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对中国文物流失与损毁的关注

2022-02-23 00:17王丽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杂志

王丽鑫

(辽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辽宁 辽阳 111000)

综合性期刊不同于其他专业领域期刊,所载之内容较后者更具广泛性、普遍性和通俗性。近代发行期刊中最负盛名者当数《东方杂志》,所含内容之广被赞许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

1 《东方杂志》与文物保护

《东方杂志》创办于1904年3月,历经40多年,至1948年12月止,共发文2万多篇,有“传世文章最富”的盛誉。但其中与文物保护有关的文章数量并不多。中国具有现代意识的文物保护思想正觉醒于《东方杂志》创刊之时,并伴随着《东方杂志》的发展而逐渐成形。《东方杂志》在忠实地记录了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与努力,是研究近代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资料。

《东方杂志》作为近代史资料库,虽并未将文物保护作为关注重点,但采编的每一篇涉及文物方面的文章,皆是精益求精,具有可读性和研究性。作为综合性期刊的《东方杂志》因其时代特征,涉及文物保护的文章篇幅较少、内容较短、未成体系。其中,涉及近代文物流失的文章约有9篇,涉及文物损毁的文章有3篇。此外另有涉及中国文物研究、考古发掘、法律法规、保存之法及机构设置等与文物有关的内容,但因其内容较杂、时代跨度大在此文中就不多做赘述了。

2 《东方杂志》与文物流失

近代文物流失严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作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关注的文物流失情况与其时代特征息息相关。在《东方杂志》刊行的这一时期,因时代的特殊性,文物流失大体要归因于以下几点:西方列强的掠夺、社会动荡匪徒劫掠以及偷盗走私非法交易等违法方式。从圆明园被大肆劫掠到赫赫有名的敦煌宝库豁然洞开,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引起国人愤懑不平。《东方杂志》虽关注到了文物流失形势的严峻,但其关注力度不强,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文物流失与保护的阐述和流失于海外博物馆中的文物情况这两大方面。

2.1 文物流失与文物普查

在《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中,《东方杂志》转载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关于中国古物被盗之谈片及纪事》和《关于中国古碑之被盗》。其中《关于中国古物被盗之谈片及纪事》一文原载于纽约《太阳报》,从宏观层面以一个有良知的外国研究员的视角,关注到了中国古物流失的危机。文中所说的古物不仅指中国美术品,更包含中国古代之文物,该文通过阐述流失的严峻形势,呼吁中国政府应对文物流失加以制止,并设置专门机构以行政手段对文物加以保护。虽是转载文章,但文中所阐述的关于我国近代文物保护的观点,符合《东方杂志》编辑者们关于文物保护的观念。

而《关于中国古碑之被盗》一文,则从微观的层面出发,以古碑为例,着重强调了“从事确查境内所有古碑之数目与种类,力为保护”①的必要性。以古碑流失问题映射出当时文物流失的形势严峻,从侧面阐述了文物普查的必要性。虽早在1909年清政府就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令——《保护古迹推广办法》,其中要求对古碑等古迹、文物进行了调查,但因时局动荡,仅部分省份进行了此项工作,收效甚微。到民国时先后在1916年由北洋政府和1928年由国民政府颁布了条例进行全国文物调查,但也受困于时局、国力等主客观因素,尚存在调查不全面、人力短缺、统计手段不严谨等问题。这篇文章强调了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并提出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支持是进行文物普查的重要方式,更是确保文物安全的重要手段。

《东方杂志》转载的这两篇文章,是中国近代文物保护工作基本思路的体现,更是后续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种思想延续。通过对文物流失形势的阐述,恳请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文物进行普查,避免文物流失也在情理之中。

2.2 海外博物馆之中国文物

《东方杂志》对于文物流失所采编的文章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可移动文物上,将视角定格在当时享誉世界的各国博物馆、图书馆中。所涉博物馆皆属当时世界著名陈列保存之场所,这些文章不仅开拓了人们视野,更是对中国文物流向海外的一种追溯和探讨。

在《东方杂志》第14卷第3号《美京国会图书馆中国图书记》一文中,介绍当时世界第三大图书馆美京国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馆藏的中国文献,为世界学者提供了一个“陈列专室,纵人览观”的中国文献阅读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所有大部图书,皆前清中央政府及地方大吏所赠。”此外,“美政府又特派专员汉学家施永格君两赴中国及日本采办之”②。可见,当时文物流向海外,除了非法途径,亦有官方合法征集途径。

而在《东方杂志》第26卷第1号中有《西藏两大佛书流入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文,文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典籍流向世界的主要方式,详细记述了藏传佛教典籍《甘珠尔大藏经》和《丹珠尔大藏经》流入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整个过程,而国人也不得不以“中国古文明的整理与发掘,只好让外国人去努力”来自嘲。这归根到底是中国社会动荡、国力不强迫使国人“缺乏资力时间”,更无法阻止西方列强以探险队的名义深入中国各地发掘文物。这两部书流入美国国会图书馆之所以引发国人震动,其导火索正是当时西方探险队的探险使大量文物流失于海外。而这两本书流向美国国会图书馆是通过“代表美国国会向西藏喇嘛院谈判成交的,是美国国家地质学会代表洛克博士”③。这两部书虽是以正常谈判形式获得,但谈判的具体细节和形式就无从得知了。从文中也可看出,当时美国虽存有中国文献,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的,而欧洲各国很早就已经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在学术领域的落后也是迫使美国以各种形式大肆搜刮中国文献的原因,并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文物的流失。

此外,《东方杂志》选取的文章还说明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反映了这种弱国之下文物保护的困境。这类文章还包括《东方杂志》第24卷第15号中的《比京国际博物院内的中国部》一文,文章内容篇幅不长,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流入比京国际博物院(比利时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陈列的中国展品主要是关于民族与风俗方面的。其言“英人斯坦因氏在新疆所发现的古城考,法国伯希和氏在新疆所取返的古迹,后由某氏发现见的粟特书法”④,可见当时流入西方博物馆的文物中,被盗的中国文物不在少数。

《东方杂志》第33卷第23号“东方论坛”板块有《在苏俄的中国文献》一文。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主观因素比较强烈,通过作者本人的视角向国人展示了藏于苏俄研究院的中国文献及文物。从19世纪末到1915年,俄国先后多次派出考察队前往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和发掘,劫获大批文献文物。与此同时,俄国驻上述地区,主要是新疆地区的外交人员以其便利的条件和特殊身份收集散在当地民间的文献文物,数量可观。该文作者王礼锡亲赴列宁格勒寻访中国文献的过程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古物发掘认识的偏颇,文中就提到:“在中国怀疑大禹,可成罪名;发掘古物,便有国家‘大臣’自命继‘道统’者出而卫道,以为应处凌迟大罪。呜呼!欧洲中世纪之阴霾尚密布于中国。”⑤可见由于时人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与封建的社会环境,抢救性发掘大多由西方人接手,也进一步纵容了文物流失。所以在《东方杂志》第38卷第14号的《在国外发现之魏神符陶壶研究》一文中,作者便大胆推断在国外发现的汉魏道教风之神符陶壶,“此器物必为一西人收藏家得自我国”⑥。

前文提到西方列强在近代对中国文物的掠夺乃是争先恐后的,但在研究中国文化上,俄美显然不及英法学者研究的程度深。《东方杂志》在第41卷第22号上翻译的《不列颠地中国文化研究》一文,较为清晰地阐述了英国对当时中国文化兴趣的由来,以及伴随着东西方交往的频繁,在19世纪前后,英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文化的盛况。当时的不列颠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收到了弗兰克爵士捐赠的瓷器和从安德孙医生处征集的绘画,而此时研究尚属于目录整理的初步阶段。而到了19世纪中叶,伴随着私人收藏和私人捐赠的兴起,以及英国政府支持从私人手中购买中国文物的行为,导致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文物纷纷涌入大不列颠。大量的中国文物汇聚,也引起了英国学者对其整理研究的兴趣,通过对大量陶瓷、玉器及青铜器的甄别,英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及文物兴趣激增,已经达到了“不列颠的一切博物院差不多都有几件中国瓷器的精品”的地步。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狂热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文物流向海外,这也是近代中国文物流向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狂热的学术研究。当然在流向海外的过程中几经更迭,也有下落不明者,无疑是中国文物的劫难。但其中也不乏幸存者,《东方杂志》第42卷第2号有《巴黎所藏敦煌写本老子二四一七卷考证》一文,虽未言明巴黎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如何获得此批敦煌文献,但大抵源自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的掠夺。此时敦煌版《老子》已为世人所知,并开始用于研究,也算是没有淹没于私人手中而不见天日。

3 《东方杂志》与文物损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七章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近代中国除了可移动文物被大量倒卖而流失海外,不可移动文物则面临着被损毁的命运,赫赫有名的圆明园被火烧,不失为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

而在浩如烟海的《东方杂志》文章中,也能找到编辑者们对于中国文物损毁的惋惜。虽然涉及的文章数量较少,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对文物损毁的关注。如《东方杂志》第6卷第4号有《伏羲陵寝被焚》一文,记述了河南省陈州府城西北,传说中的太昊伏羲氏陵寝前宫殿被毁之事。文中详细说明:“自二月二日起,至三月三日止。距二月十四日下午一点钟。正殿前因放爆竹。延烧摊棚,其时西风正紧。甬道以东。百余字摊棚,顷刻化为灰烬。——流氓痞棍乘机掠取财务。踏伤十余人,死当有五六人。损失财产当在三万金上下。”⑦太昊伏羲陵现今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龙都大道,是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在历朝历代还是在当代,太昊伏羲陵都是我国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这场发生在清宣统元年的太昊伏羲陵庙损毁事件,究其原因乃是人为因素,又加之客观风向因素,导致此次破坏造成了本体损伤和人员伤亡,又加之管理不善,偷盗文物之徒趁火打劫。《东方杂志》作为综合性期刊,在国家动荡之际,也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尽管当时报纸杂志关注的重点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但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热忱依旧存在,并未消失在西方文化洪流的冲击下。

此外,除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战争因素也是导致中国文物毁损的重要因素。在《东方杂志》第29卷第4号《商务印书馆被毁纪略》中,《东方杂志》在复刊之日详细记述了这场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行为。《东方杂志》所属的商务印书馆,所藏图书甚巨,不仅有古籍、世界名著,更有“最近风行全国之万有文库,尤为国内之唯一巨制”⑧。但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1月29日晨10时,日本飞机接连向商务印书馆总厂投下6枚炸弹,当即爆炸引起火灾,商务印书馆在日本侵略者的故意投弹下,总厂尽数毁烬,令中国社会各界心痛。这种战争下的毁灭文化的犯罪行为,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毁灭,更是对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毁灭。由此可见,战争对于中国文献的破坏力无疑是巨大的。

关于文献损毁问题,或许因商务印书馆被毁一事,编辑感叹中国文献保存实属不易,故在《东方杂志》第41卷第19号选取了《两千年来中国图书之厄运》一文,此文总结了两千年来中国文献遭受的厄运,并提出“世愈近而散失愈多”的观点,其中“民国中日之战役也”为近代中国文献损毁之一大厄运,“因敌军中有随军之政治部,中多熟悉中国图书版本之专家,故寇军所到之处,收藏家无一幸免”⑨。后民国二十九年(1940),清华大学所有善本书与仪器转移到重庆北碚中央工业实验所,亦未能幸免而遭到了日军的轰炸,可见抗日战争乃是近代中国图书损毁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东方杂志》所处的近代中国文物流失与损毁现象十分严重。在和平年代,文物及文物保护事业对于国家综合国力中的文化建设方面有着“锦上添花”的增益效果。但在动荡的战乱年代,似乎早已无暇顾及这些所谓的“身外之物”,只求得一己安身立命苟安于世。但即使在这种乱世,有担当有责任的中国人依旧关注着华夏民族文明的延续问题。

《东方杂志》作为综合性期刊已是十分努力者,正如其编辑者们在《东方杂志》第17卷第1号《本志之希望》中说道:“本志之内容,向本以记述世界大事为一大宗。”⑩作为较为客观陈述近代社会百态的综合类杂志,《东方杂志》在关注中国文物流失与损毁的情况上,体现在其采编的文章上,可以看出诱发当时文物流失的几大因素:其一为西方列强热忱于中国文化,在学术研究的刺激下,以所谓的正当谈判购买;其二为时局动荡战争影响下,引发的偷盗劫掠行为;其三是国家综合实力不强,政府管理力量薄弱,无法阻挡西方探险家的脚步;其四是国人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技术有限,导致有寄希望于西方的心理存在。凡此种种皆是《东方杂志》所关注的导致中国文物大量流失的原因。当然《东方杂志》也提出了防止文物流失的重要手段——文物普查。但在当时时代环境下,文物普查难以进行,无法估量的文物大量流失是中国文化遗产遭受到的一次浩劫,以此来告诫后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依旧任重道远。

此外,《东方杂志》中所记述的文物损毁的现象依旧是我们现在文物保护事业不可避免的,除去战争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是影响当今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这也提醒了我们在当前的文物工作中,要加大文物巡查的力度,以应对自然风险,确保文物安全;还要加强人们文物保护的意识,以防范人为破坏行为。尽管《东方杂志》涉及的文物保护与其数量庞大的政论经济类文章相比比较薄弱,但也客观反映了时人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力度大抵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提高人们对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都是极其必要的。

注释

①佚名.关于中国古碑之被盗[J].东方杂志,1914,10(12):36.

②佚名.美京国会图书馆中国图书记[J].东方杂志,1917,14(3):46.

③佚名.西藏两大佛书流入美国国会图书馆[J].东方杂志,1929,26(1):147.

④佚名.比京国际博物院内的中国部[J].东方杂志,1927,24(15):49.

⑤王礼锡.在苏俄的中国文献[J].东方杂志,1936,33(23):43.

⑥韩槐准.在国外发现之魏神符陶壶研究[J].东方杂志,1941,38(14):25.

⑦佚名.伏羲陵庙被焚[J].东方杂志,1909,3(4):25.

⑧何炳松.商务印书馆被毁纪略[J].东方杂志,1932,29(4):3.

⑨祝文白.两千年来中国图书之厄运[J].东方杂志,1945,41(19):43.

⑩钱智修.本志之希望[J].东方杂志,1920,17(1):1.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文物杂志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文物的逝去
杂志介绍
文物超有料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