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阅读的目标定位与教学理路

2022-02-20 11:24冯渊
关键词: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摘要:《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的代表进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术著作阅读教学,需要准确定位目标:初步认识著作的学术价值,获得读懂这类书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处理好几组关系,即教材任务与自创任务的关系,阅读部分章节与整体把握全书的关系,拓展阅读视野与提升语文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高中生阅读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两类。关于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通读全书,勾画圈点;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

新課标的实施和统编教材的使用时间都不长,关于整本书阅读,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操作,都存在认知差异。本文结合《乡土中国》这部进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学术著作,探讨学术著作阅读如何定位与推进。

一、学术著作阅读的目标定位:初步认识著作的学术价值,获得读懂这类书的经验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设置的名著阅读主要是文学作品,初中生接触整本的、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毕竟是少数。高一上学期整本书阅读单元推出的《乡土中国》,对于刚升入高一的学生而言,是严峻的阅读挑战。

《乡土中国》并非学术著作中的繁难之作,仅五六万字,内部逻辑结构并不复杂,章节独立性较强,相对于真正的大部头学术著作还算是“轻骑兵”。面对这样的学术著作,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目前存在不同看法和做法。

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本书,将大量西方社会学论著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带领学生研读从托克维尔、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到齐美尔的学术历程,大大超出了该单元的课堂教学容量。

有人设计繁复的活动,引入大量社会生活现象,以本书理论解释相关现象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希冀以生活化的方式接近经典,学以致用。课堂热闹,学生参与度较高。

还有人将本书的14篇文章(因为不是有严密学术结构的章节,教材也将其称为文章)打散了,选取若干篇作为社科文阅读,对应高考卷的试题,进行解题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思辨类文本的答题能力。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第一次从语文教材里接触学术著作,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应该鼓励和支持。但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应遵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否则,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可能偏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初衷。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指出: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据此,我们认为,本单元设计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获取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和方法,为将来广泛阅读学术著作奠基。当然,获取方法和经验,不能脱离著作本身,必须从著作的概念入手,梳理结构思路,了解其学术价值。但不能止于此,且不能在这里纠缠盘桓。这本书是我们获取学术著作阅读方法的材料,我们理解其关键概念和把握其逻辑结构,是为了读懂这本书,进而获得读懂这类书的经验和方法。因此,不建议对这些内容本身进行深入讨论。学术著作的领域和类型太丰富了,《乡土中国》的内容虽然十分重要、很有意义,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第一,社会学属于法学领域,相关著作还有很多。第二,社会学之外的政治学、民族学、公安学等法学专业的优秀著作更多。第三,法学之外的哲学(包括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等,不知有多少优秀著作。第四,以上只是文科类专业,还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教材可以选择《乡土中国》,理论上也可以选择其他学科门类的经典著作。这意味着被选择的文本,其内容本身未必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某个学术领域的具体内容,并非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和方法,才是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现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新的学术著作并读懂它,才是语文学科必须培养的关键能力。

因此,过多地纠缠社会学的发展史、社会学的学科内容,不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援引社会生活现象,解读本书内容,只能作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方式,而不是教学目标本身。将学术著作拆分为单篇文本进行教学,与传统的单篇论述类文本的教学无异,没有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培养学生整体梳理著作逻辑结构、把握著作繁复翔实内涵的能力,也不应作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据此,我们认为,学术著作这一类型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应确立为:以《乡土中国》的阅读为范例,掌握学术著作阅读的一般经验和方法,即,从理解关键概念入手,把握全书结构,进而掌握全书内涵,在积累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著作的学术价值。《乡土中国》只是获取和培养阅读学术著作关键能力的材料,而不是学习对象。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整体把握全书结构和逻辑思路,要求我们对整本书这一概念认真界定。整本书的“整”,不是编辑和印刷形式上成为一本书的意思,而是要强调这本书内部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如我们将文学类整本书界定为长篇小说,而一般不将散文选集、短篇小说选集、诗选等计算在内。为什么?因为整本书是相对于单篇作品提出的概念,整本书不等于一般的单篇文本组合,而是有着内在肌理结构的独立完整的文本。

作家本人或他人编选的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有时仅以写作时间为纽带,如《契诃夫小说集》即以年份为序编辑成册;有时以相近的主题为编选依据,如鲁迅的《呐喊》;有时以某种艺术追求作为编选依据,如鲁迅的《故事新编》。不能说以上文集不是整本书,也不能否定这些文集的内部联系,但我们认为,新课标列举的整本书,其“整”字集中体现在这本书是完整的一个文本,前后勾连,不可分割——阅读这类书,必须全局把控复杂的结构和整体的思路。

学术著作的整本书,也须是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学科类专业著作,而不建议阅读论文选集。即使像《乡土中国》,虽然是“边研究边授课”“撰写的14篇文章”,然后整理汇成此书,但全书都是围绕“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应视为学术专著。

汇编单篇文本成为整本书,其阅读方式以及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与单篇文本基本一致,不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复杂的著作(至少几万字、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文本),即整体把握鸿篇巨制的能力得不到培养,理解学术著作逻辑体系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整本书阅读的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将这类单篇文本(文学类单篇和学术论文单篇)的选集当作“整本书”。我们不能说这样做是完全失当的,但是,这样做,培养不了学生阅读独立结构的长篇小说和阅读自成体系的学术著作的能力,有违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初衷。

二、学术著作阅读的教学理路:处理好几组关系

确立教学目标之后,教学活动就有章可循了。学术著作阅读的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教材任务与自创任务的关系

教材设置了4项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这4项任务指向:掌握阅读方法(关键概念—学术体系)、以学术著作原理解释社会生活现象、认识学术价值。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任务,但应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不能偏离教材规定的方向,不必也不能将语文教学引向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之中。

如,任务(1),可以按照单篇文本阅读的方式进行,因为对核心概念和作者观点的梳理,一般无须覆盖整本书,在相对独立的章节内部即可完成。

又如,任务(3),可以引入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体现学术著作的当代意义。具体如下——

研读《乡土本色》后,设计任务:

好莱坞电影《极限特工》中的桑德·凯吉是个美国式的英雄,与乡土中国崇尚的人格完全不同。阅读电影情节的介绍(略),你对桑德·凯吉式的英雄有何评价,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研读《家族》后,设计任务: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情节和电影《阳光小美女》的剧情介绍(略)。结合《家族》相关观点,分析传统中国家庭和西洋家庭中亲子关系的不同。

研读《男女有别》后,设计任务:

做稳定的阿波罗,还是燃烧的浮士德,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阅读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梗概(略),分析文中人物的行为。

无论阅读哪一部学术著作,我们要获取的主要不是学术著作的观点本身(当然这是分析的起点),而是其观点表达过程中体现的语文关键能力。教师应循此教会学生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据此,我们提出两项建议:

其一,聚焦学生对学术著作相关原理的理解,学以致用。

其二,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分析能力,即关注原理与现象之间的解释关系,在论述中保持观点与材料的一致性。

(二)阅读部分章节与整体把握全书的关系

教材设置的任务(2),是整本書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完成的难度较大。

在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中,有人认为要实行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策略:精读就是进入单篇文本内部详加研习,略读则是针对整本书的粗略把握。这种认识是不确切的。

关于精读与略读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朱自清做过专门的探讨,在《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做了详细介绍。他们认为,精读主要针对教材的单篇文本,篇幅有限,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细琢细磨,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运用从精读中得到的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才是“略读”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  略读指导举隅[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141。。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不是“粗略的”阅读,略读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只需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这些看法在今天推行整本书阅读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仍是值得借鉴的确论。

目前的整本书阅读还安排在课堂内进行。根据叶圣陶、朱自清的观点,《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著作,应该是学生运用课堂精读学到的社科类文本的阅读经验,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自己完成本书的阅读。这样解释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相较于具体落实,还显得语焉不详。

学生阅读单篇(章节),问题不大,可以采取教师教过的方法,难点是如何梳理鸿篇巨制的逻辑结构。精读过程中教师只教了一篇文章内部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现在要解决的难题是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这个章节与那个章节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一本学术著作的整体框架和知识体系,需要在阅读全书内容后才能把握。如《乡土中国》,在整体把握全书内容之后,方能形成以下认识:

第一,理解乡土的含义。乡土性,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了解礼俗社会。中国社会一直是“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礼俗社会”,而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法理社会”。

第三,理解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个体,都把自己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核心,按照血缘亲疏和关系远近,逐层向外扩展,形成一圈一圈类似于水波纹的社交圈子,每一层圈子当中的人们都跟自己发生着不同的社会关系。这就叫“差序格局”。

第四,了解社会结构。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家族共同体。

第五,认识乡土社会如何维持秩序。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自有一套礼治秩序。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本能地抗拒打官司,反对以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第六,认识政治权力。《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四篇文章介绍了四种权力类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

以上是对《乡土中国》整体框架和知识体系的最简洁的梳理。这种梳理需要有整本书阅读的意识,即,不仅关注一章之内的思路,还要关注章与章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目前最欠缺的能力,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在以上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梳理本书的逻辑思路:全书从“乡土性”出发,分析建立在乡土性之上的“礼俗社会”的特点;再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出发,分析这种社会如何维持秩序,权力如何运行,以保持社会的稳定。这就是全书的总纲,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概述。

从读单篇文章到读一部几万字、十几万字的学术著作,不只是篇幅增加的问题。不能将整本书看作单篇文本的简单叠加,而要引导学生思考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学术著作篇幅宏大,内容复杂,结构繁密。面对体大思精之作,教师要进入文本内部,抽丝剥茧,梳理出全书的逻辑框架。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前言和后记的提示下,浏览目录,再通读全书。读不懂、读不通的地方不要耽搁,先了解章节大概内容,作出摘要和简单批注(包括疑问)。

第二,在初步掌握全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名家导读和该书目录,梳理出全书的论证过程、思路结构。

第三,分析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反复推敲作者的思路发展过程;对于每个章节文本的研习,可以撮略处理,不必推敲过甚,因为学术著作篇幅较大,耽于局部,可能失之于整体。

特别提示:学术著作涉及的学科背景知识可能超出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范围,教师没有必要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详细介绍这些复杂的学术理论;对于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略”过,我们的重要任务是梳理其论证过程,而不宜过多关注细枝末节,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学术问题和相对烦琐的表述,要适当舍弃。

(三)拓展阅读视野与提升语文能力的关系

任务(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需要我们合理补充阅读资源,并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里认识著作的价值。教材指出,要了解费孝通的生平,可拓展阅读费孝通编著的其他作品,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氏文集有十四卷五百多万字,还有一定数量的译著,体量庞大,学生阅读时间十分有限,教师要有所取舍。以教材推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例,全书30多万字,是费孝通在民族研究领域中的总结性成果。如果课外选择阅读这本书以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建议以《乡土中国》中学到的经验来研习,可将梳理本书的逻辑结构作为学习重点。

序言《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说明了“多元一体”理论的来龙去脉。

第一章中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为全书导论,也是全书大纲。第二章到第五章为《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聯系》《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地位》《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这四章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下的具体研究成果。

本书首先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理论,然后具体分析“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民族含义的演变”“游牧民族在多元一体中的地位”,这些都可看作对基本理论的阐释。最后一章是对民族研究的抽象提炼。

“多元一体”的论断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自觉意识、增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而言,也是重要的思想武器。学生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了解费孝通的学术观点以及该观点的论证结构,可以增进对费孝通学术研究的当下意义的认识。

除了该书,与《乡土中国》作为参照阅读的还有作者的另一部小书《美国人的性格》。这本书只有8篇文章,篇幅比《乡土中国》还要小。这两本书,一个讲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一个讲美英文化比较视野中的美国文化特点,学生可以由此了解费孝通学术研究的不同视角。

拓展阅读视野,除了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外,还可以阅读后续研究者的评述之作。中学阶段师生对专业学术著作大多是“门外汉”,要想迅速了解某部学术著作的内容和价值,最便捷的方法是看学术同行的评议文章。如要想全面认识费孝通的学术价值,可以阅读下列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志琴的《〈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中共中央党校丁元竹的《〈乡土中国〉的时空认知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陈柏峰的《从乡村社会变迁反观熟人社会的性质》等。

拓展视野的目的,主要不是对该学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是从不同视角审视当下阅读的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如观点的新锐、材料的新鲜、论证的严谨、研究的针对性等;要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这一角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范例,在群文阅读和比较阅读中,学会分析不同的观察和思考角度。至于这本书具体的研究内容,则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参考文献:

[1] 冯渊,冯永清.《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

[2] 蔡伟,赵丹,李莉.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及其突破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

[3] 关舒文,吕立杰.整本书阅读:价值向度、现实困境与当代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19(9).

[4] 陈琳.学习任务群1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策略——以《乡土中国》的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20(6).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非洲图书出版的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档案学高影响力学术著作研究
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民国时期湖南文献特色初探
与读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