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2-19 03:10关静红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思想

关静红

一、新时代高校体育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及内涵分析

(一)高校体育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分析

“课程思政”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全面贯彻教育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校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的必要途径。高校必须将“课程思政”贯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始终,才能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高校体育教学被赋予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新思想,体育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已经不再成为衡量高校体育教学的唯一参考,学生的体育精神、意志品质、对体育的理解等思想维度都被列入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考核范畴当中。“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全面落实能够切实帮助高校体育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题,两者在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方面存在密切关联。

(二)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新内涵

在教育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也赋予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全新的发展内涵。

1.价值方面形成的新内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体育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一些全新要求,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就明确提出了帮助青少年养成“体育运动习惯”这一全新概念,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终身体育的延续成为新时期的全新内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全新的育人要求下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价值方面对高校学生实现全方位培养,在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基础之上,对大学生的精神、体魄、意识、心理、人格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培养,课程思政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延续。

2.认知方面形成的新内涵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将“立德树人”列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双向要求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更是要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为基本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此要求下也形成了全新的认知,课程思政是独有的天然媒介,是体育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实现体教融合的必经之路,是育人育体,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1]。

3.担当方面形成的新内涵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执行者,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定,在体育教师智能担当方面形成了全新的内涵。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课程思政”还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师自律严、师德高、人格正、政治强、视野广、思维新等全新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探索体育课程内容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能够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立德树人使命贯彻始终。

二、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在逐步从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迈进,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人才保障在加快推动体育强国战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来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等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当代青少年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体育强国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是我国独有的重要精神财富,高校体育教学引入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推动中华传统优秀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并帮助学生不断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中“谦逊、刚毅、仁善、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百折不挠”等意志品质,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际修养,获取“与时俱进,敢为天线先”的勇气,获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意识,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灌注到学生脑海中,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是新时期我国教育领域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以学生的思想意识根源为切入点,通过伟人效应和名人影响等思政元素的介入,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观念看待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将体育运动项目视作自己终身热爱和坚持的内容,使思想和行为相互融合,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四)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思政的推动下能够不断挖掘出体育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加科学、全面地总结出人类体育史中的体育实践经验以及优秀思想成果,激发学生更加远大的体育梦想,帮助学生形成刻苦锻炼、勇于拼搏的顽强精神。同时,课程思政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勤于练习、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自主探寻体育优良传统和典型事迹,进而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体育品质。

三、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体育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也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体育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而然地承载着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使命,并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牢记自己的教育使命,保持自己的育人初心,要将体育教育的本质最终落实到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之上,帮助学生成长为身体素质强且思想素质过硬的合格人才。

(二)提高认识和统一思想

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高低,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质量。因此,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育人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统一高校体育的协同育人思想,以思想政治为引导,找准育人角度,强化育人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够不断进行反思和检视,进而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内容传递至学生心灵深处。

(三)充分挖掘体育思政元素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是依附在传统专业教学当中,以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作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充分挖掘体育思政元素的能力,使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2],引起价值观的共鸣。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实现思想政治引导“润物细无声”的能力。

四、高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分析

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据,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之前必须深度分析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也为接下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奠定坚实的内容基础。

(一)蕴含精神文化内涵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丰富多样的特性,是高校出勤率最高的公共课程,其多样性的内容中自然而然涵盖了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便于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这些精神文化内涵包括:培养学生沟通交流方面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等;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为国争光”“更高、更快、更强”“高尚品格”“终身体育”等。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落实的重要载体[3]。

(二)蕴含器物文化内涵

除了蕴含多种多样精神文化内涵之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当中还蕴含着许多器物文化内涵。譬如:赛场照片、奖杯、影像资料、奖状等器物的存在,能够更加直观地将体育精神和体育成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器物的直观引导更加激发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此外,各类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的纪录片及回忆录,都能够将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器物文化的特殊教育价值更加能够提升课程思政的直观性和有效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就能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五、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体育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设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第一步就需要强化体育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扭转高校体育教师的传统育人观念,使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强化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以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为基准,不断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获取较高的政治觉悟,形成开阔的思政视野;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当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递进式德育教育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而实现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挖掘思政元素,改善教学方法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充分挖掘体育课堂中的思政元素,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强化体育与思政的融合力度。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进行探索,并将思政教育写进教学大纲和教案当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挖掘训练过程中展现的体育精神,使课堂教学能够实现专业与思想的同步发展。其次,高校体育教师为了拓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以体验式教学方式和项目式教学方式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挖掘、探索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进而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三)完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开展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体育教学,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模式,充分挖掘线上“第二课堂”在宣传和弘扬体育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打造体育课程思政线上教学板块,挖掘体育视频器物文化的价值属性,增强体育精神对学生的直观影响;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打造课程思政的体育品质,专门设计和制定展现体育精神、强化集体意识、锻炼意志毅力和增强纪律性等内容,并合理安排学分和奖惩,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吃苦耐劳、规则意识以及团结友爱等思想品质。

(四)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新时代高校体育在完成师资基础建设、内容基础建设、教学方式建设、教学体系建设之后,还需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4],确保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和工作体系能够得到全面、高效的贯彻落实。课程评价体系必须符合高校体育学科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首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要增设课程思政的考核内容,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设定考核指标,能够对课程思政开展的有效性形成科学、全面的判断,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充足的数据;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在设计评价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某一特定的体育项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将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学科差异性进行有效缩小,进而形成更加协调的统筹考量内容。

简而言之,新时代我国体育强国政策的开展对高校体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帮助高校体育学科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下,不但高校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足够重视,高校体育教师也要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在高校大思政建设背景下,全面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实现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