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的混合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022-02-18 00:51刘艳巧刘海春
高教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建构学习者

刘艳巧,刘海春

(1.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引言

20世纪末,加拿大学者兰迪·加里森(D.R.Garrison)、特里·安德森(Terry Anderson)和沃尔特·阿切尔(Walter Archer)三者共同创建的探究社区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成为揭示混合学习中教与学活动的重要框架之一[1]。混合学习是对传统课堂面授学习及在线学习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模式[2]。柯蒂斯.J.邦克在《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中把混合学习界定为面对面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并提出混合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用“Blended Learning”“Hybrid Learning” 和“Flexible Learning”来表述,通常以“课程面授学习+在线学习社区”的方式进行。混合学习模式作为“教”与“学”的结合体,存在着既不同于传统课堂面授学习又不同于在线学习的活动规律[3]。国内外混合学习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左右,侧重混合学习的技术支持研究,研究重点是在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快捷方便地获取网络资源进行共享;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10年,侧重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研究,重点关注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聚焦二者有效的融合;第三阶段是近10年,侧重学习者的体验研究,聚焦通过混合学习环境的搭建,鼓励学习者融入社区,通过协作学习进行建设性沟通,以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对话,通过探究提升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掌握专业知识[4],关注如何创造一种学生高度参与、自我建构知识的学习体验。因此,对混合学习中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及学习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一是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掌握“做什么”及“如何做”,做到知行合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较多课程使用混合学习模式。二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很强的情境性,不同的管理情境要求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去探究和思考具体的管理问题。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与学活动更加关注:教师如何通过设置典型的情境,培养学生对管理情境的感悟能力;学生如何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通过高度参与的学习体验,形成自我知识建构,提升在特定的管理情境中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探究社区模型,解释影响学生混合学习效果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混合学习效果提供建议和对策。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一)探究社区模型

探究社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揭示混合学习活动存在的规律,更适用于应用型学科的混合学习研究[5]。Garrison认为探究社区是参与、探究知识形成过程的群体,又称“学习社群”,探究社区模型包含教学存在、认知存在和社会存在三个关键要素,这三种存在的交集处形成的教育经验有助于学习者个体知识的建构和形成[6]。

教学存在为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创造条件,包含教学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和直接指导三个子维度。教学设计与组织是基础性工作,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设计。促进对话是教学存在的关键环节,体现为创建一个促进对话的环境,触发学习者进入学习状态。直接指导是指组织者通过仔细观察,运用专业知识,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学习者的答案给出评价和反馈的状况,包括提出具体问题、组织引导对问题的讨论、对学习主体进行评价语反馈、回答问题等[7]。

认知存在是指学习者在探究社区中通过反思与持续的对话进行知识建构的状态,反映学习者从有意识地理解问题到探索、整合、解决的过程,体现在触发事件、探索、整合和解决四个子维度,包括提出问题或界定任务引发学习者思考、分析,通过整合不同观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认知存在反映学习者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和学习互动影响下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体现为学习者的一种自我学习调节能力[8]。

社会存在是学习者对学习社区的认同、信任及喜欢的程度,体现在有效沟通、开放沟通及群体凝聚力三个方面。社会存在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学习者之间沟通、交流的状态,揭示了社区中建立并维系成员的社会关系及情感的过程[9]。

探究社区模型不仅清晰了模型的构成要素,同时界定了各要素包含的子维度,关注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及机理,解释了通过三个相互依存的要素,实现深度有意义学习的运作机理。

(二)探究社区模型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聚焦在两个领域:一方面聚焦探究社区的三个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Shea和Bidjerano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直接影响认知存在[10]。 Garrison等人研究发现社会存在在认知存在与教学存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1]。Garrison等作者研究了探究社区框架内三要素的关系,发现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均影响认知存在,其中教学存在对认知存在的影响更为显著[11]。Kozan和Richardson验证了三种存在之间都具有正相关性,教学存在与认知存在的相关性最高[12]。白雪梅等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教学存在、社会存在与认知存在的因果关系,研究显示教学存在与社会存在对认知存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3]。另一方面的研究聚焦于三要素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Akyol 等研究指出探究社区理论框架中的三大存在都与学生满意度相关[9]。吴亚婕在探究模型的三要素中加入了批判性思维,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社会存在都对认知存在有影响,批判性思维分别在教学存在与认知存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同时也在社会存在与认知存在间发挥中介作用[14]。黄庆双等分析了探究社区模型中三要素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三要素均能正向预测学习投入[15]。冯晓英等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教师的职责及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于探究社区模型分析了教法学基础[2]。蒋艳双等在探究社区模型中加入了情感存在,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情感存在与探究模型中的三要素均正相关,教学存在通过中介变量情感存在影响社会存在,同时教学存在通过中介变量情感存在影响认知存在[16]。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达成以下共识:一是基于探究社区剖析应用型学科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可行的;二是探究社区三要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显著预测认知存在;三是探究社区的三个要素对学习投入、学生满意度等结果变量有显著影响。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以探究社区模型的三个构成要素对学习效果提升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学习效果提升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清晰。因此本文分析探究模型的三个构成要素的关系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机制,概念模型如图1,提出如下假设:

图1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

假设1: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及认知存在与学习效果均显著相关

假设2:认知存在在社会存在与学习效果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假设3:认知存在在教学存在与学习效果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及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省三所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二年级、三年级的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三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分别设置在管理学院、商学院及经济管理学院,筛选研究对象的条件为:第一,2018级或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二,参加了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组建学习QQ群,建立讨论小组,课程采用问题导向、面对面学习和在线研讨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符合上述条件,本人对任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研对象进行筛选,另两个高校分别联系工商管理专业的系主任进行样本的筛选和确定。在三个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11份,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为65.7%。

(二)测量工具

为保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采用较为成熟的量表,测量学习者对探究社区的三种存在的感知水平及学习效果。在Arbaugh等开发的探究社区量表和兰国帅等开发的基于中国情境的探究社区量表的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探究社区模型三维度的测量量表[17-18]。先在小范围进行测试,修改措辞及表述,形成测量量表。除了性别、年级、课程等因素外,其他题项均采用李科特五点评价量表进行(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很同意,1到5表示同意程度逐渐增加)。其中认知存在用6个题项测量,教学存在用13个题项测量,社会存在用5个题项测量,学习效果用3个题项来衡量,分别测量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判断和预期。

(三)模型检验

1.信度分析。为确保量表的可靠性,本研究运用克隆巴赫信度(Cronbach's α) 系数验证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一般来说,克隆巴赫信度系数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呈正相关,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会随着克隆巴赫信度系数的增高而增高,反之亦然。如果总量表由几个分量表组成或者被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则每个维度的α系数都需要被计算出来并进行检验。当总量表的α系数在 0.80 以上,且各分量表的α系数均在0.70以上时,该量表的信度较为理想。本研究运用 SPSS 20.0 软件对探究社区模型量表的α系数及各维度的α系数进行分析。测量认知存在的6个题项、学生效果的3个题项、教学存在的13个题项、社会存在的5个题项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81、0.755、0.948和0.837,总量表27个题项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953,表明该量表整体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是在未知潜在因子的情况下,探求多元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并对其进行降维的统计技术,它能用少数几个独立的核心因子简化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本研究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参照的决策标准是KMO检验值大于0.8,且巴特里特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χ2) 达到显著性水平。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26(大于0.8) ,df =351,p<0.001,这说明本研究所收集的观测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27个题项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64.091% ,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量均在统计学可接受的范围内。由表1可以看出,各题项在相应的维度上没有明显的交叉负荷现象,所以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验证说明各分量表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表1 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及学习效果的旋转成分矩阵

3.相关分析。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是否可以有效地预测学习效果,本研究对四个变量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及学习效果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假设1得到了验证,即认知存在、教学存在、社会存在与学习效果都存在正相关。

表2 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及学习效果的相关分析结果

4.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作用。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假设2和假设3。检验中介变量的方法采用Baron和Kenny提出的三步骤方法:(1)自变量能显著地解释因变量;(2)自变量能显著地解释影响中介变量的变化;(3)同时把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带入因变量的影响模型中,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系数的变化。按照中介作用的检验步骤:第一,自变量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能显著解释因变量学习效果,分析结果见表3,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显著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第二,自变量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分别能显著影响中介变量认知存在的变化,分析结果见表4和表5,教学存在显著影响认知存在,社会存在显著影响认知存在。第三,同时把自变量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和中介变量认知存在放入影响因变量学习效果的模型中,分析影响系数的变化。第三步的检验利用AMOS17.0结构方程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在Amos软件中绘制模型图,其次将SPSS数据导入,输出的拟合参数指标为:χ2= 936.8,df = 316,χ2/df = 2.96在[1,3]之间,表示模型适配度可接受,适配度指数GFI =0.806,AGFI =0.786,CFI=0.868,RMSEA =0.08,各项拟合参数指标表明,该结构方程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表6为非标准化路径系数和标准化路径系数分析结果,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Estimate列数值,所有的因子载荷的p值都小于0.05,且CR值>1.96,说明潜在变量之间的三条路径系数都是有意义的,由此可以得出认知存在在教学存在与学习效果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时认知存在在社会存在与学习效果之间也发挥中介作用。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与学习效果路径关系图见图2。

图2 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与学习效果路径关系图

表3 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对学习效果的多元回归结果

表4 教学存在对认知存在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5 社会存在对认知存在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6 非标准化路径系数结果

四、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一)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与学生学习效果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要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需同时关注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学习社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社区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为热情参与者[19]。首先要明确教师在混合学习模式中的角色及应该履行的职责,教师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及指导者,负责学习目标的核定、学习过程的设计及学习内容的组织,通过创建一个环境,将怀疑、探究、分析、综合、联系的方法教给学生,带动其个体反思,触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由感兴趣到愿意思考,由有自己的认知到对话交流、协作沟通、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的过程[20]。学习社区的创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交流氛围,形成参与者乐于表达、互动交流及高凝聚力的氛围,增加成员的人际互动,维护成员良好的关系和归属感,参与者通过有协作、有互动的探究问题,进行自我建构知识,建立批判性思维,进而形成创新性的知识。

(二)认知存在在教学存在与学习效果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教师的教学是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认知存在在混合学习模式中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不是知识传递、灌输,也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更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识记层次就是记忆知识;理解层次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记忆的知识复述、总结出来;运用层次是将所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分析层次是对某一部分问题,进行逻辑的推理和演绎,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综合层次是对问题进行分类、归总,将部分重新组合为整体;评价层次是使用标准来评价其价值的过程。识记、理解是低水平的认知目标,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是高水平的认知目标。在混合学习中,涉及低水平认知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要聚焦高水平认知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使学生具备独立的自我指导和自我学习的技能。

(三)认知存在在社会存在与学习效果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通过创建探究社区,引导学生在社区积极思考、发言,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强化团队合作技能。学习环境是支持学生建构知识的各种资源集合。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需要关注的四大要素。情境属于教学设计的内容,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要依托教学目标,而且关键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建构的兴趣。协作是发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外部的学习资料沟通交流、思考评价。会话是社区成员之间讨论,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知识或思维成果为小组成员共享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主体厘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联系规律,对此有了深刻的认知并存贮于大脑中形成了认知结构,更新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因此,要重视学习社区氛围的建立,更要重视个体学习的引导,关注认知、绩效、满意、动机、成就等个体体验,强调混合学习不仅是把互联网技术引入学习过程,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满意度及成就感,重视学生个性化知识的自我建构。

(四)研究展望

本研究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对探究社区模型进行建构并验证了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工商管理是应用性学科,对其进行混合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有代表性。但由于研究条件所限,研究样本的数量和覆盖范围还有待完善。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细化研究对象,拓展研究不同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学习主体的学习效果影响因素,也可以拓展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主体的研究等。总之,可继续深化、细化和拓展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厘清基于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主体的混合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建构学习者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莲心宝宝有话说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