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药物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脑水肿、NF-κB表达的影响

2022-02-21 10:16赵琦李阳姚桂棉高倩
上海针灸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脑水肿电针神经功能

赵琦,李阳,姚桂棉,高倩

(衡水市中医医院,衡水 053000)

脑出血因其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脑组织受血肿压迫的同时,在缺血、缺氧情况下短时间内极易形成脑水肿,引发炎性反应,进而损伤脑细胞,导致脑组织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既往有研究报道,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改善缺血缺氧、解除脑水肿、缓解神经损伤是临床治疗的重点[2]。针灸作为中医学治疗方法,具有无毒、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在脑功能保护方面更具独特的效果[3]。核因子κB(NF-κB)最早在淋巴细胞中提取,其在多种疾病中占重要地位,有促进炎性因子发展、细胞凋亡的作用[4]。NF-κB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可调控多种生物学进程,如炎症、细胞凋亡等。由此可见,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虽然电针在临床中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较多,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未可知[6]。故本研究采用电针配合药物治疗脑出血患者31例,并与单纯电针及药物治疗31例相比较,观察其对患者神经功能、脑水肿、NF-κB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3例脑出血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衡水市中医医院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1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出血量、出血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2。

表1 3组性别、年龄、病程、BMI比较

表2 3组出血量、出血部位比较 (例)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7];②患者能清楚表述自己感受及配合治疗;③知情并同意参加此次试验。

1.3 排除标准

①资料收集不完整者;②合并其他脑疾病者;③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A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B组采用单纯β-七叶皂苷钠治疗,C组采用电针配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

2.1 电针治疗

取百会及双侧内关、神门、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悬钟穴。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以电压2~4 V、频率2 Hz的疏密波进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

2.2 β-七叶皂苷钠治疗

将β-七叶皂苷钠(山东绿叶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003239)10 mg溶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采用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4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神经功能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NIHSS包括提问、执行命令、意识、眼球运动等13个项目,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3.1.2 认知功能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25~30分为认知功能正常;21~24分为轻度认知障碍;14~20分为中度认知障碍;≤13分为重度认知障碍。

3.1.3 脑水肿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1.5T核磁共振进行颅脑检查,计算 3组患者脑水肿情况,脑水肿相对体积=脑水肿外缘体积/脑血肿体积。

3.1.4 NF-κB表达含量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5 mL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测定NF-κB p65水平,NF-κB p65试剂盒购自深圳泰乐德医疗公司。

3.2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彻底消失。

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较小。

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MMSE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3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MMSE评分相近(P>0.05)。3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MMSE评分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 NIHSS评分及MMSE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MMSE评分比较(±s,分)

表3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MMSE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C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NIHSS评分 MMSE评分A组 31 治疗前 15.34±2.64 18.90±5.21治疗后 8.15±1.361)2) 24.85±6.451)2)B组 31 治疗前 14.98±2.28 18.76±5.64治疗后 8.24±1.171)2) 25.04±6.321)2)C组 31 治疗前 15.06±2.56 19.11±4.96治疗后 6.01±1.051) 29.01±6.541)

3.4.2 3组治疗前后相对脑水肿体积比较

由表 4可见,3组治疗前相对脑水肿体积相近(P>0.05)。3组治疗后相对脑水肿体积均显著缩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相对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3组治疗前后相对脑水肿体积比较 (±s, cm3)

表4 3组治疗前后相对脑水肿体积比较 (±s, cm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C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31 1.12±0.09 0.80±0.051)2)B组 31 1.09±0.11 0.79±0.031)2)C组 31 1.10±0.08 0.63±0.041)

3.4.3 3组治疗前后血清中NF-κB p65水平比较

由表5可见,3组治疗前血清中NF-κB p65水平相近(P>0.05)。3组治疗后血清中NF-κB p65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血清中NF-κB p65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3组治疗前后血清中NF-κB p65水平比较(±s, ng/ml)

表5 3组治疗前后血清中NF-κB p65水平比较(±s, ng/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C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31 1.01±0.14 0.65±0.101)2)B组 31 0.99±0.13 0.64±0.091)2)C组 31 0.98±0.15 0.43±0.081)

3.4.4 3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6可见,C组总有效率为87.1%,高于A组的71.0%和B组的74.2%,但3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脑出血属于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预后不佳。因此,脑出血是现阶段临床比较多见的危重症之一。经相关统计显示,脑出血患者病死率达18%以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尤其是脑出血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8]。脑出血常由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属于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存在血管破裂引发的出血。近年来,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神经功能损害、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促进预后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的重点[9]。

相关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入院24 h后虽不再出血,但脑水肿不及时解除会损伤脑神经元,导致认识障碍。目前,临床上常采取保守治疗以缓解脑水肿,如甘露醇脱水等[10]。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略高于 A组和 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 A组和 B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相对脑水肿体积也明显小于A组和B组,提示电针与药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两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的效果更为显著,对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康复医学认为,在脑出血初期,损伤脑组织的功能是具有可塑性的,脑神经元轴突重建虽难,但在电环境刺激下,激活脑神经网络通路,促进部分功能区的代偿能力,改善神经功能是可行的[11]。因此,电刺激在大脑康复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治疗初期对消除脑水肿具有一定成效,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疗效更为显著。针刺内关、神门、合谷、外关、百会等穴,能显著缓解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电针合谷穴的目的在于防治患者头面痉挛、臂痛、癫狂;电针内关、外关穴,主要防治头痛、指麻、手颤;电针曲池、百会穴,主要避免患者半身不遂、上肢功能难以恢复、抽搐、肘挛等症状;电针足三里穴,具有调补气血的作用,可防瘫痪、口歪等;电针三阴交、悬钟穴,则是为了防治患者半身不遂、颈项痛、腰腿痿痹等。电针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患者偏瘫部位的血液循环,以达到强健全身的功效。有研究[12]报道,患者在电针刺激配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后,绝对脑水肿体积及相对脑水肿体积较单纯的电针或β-七叶皂苷钠治疗显著减小。电针刺激头皮不同区域,通过促进脑电生理活动,不仅可激活大脑皮质区域血流量,还能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有效减轻脑水肿;同时,β-七叶皂苷钠治疗通过增加大脑血氧含量,加速血氧弥散程度,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水肿随之减轻[13]。有研究[14]表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对脑出血大鼠实施治疗,可更有效地缓解其病变程度,改善大鼠脑组织的病变面积。其主要原因在于常规药物与电针均能调节脑出血大鼠脑部神经。

近年来研究发现,NF-κB活性的失调能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增强NF-κB活性可调动疾病因子的活性,激活因子在细胞中表达[15]。NF-κB能够转录调控众多疾病因子,通过不断研究 NF-κB在脑出血中的调节机制,笔者发现脑出血的发展进程中NF-κB均有参与[16]。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治疗后血清中NF-κB水平显著低于A组和B组,提示电针刺激与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均与 NF-κB活性存在显著相关性,且 NF-κB在脑出血疾病中呈现高表达,治疗后,降低其水平能够对该疾病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NF-κB转录因子在脑出血患者中可以调节组织因子的表达,当NF-κB失调时,会成为致病的驱动力[17]。动态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发现 NF-κB表达与IL-17具有高度同步性,提示 NF-κB通路的激活与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8]。脑出血可导致外周的炎症,外周炎症参与脑出血所致的脑损伤。已有研究表明,七叶皂苷可降低血液循环中NF-κB水平[19]。脑出血小鼠应用七叶皂苷后,可减轻血脑屏障损伤,改善脑出血小鼠神经功能障碍。进一步证明,七叶皂苷钠抗脑出血作用与其抑制外周炎症反应从而降低NF-κB水平有关,提示NF-κB通路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损伤过程。还有研究[20]显示,脑组织NF-κB能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加重损伤。研究证实,NF-κB水平升高不仅与炎症反应有关,增高的NF-κB还可以破坏血小板的正常功能,破坏止血和凝血平衡,导致脑血流量降低,进一步加重病情[21]。血肿扩大被认为是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诱因,观察发现NF-κB激活可以破坏正常的凝血功能及扩大炎症反应,使单个或多个出血点持续出血或再出血,扩大血肿面积,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因此,NF-κB通路激活可能与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有关。

综上所述,电针与β-七叶皂苷钠对脑出血患者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同时缩小脑水肿的体积,降低NF-κB表达的影响。

猜你喜欢
脑水肿电针神经功能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蛛网膜腔出血后脑组织氧自由基代谢的实验研究
高压氧治疗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血浆脑钠肽、脑脊液乳酸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