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用妥帖的关照和引领陪伴一程

2022-02-21 00:50杨雪梅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一程王老师双减

杨雪梅

“杨老师,您的这个活动一年级的孩子能听懂吗?”“我们可不可以交点钱,您一周多开几次课?”……微信上不停地发着消息咨询的是位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她的孩子与我的女儿在同一个班。起因是她发现我朋友圈里晒了一张自己在书房中做公益读写指导的照片,而我那刚入学没几天的女儿在下面专注地听,于是,这位家长便坐不住了。

“双减”政策的落地,出发点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缓解教育焦虑。但从这位家长身上,我所感受到的却是急迫和不安。

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再加上多年来对教育的不断研究和反思,让我对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保持着审慎和敏感。虽然教育部早先便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及一系列减负文件,可在刚刚开启小学生活的女儿的班级“钉钉”群里,无形的焦躁气息却似乎始终蔓延着。

教师自身是焦虑的,要缓解教育焦虑,教师必须是被关注到的重要一环。

“杨老师,咱家宝贝今天课堂上的练习有好几个不会,我会抽空陪她多练几次的。”女儿升入一年级不到10天,班主任便拍了一张带着几个大红叉的练习纸发了过来,有些歉意和不安。歉意是因为我的身份,年轻的老师肯定会觉得“这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某人的孩子,如果和别的孩子有差距,会让‘领导’觉得当老师的没有用心”;不安则是因为表达出了对我的期待:希望我能像别的妈妈一样对孩子的学习多上点心。这是面对我时这位老师的表现,那么面对着全班几十名学生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她的焦虑必定也是各不相同地呈现着吧。

“王老师,你别着急哈,我研究教育二十多年了,刚入学的小孩子犯了任何错误都很正常,更何况小学教育还是零起点呢。再者,‘试错’‘改错’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我的言语中没有表现出对“孩子又错了”这一现象的惊慌,也没有流露出“希望老师多多费心关注”这样的希冀,因为我知道,来自家长的任何一句言语表述都可能会是这位年轻老师焦虑情绪之源,而教师的心理状态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

我对一切都能理解的态度肯定不会让老师感受到压力,因此,带班当中的喜也好,忧也罢,小王老师便习惯了与我分享。她晒孩子们的纯真可爱,我会为她善于捕捉的师者之心点赞。“开学快一个月了,有个小男孩还是不喜欢上学,每天在校门口追问‘妈妈,为什么书包这么沉’‘为什么上课要坐着不能动’……”我回复她:“你可以给孩子妈妈支一招。当孩子再这么问时,可以肯定地告诉孩子‘你长大了,是了不起的小学生了’,这样做是给孩子一个身份转变的确认。如果总得不到确认和肯定,你说小朋友心会不会静下来呢?”她的困惑,我都是认真地倾听,细细地剖析。

理解老师,关注老师的心理状态,甚至以自己的专业能力给予老师支持和引领,这些才是学校领导、家长等各个层面缓解教师焦虑的方法。只是现实生活中,局外之人的理解与关照、专业领域的支持和引领,都还远远不够。多希望我的这一程陪伴,能够激活一位教师理性认识教育的本能。

此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家长更是焦虑的。

以女儿所在的班级为例,书面作业看似没有了,但压在孩子们身上的担子却常常让我都感觉透不过气来。

“王老师,今天语文学了什么内容?数学呢?小测了没有……”得到回应后,围绕着当天学习或者即将学习的内容,家长便率先开动了语文、数学的晚上自主学习打卡活动。你打我也打,你晒我也晒,所谓的“没有书面作业”只是老师没有布置,但家长主动接了单。

若只是温故或预新,本无可厚非。我始终认为,“没有书面作业”不应该是绝对的,教师根据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或个人习惯,是可以有一个灵活变通的尺度的。抽十分鐘让孩子玩个小游戏,引导着他把当天学过的某个生字写几遍,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只是语文数学打卡不过是晚间生活的开端,古诗背诵打卡、读书打卡……花样繁多的后续马上接踵而至。许多家长还交流自己的心得,孩子背下来一首诗奖什么,读了10页书能获得什么……当某一天外在的物质刺激对孩子来说一点也激不起兴趣了,我们还能用什么引着孩子继续前行?

作为家委会的一员,我会试着和不同的家长聊天,而了解到的真相远比我看到的更令人忧心。美术班、舞蹈班、器乐班……一个孩子竟同时报了五个特长班,家长还有理有据:“课业减轻了,就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没点特长怎么行?”他们不曾考虑的是,周末两天不得不在各个“班”中赶场子的孩子们快乐吗?孩子们还能感受到学习和探究新事物的乐趣吗?他们更不曾关注到,那些曾经在各种“班”中转战的孩子,面对中考、高考时,所剩下的就只有家长绞尽脑汁找寻的隐蔽的补习班。

“杨老师,你讲读书写作你女儿听得懂吗?”“没指望孩子听懂呀,只是平时孩子接触的妈妈就是处于不停学习或者讲课的状态,她喜欢听就跟着去了。再说,孩子能对某件事有兴趣,保持专注,这才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呀!”我尽量把浅显的道理摆给家长们看。“也是哈,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强逼不是好办法。”我相信,总有一些人在我的影响下心态平和起来。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各种特长班里度过,我家孩子就是贪玩不喜欢去,这可怎么办?我是不是得逼着他学点本事?”“咱们是要一个健康快乐、对一切充满兴趣的孩子,还是要一台对一切都冷冰冰的学习机器呢?”我会把现实中的案例分享给家长听,也相信,总有人会在我的影响下走向冷静和理性……

家长多是被浮华社会裹挟着前行的群体,也是被乱花迷了眼只好到处摘花的一群人,他们需要有人时不时地提醒和陪伴。这一程,我以贴心的交流和理性的审视相陪伴。

“双减”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焦虑仍在。我,我们,每一个关注教育发展的人,其实都有责任先做一个减“焦”人,哪怕只是多上一分理解,一丝熨帖,一程陪伴……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一程王老师双减
奇妙的旅行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有趣的动物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我的同学朱昊文
未来的多功能汽车
攘途
我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