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2022-02-23 01:16英慧平
活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四史理论课思政

英慧平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饶 334000)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广大高校加强历史教育的力度并挖掘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其中,“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视,“四史”教育的概念由此诞生。“四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四史”中的事迹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中心,以及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等。积极学习“四史”能够让人不忘初心、信仰坚定,促使我国更加团结和不断发展,这也是“四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所在。这一基础上,如何实施“四史”教育就成了当前广大高校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一、“四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增强“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而“四史”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四个自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首次提出了“四个自信”的命题,其内涵是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这一基础上,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要求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时至今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思政理论课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这一角度出发,纵观我国“四史”不难发现,“四个自信”的内涵在“四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说明“四史”可以作为“四个自信”教育的资源,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力度,更好地加强学生“四个自信”的坚定程度,即通过“四史”教育,能够让学生知道中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了解革命先辈为之付出的努力,甚至是生命;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够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生活、发展,离不开革命先辈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学生的“四个自信”就会得到明显增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及相关思想觉悟。由此可见,“四史”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提高学生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坚定性,让学生更加爱国,懂得爱国的重要意义,因此“四史”教育有必要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二)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政治高度

以往部分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内容空泛的问题,政治高度不足,难以让学生体会到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因此导致不少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不重视,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也没有真正地发挥思政课程对学生的育人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四史”教育的融入能够有效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政治高度。

思政理论课是维护我国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可以矫正或预防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四史”教育能够通过共产党艰辛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核心等来传递马克思主义,让学生通过“四史”教育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了解我国是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从孱弱发展壮大的。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成就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促使学生透过“四史”生动、直观地体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政治优势,这无疑拔高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政治高度,能够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深入挖掘思政理论课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整体上是一个逻辑自洽、系统性强的理论概念。要想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并融会贯通,就需要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一致性,不仅要在正确立场上讲解政治,还要带领学生探寻政治背后的历史规律、辩证思路等学理元素,以便引导学生思考、体悟。在这一基础上,“四史”教育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能够给教师提供丰富的学理资源,以便于教师深入挖掘,即“四史”内容连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

同时,历史发展中的每一代人严格按照相关理论谋求实际发展的做法,也将思政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因此,教师将这些元素带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事件来展示思政教育丰富的学理性,也说明“四史”的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成就等是思政教育中很好的学理元素,能够加强学生抵御外部思潮冲击的内在能力。除此之外,“四史”教育的学理元素可以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原因在于相关学理元素均带有历史性,可作为史据论证材料来使用。因此,当课堂上提出某个重难点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来进行证实,打消学生的质疑,让学生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四)凸显思政教育的情感温度

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理论化的特征,这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理论,但这个特征也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这也是现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说明其缺乏一定的情感温度。这种情况下,思政理论课教学难以得到学生的关注,一味地进行教学还可能导致学生抗拒或消极应付。但是在融入“四史”教育后,这种现象就不会再发生。原因在于“四史”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录,还是中华民族国家情感、社会情感的载体,学生透过“四史”能够意识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即“中国抗战的意义为何”“为何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站在革命先辈的角度去思考。试想之下可知,抗战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站起来,若不进行革命,今天的我们可能还在受压迫。革命先辈正是为了后人免遭这样的苦难才会不惜生命投身革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如此,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的革命情感、民族情感。

由此可见,“四史”教育通过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变得富有情感,解决了以往理论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调的缺陷,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得以提升。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必要前提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含有丰富的“四史”教育内容,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教育内容并有充分体现,说明“四史”教育融入不够深刻。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工作中,必须先夯实融入基础,这是后续开展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其中具体的工作任务就是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必须先让其重视“四史”教育,自发地将其带入课堂,同时教师还要具备将“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思政教育中讲好历史故事的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建议高校对思政教师队伍展开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意识到“四史”教育本身的重要价值,了解到“四史”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帮助,这样能够扭转教师观念,让教师自发地将“四史”教育带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当中。之后,高校应当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让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来了解“四史”教育内容,自觉体会其中内涵,不断推进“四史”教育内容与思政理论课内容的结合。总体而言,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起点,也是重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四史”教育进行充分的了解,懂得如何在思政理论课中使用“四史”资源去教育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融入路径

1.“四史”内思政元素的挖掘

当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并自发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时,教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将“四史”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融合,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除了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还要求教师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挖掘“四史”的思政元素,这也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必要前提。关于“四史”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通常建议采用分析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教师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向学生展示其基本原理,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背景、所指事件、核心思想等,同时借由一些历史事迹进行证实,这样就成功挖掘出了“四史”中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思政元素,“四史”教育也成功地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融合,而这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分析。“四史”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说明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应当持之以恒,这样也能更好地发挥“四史”的作用,让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另外,考虑到“四史”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一定难度,而且需要得到一定的资源支持,建议高校组织思政教师与其他教师保持协同关系,共同进行研讨式挖掘,同时建构资源共享中心,给思政元素挖掘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

2.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以上路径,“四史”教育初步融入了思政理论课教学,但融入深度不足。为了继续推进“四史”教育的融入,也为了保障“四史”教育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升教育的整体性。

首先,高校应当利用互联网技术建构线上课堂,然后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进行整合,实现“线上直播、线下讲课”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优秀的线上功能来丰富线上教学形式,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例如,某高校教师就在线上直播教学当中使用了“微课”功能,在课前大约十分钟以内通过微课课件,介绍了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同时在课件设计中使用了思维导图形式,将“四史”的某些历史事迹等与思政教学要点相互结合,这样学生既可按照课件内容的顺序去思考、去学习,又能反馈在线下课堂中。

其次,高校应当要求教师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理论上要让教师选择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等。情境教学法等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思政理论、“四史”去建构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代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从该角色的角度、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能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也能让“四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通过这些改革,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四史”教育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也将有进一步提升。

3.注重师生互动,突出学生自主性

在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为主导,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应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这既有利于“四史”教育融入后的作用发挥,也有利于“四史”教育的进一步融入。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当意识到以往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要淘汰以往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在“四史”教育融入后,教学应当注重师生互动,并且互动中要以学生为主,即教师应当通过交流互动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且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某些学生在思政学习当中始终想不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何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且还提出了“难道没有比马克思主义更好的选择吗?”的疑问,学生思考的问题及提出的问题揭露了他潜在的学习需求,其明显陷入了思路上的困境,过于关注优劣的辩证逻辑。因此,教师就要向其提问,通过问题引导来转换学生的思路,让他从国家立场上再进行思考,同步提供“四史”资源支持。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对于我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最好的选择”,可以看出结论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的,因此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也让学生的立场观点更加清晰。另外,教师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后,也要思考自身所在的位置。一般而言,建议教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位置上。作为引导者,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便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四史”内容来吸引学生。

结 语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前者有融入后者的必要性。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四史”教育的融入路径,并且不断推进“四史”教育的融入深度,以便“四史”教育作用充分发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

猜你喜欢
四史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