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2022-02-18 22:18冯亚雯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总论民法法治

冯亚雯

民法总论课程目标是在知识层面系统掌握民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构筑民法体系;能力层面运用民法基本理论对民事现象进行判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于实践中形成深度分析、独立处理复杂案件的能力,养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素养层面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法治精神和法律职业规范,成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卓越法治人才。但对标课程目标,传统的民法总论课程在育人功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一、传统民法总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塑造,育人功能薄弱

传统的民法总论课程教学重视传授民法的一般性原理知识,忽视知识的价值,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脱节;重视传授零散的民法知识点,忽视知识体系的构建,未能全面展示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民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联系;重视工具性民法知识的传授,忽略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二)课程体系重知识、轻实践,未能实现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双向融合

民法总论课程体系重视民法知识的传授,缺乏运用民法理论解决司法实践中民事纠纷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缺乏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路径,导致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

(三)以教师为中心进行 “填鸭式” 教学,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传统的民法总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师生互动交流少。学生大多是被动式学习,思维固化,课堂气氛沉闷,课堂参与度较低。

(四)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过程性考核标准不合理

民法总论课程结果性评价占比较高,过程性评价占比较低且要求不高,学生投入度不够,挑战度不足,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二、民法总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大纲,重构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

不断优化教学大纲,以“两性一度”为标准宏观设计民法总论课程总体发展思路,确定民法总论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重构教学目标,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有机融合的教学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民法基础知识、学术前沿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等的一体化推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平台,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伴随式数据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维度立体化评价,实现以评促学。

(二)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

以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以课堂为核心阵地,推进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民法总论混合式教学,将慕课、翻转课堂、BOPPPS(Bridge-in Objective/Outcom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等教学模式融入民法教学,建立覆盖线上线下、课前课中、教学辅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度智慧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加强实践内容的相互联系,注重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使认知见习、庭审模拟、写作训练、专业实习、创新创业等环节融为一体,做好“做中学”“做中思”。另外,以第二课堂和社会服务为基本依托,孵化各类教改项目、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民法教学、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科学设计和改进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体系突出课程管理性和考核全过程化,通过形成性评价达成“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的目的。评价标准设置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涉及国家发展、社会服务、个人理想等素养目标,二级指标涉及对民法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等知识与能力目标。依托学院伴侣课程项目,充分利用智慧树平台,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习惯、学习互动、学习表现、测试等情况进行伴随式数据评价;运用雨课堂扫码签到、随机点名、弹幕等功能对学生的考勤、课堂讨论、课堂测试等情况进行实时评价;针对小组学习式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社会服务等,使学生深度参与评价,形成以学生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另外,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开展学生匿名线上评价。教师结合学生需求,根据学生参与度、完成度、反馈意见等,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再设计,最终形成伴随式数据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维度立体化评价体系。

(四)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与法院、检察院和监察委等实务部门开展合作交流,邀请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将法治建设实践中的案例带进课堂,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民法课程群组,贯彻基层教学组织集体教研制度,孵化教改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针对民法总论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案例库、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微课设计与实践等问题进行探讨,于交流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使教师参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设计、以赛促教,举行教学竞赛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论坛等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设计与运用能力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民法总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之处

(一)教学理念创新

当下,民法总论课程注重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知行合一”,深挖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基因,诠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体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从人文、家国情怀、法治中国等角度剖析问题,使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深度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创新

第一,推动课程思政辐射民法总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及社会服务各环节。在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中强化德育,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民法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益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体悟法治精神;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民法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1]。实践教学中依托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与司法实践部门之间的优势互动关系,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第二课堂及社会服务注重弘扬和传播法的价值及社会正能量,引领学生完成价值塑造,实现民法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

第二,民法前沿理论进入民法总论课堂,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依托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民法学课程群组任务清单制度,定期开展民法前沿问题讨论,包括前沿学术理论、指导案例、典型案例、热点社会事件等,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第三,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教育。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辩论、认知见习、三下乡法律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民法实践教育。依托“共享阳光”创新创业工作室,支持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创等竞赛,坚持把民法理论与民法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做强民法总论一流本科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法律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法治人才[2]。

第四,推动交叉学科及交叉课程与民法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联合法学专业及食品专业、医学专业、社会学专业学生,开展自然人人身保护、食品安全及妇女权益保护等专项活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案例分析报告选用民刑交叉、民行交叉等选题,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全面诠释,实现不同课程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三)教学方法创新

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将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交叉融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3]。

第一,课前知识传递,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阶段。这一阶段教师提前发放阅读资料,包括案例、期刊文章、雨课堂手机课件、微课视频、社会热点的法治栏目视频等众多资料,学生提前阅读、思考,提出问题,线上展开讨论,达到预习、思考、拓宽知识领域、养成法律逻辑思维的目的。教师关注学生线上提出的问题及线上讨论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课中知识内化扩展,师生双向交互研讨、呈现问题、解决问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依靠学生观看智慧树平台相应章节视频及课下讨论完成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教师精讲,但适度留白,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对于经典、热点案例则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教师总结;注重条文释义的深度解析,尤其是涉及立法背景、基础内涵、价值功能、司法适用的部分;教师通过雨课堂开展随堂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每堂课要留取适当时间解答学生通过阅读课前资料、观看智慧树平台课程、课下分组讨论反馈的问题。

第三,课后知识巩固、拓展,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要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多样化,包含章节测试、重点及难点思维导图制作、案例分析、法条释义、法律电影评析、案例分析报告、观看涉及课程知识点的法治栏目视频、观看法院庭审、开展法律辩论、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孵化SRP 项目(大学生研究计划)等。针对案例分析、法律辩论、社会服务等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项目式学习方法完成,教师通过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线上答疑、考核评价、分享学习成果。

(四)教学环境创新

组织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样态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全方位提供教学支持,为学生个性化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教材建设,教材选用马工程民法学教材及配套课件,教师自编民法总论教材及课件,在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开放;二是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资源展示,编撰校级课程思政案例集;三是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依托智慧树平台、石河子大学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钉钉、QQ 等现代信息平台,上传民法总论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计划表、课件、讲稿、民法总论微课视频,选取中国庭审公开网、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等实务信息资源,补充民法总论案例库、章节测试、课后作业、法治电影等资料。

民法总论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中,构建“立德树人”思政格局,形成浸润式思政育人环境,为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保障;驱动学生更用心地投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增长,学生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显著提升;实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教师教学力、科研力、创新力显著提高,推动民法总论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总论民法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试论公民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环境法总论课程中自主评价与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分析
关于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