥塑造学生品德,凝聚学生精神,培养学生人格等多重功能。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课堂理论和校园文化、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做到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发展需要,突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形成高校的全方位合力教育的新局面,为赓续我党血脉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合力,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过程中全体教师队伍的主体作用和党组织的引领支持作用。在思政课堂发挥其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辅以专业课教师、党组织领导队伍共筑“三位一体”的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结构。专业课教师应根据自己专业特性,适当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内容,做到专业课堂的革新和发展。党组织领导队伍也应积极配合教师团队,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教学研讨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对高校学生的示范领导作用。

其次是课堂理论和校园文化的合力,高校应在积极研发思政课内容改革的同时,着力打造伟大建党精神育人环境,在文化氛围中和课堂教学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如校园展示、学术讲座、文化长廊、伟大建党精神文化展示区等校园文化宣传途径,以及一系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

最后是理论传授和实践教学的合力,高校应积极组织引导高校学生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更深层次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思想感悟。使学生在将课堂理论教育转化为实践积累的同时,做到把实践经验转化为新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深入心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通过“三全育人”教育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准确、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指南。伟大建党精神站立在我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方交会点上,从理想、品格、意志等方面为高校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的能力与品性的培养提供了指引。高校学生也必须在伟大建党精神的领导下,以其强大的思想武器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指引,乐于奋斗、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完成新时代高校学生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的任务使命。为中国第二个百年的任务目标而奋斗。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建党高校学生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